APP下载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品牌建立的社会效益研究
——浙江景宁大均村“三月三”节庆田野调查报告

2017-03-16杨学坡倪依克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三月三景宁畲族

杨学坡,倪依克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品牌建立的社会效益研究
——浙江景宁大均村“三月三”节庆田野调查报告

杨学坡,倪依克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以体育人类学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大均村“三月三”节庆的考察,阐述在畲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商业品牌运作的效益。调查结果表明,传统节庆文化品牌化具有可行性,但在实际生活中民族体育元素表现欠缺。畲族民族文化认同是“三月三”品牌建立维系的支点,畲汉民族文化交融传播是实现品牌效益社会化的渠道。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是传统畲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和变迁将面临的双重挑战。

节庆体育品牌;三月三;社会效益

0 前 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描写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劳动人民根据自然变化规律来制定自己劳作规律的生活写照。“他们遵循自然行事,出乎天理,依据自然法规:大概不是依据人为的法规,人为的法规是由人创造出来而强加于人的[1]。”农本位的社会中各族人民创制了一系列与自己周围环境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制度。“在中国整个历史上,中国人始终从事农业及手工业,他们的生活本质上是简单的。从他们简单的生活,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历史的态度[2]。”用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历时性的追寻他们对本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演变的态度,阐释这些文化形态的变迁因素。为此,课题组选取了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畲族“三月三”传统节庆为个案,通过实地田野工作对“三月三”节庆进行剖析。依据国家民族政策和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形式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逻辑,对景宁县打造畲族“三月三”节庆品牌进行社会效益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三月三”节庆为研究对象。具体通过对景宁县城区、大均乡等活动举办点的工作人员和参与民众来收集第一手资料。调查主要涉及景宁城区传统体育活动参赛点各项目工作人员,餐饮、住宿经营者;大均乡政府工作人员、大均村村民、普通游客等。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野调查。田野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对大均乡组织和具体参与“三月三”传统体育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交谈,了解政府机构对三月三节庆的态度和支持力度;观察大均村村民在节日中的实时生活状况,观察村民在节日中的言行举止;参与畲族传统体育互动,体验节日活动氛围。第二部分,对景宁县城复兴西路举办的各个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点的半参与式观察和随机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

课题组通过分工配合的工作方式展开资料收集,收集活动图片、比赛实况摄影录像、交谈录音,并撰写田野日记和笔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1.2.2 文献资料。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景宁政府网和大均乡政府网等,收集与“三月三”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节庆活动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了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论著,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1.2.3 逻辑分析。每个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和环境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畲族“三月三”所呈现的形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三月三”节庆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生态环境与现今社会发展大背景,从经济基础角度分析,结合畲汉混居、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播等因素,分析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在现代经济基础条件下的变化。

1.3 个案选择理由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和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上具有代表性。大均乡在2009年成功创建“中国畲乡之窗”国家4A景区,在畲族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上具有借鉴价值。大均村是大均乡乡政府所在地,是本次大均站三月三开幕的主办地,是本次田野调查的主要工作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三月三节庆简介

“三月三”是指中国农历三月初三,除了本文阐述的畲族外,在我国还有苗、壮、黎、瑶等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也会进行关于本民族的特色庆典活动。例如:苗族龙花会、壮族歌圩节、黎族孚念孚等。

追溯“三月三”习俗,较早的记录是上巳节。根据古人以天干地支计时推算,上巳指三月上旬首个巳日。这时春水潺潺可以除尘去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以祭祀祖先来表达本民族的兴旺和繁衍不息。

在景宁“三月三”又被称为乌饭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民都会煮制“乌米饭”,穿着畲族以蓝、黑主色调的传统服装,以山歌对唱的形式,来庆祝畲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乌饭节”的来历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梳理:①畲族主要生活在南方,稻作是主食的主要来源,在节庆日把米谷染成“乌”色与本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蓝、黑色相近,预示民族兴旺、风调雨顺。②三月春回大地,南方温度和湿度上升,虫蚁开始繁衍,因为畲族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草木茂盛,畲族人认为吃了乌米饭上山劳动虫蚁不会叮咬。③纪念畲族民族领袖雷万兴。交谈中有村民向我们述说了关于雷万兴的故事传说:在唐代畲族民族英雄雷万兴为对抗统治者暴政领导人民起义反抗,作战过程中被围困在山中,粮草断绝。因为当时处于冬天,大部分植物都已经凋落,在搜寻中发现乌稔枝条上还挂有果实。这一发现解决了处于困境中的畲军军粮问题,为后来雷万兴在三月三日解决重围提供物质保障,延续了畲族。第二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派遣畲军进山采集乌稔,时值初春,乌稔还处于出芽发叶时期,士兵把乌稔叶采摘回来,和糯米一起蒸制,发现饭呈蓝黑色,很可口。畲族人民为纪念雷万兴的抵抗胜利,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三外出踏青,采摘乌稔叶,制作乌米饭,经过历代沿袭,“三月三”也称作“乌饭节”。

2.2 三月三节庆品牌建立的环境基础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们不仅从自然界获到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自然界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3]。”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何认识了解一个地方文化现象,我们认为可以从地理历史环境、村落生态环境、村落社会经济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综合考察,从村落环境形成的整体情况下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地方民族村落文化的内核与外延。

2.2.1 大均村地理位置与历史。大均村是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政府、大均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位于县城西南13km,大均村依据《均川李宗氏谱源序》称,始祖自唐末“五季之乱”期间(907-960年)徙此而居。已经有千余年历史。大均村村名取自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之;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论述而用之。根据当地地形解析又因为该村背倚龙岗,三面临水,形同半月状,左右均称,因此得名大均。

大均村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城郊的一个古村落。全乡畲族人口占比33%,是景宁全县畲族人口占比最多的乡镇之一。 大均生态环境优良,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凝结,四周散发着文化古村的光芒;就地取材原生态的石板老街、质朴自然的卵石泥墙、旧式门窗的临街铺面、曲折相通的幽深小巷……整个村落格局大致与古貌相像。大均村现今还保存着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明德书斋,明代为褒扬一门三进士而奉旨三门并开的李氏宗祠之墙门,建于晚清工艺考究的砖雕门楼等等。这些古遗迹显示着这个古村落“耕读可尚”成风的古老文化遗存。身临大均,周围除了映带着畲乡特有的文化历史气息的同时,心灵也被“畲乡之窗”古村的静谧感染。

据了解,大均村历史上是方圆百里的文化名村。明清时代,共有进士3名、举人4名、贡生56名、秀才46名。明朝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大均秀才李琮中举,天顺八年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来其弟李璋和李璋之子俱中进士。为褒扬这一门三进士,景宁县奉旨在县北建兄弟方伯坊、父子进士坊,大均村建骑街进士坊,李氏宗祠正门并开三门,一大二小,悬“父子方伯”、“兄弟进士”匾。大门首旗杆同一时期达六对之多。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府内迁,省教育厅、财政厅分别驻扎在景宁县和大均乡。省厅要员、名流雅客频繁往来,为景宁为大均留下许多文雅故事。村头的观音阁、浮伞祠均有题咏,不少村民家中藏有那时留下的珍贵字画。大均村历史上商贸经济繁荣,耕读风尚厚重,形成了笔杆、秤杆、竹杆(撑篙)的“三杆”民俗。明朝天顺、嘉靖年间出过“同门三进士”,还有“浮伞仙渡”等传承孝道文化的优美传说。

2.2.2 大均村生态地理环境。景宁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明显,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全年光照热量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地形,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两岸宽约124.6km的狭长带,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

大均村位于城西南13km处,三面临水一面靠山,耕地面积114亩。林地3 321亩,属以林为主的农业经济区。全乡耕地3 935亩,人均0.9亩。林地11.2万亩,其中毛竹林1.2万亩,人均分别为25亩和2.7亩。森林覆盖率89.1%,活立木蓄积量29.5万立方米,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5.9万亩。是“浙江省森林城镇”,大均村是“浙江省绿化示范村”。

2.2.3 大均村社会制度环境。“在村落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已不是唯一的决定条件了,更为重要的条件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环境本身。一些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便不会消极地存在着,而是要积极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活动,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文化环境[5]。”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较多的是以血缘和宗族关系维系着社会的稳定。村落社会因为其区域范围存在地域上的局限,从而较多的是以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信任为基本机制。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里论述到的一种关于邻里之间约定成俗的交往习惯。

一项民俗文化能够千百年的传承、传播和延续,应当有其稳定的延续秩序。大均村畲族“三月三”的形成基本性条件,除了与生态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历史有密切联系外,其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均村所在的畲族文化区(圈)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因为“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区不断地自我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发展,使它具有了时代特征。特别是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化区域封闭性的体系,而且正在形成和造就与传统文化区域性质和面貌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区域[5]。”调查的大均村不是意义上的畲族村,但大均村却是“畲乡之窗”的主体构成重要组成部分。

2.3 大均村三月三节庆在村落组织运作机制

村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历史积累的过程,同时村落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有机系统。通过厘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其文化发展模型来解析大均村三月三节庆的发展模式。

图2 三月三节庆运作模式图

2.3.1 三月三节庆运作的重要依托——畲族文化元素。景宁“三月三”节庆在传统体育项目上开展营造热烈喜庆的千人押加活动、具有挑战技巧的摇锅和体现畲族生存环境的赶野猪活动等,这些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以现代竞技和娱乐的方式呈现在节庆期间,展现了畲族原始劳动生产生活形式的缩影。

畲族服装以黑、蓝为主色调,畲族服饰图案主要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见的物象,例如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以及传统的几何图案。畲族服饰图案不仅美化了畲族人的服饰,还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服饰上的图案不仅包含畲族人民的祝福,还包含了畲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传说。畲族服饰包含了历代畲族妇女的创作智慧,不仅在穿着上实用,在艺术和欣赏上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沉积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也累积着民族的意识[6]”,畲歌被誉为“山哈”的传家宝,是畲语用于交流沟通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仪式歌和杂歌。在“三月三”节庆期间有祭祖仪式上的祭祖歌,婚俗仪式表演活动中的婚仪歌。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畲族民歌通过口头代代相传,也有少数畲族民歌以汉字音译畲语记录流传民间。

2.3.2 三月三节庆延续的精神依托——宗族信仰。畲族很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畲族广泛流传着属于盘瓠图腾崇拜性质的传说。“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民俗信仰,也是人类最初的宗教信仰……,因此,图腾一般为与氏族有亲缘或血缘关系的事物。氏族社会解体后,图腾崇拜观念依然被传承下来,但是继图腾崇拜之后,便又开始了祖先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祈求庇佑于后代[7]。”从图腾到祭祖的发展形成了宗族关系联系的桥梁宗族信仰。

“三月三”节庆延续最主要的是祭祀祖先,在前面“三月三”节庆简介中其中之一就是对畲族英雄的纪念。村落社会在本族中通过认祖、祭祖形成宗族关系实现村落族群自治。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清晰地论述过在“差序格局”的条件下,中国乡村的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法律、政令等来自官方的强制力量,而是在宗族势力的影响下,一种无形的威望来统治、组织管理。宗族信仰联系着从自己出发的一切身边的血缘关系网。这也为畲族族群以宗族信仰为基础形成族群认同。

2.3.3 三月三节庆开展运作的社会心理条件——族群认同。中国传统社会关系里讲究地缘、血缘关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8]。”这种固定的地理范围通过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成员就形成了族群,族群成员之间通过代表本民族祖先信仰的烙印实现族群认同。正如我们所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样。

“三月三”节庆的开展,是畲族在发展延续的过程中,村落成员基于血缘、地缘的关系,以宗族信仰、民族成分和乡土气息为桥梁把生活在畲族文化圈的村民通过共同的文化氛围联系在一起。“这种原生性的族群认同感是根深蒂固的、非理性的和下意识的[9]。”

2.3.4 三月三节庆开展的重要载体——传统节庆。“人们在穷困时借助民俗表达他们的希望和要求,人们在走向富裕道路时更要借助民俗表达他们的喜悦与欢乐[7]。”在和畲民交谈中,三月三节庆除了有祭祖外还有祈求风调雨顺的意义。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通过节庆来表达对丰衣足食的向往不仅仅是畲族有这样的传统,大部分民族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三月三节庆是宗族信仰、族群认同、乡村社会伦理和畲族民族文化艺术等众多事物的载体。组织开展这样的重大节庆有利于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和延续,节庆期间开展畲族传统体育活动、畲族文化交流论坛、畲族服装展示等。传统节庆为联系族群关系提供了契机。在田野工作中,有部分来自福建畲族的游客,通过三月三节庆来浙江景宁省亲;也有一些游客是通过在景宁的亲友邀请在三月三节庆期间来景宁游玩。

2.3.5 三月三节庆开展的保障——政府扶持和市场开发。1984年景宁设立自治县以来,在传统风俗的基础上搞过四五次临时性的“三月三”节庆活动,但没有形成规模和制度;除了本地群众和一些民族工作者参与外,很少有旅游团队的参与,且当时把“三月三”的定位政治意义大于市场经济意义。

从2001年开始,景宁通过旅游与经济相结合的方式,开始把“三月三”形成规模化、高端档次化。在景宁把三月三统一使用“中国畲乡三月三”品牌名称,打造成民族文化主题品牌。政府通过成立中国畲乡三月三组委办公室,出台相关政府文件等来支持地方民族事物的发展。企业通过对地方特色进行承包开展旅游服务,例如本次田野工作的大均村,就通过给文化公司外包的投资形式搞旅游开发。除了旅游还有畲族特色的土特产加工等,形成具有景宁畲族特色的相关产业和服务。

2.4 大均村三月三节庆组织开展的特性——主体性和开放性

近几年景宁三月三节庆通过不断的规范化发展,在中国畲乡三月三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统筹下,以各乡各村逐步下放具体操作形成“政府搭桥民众唱戏”的模式。每个乡镇都有其具体的民俗活动,例如大均乡在三月三节庆日开展了“绿色步道骑行”活动,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建设步道,村民通过租赁骑行工具,达到惠民利民的发展。还有通过开办大均主题民宿,拓展当地旅游接待容量和能力,增加当地民众收入,实现节庆文化发展和现代经济的相结合。

三月三节庆的根底来自乡村,来自乡村民众。调查发现,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节庆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返乡搞起了民宿、畲族工艺加工和旅游服务等经济业务。根据调查,中国畲乡三月三大均站在节庆当日接待游客4 000千多人,同比增幅200%,全乡42家民宿,300张床位入住率高达100%。

近年来,景宁在乡村公路、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交通建设是实现景宁对外开放性必要基础建设。景宁还通过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合作,对外宣传和节庆报道。在坚持节庆文化主题在民的基础上,提高畲民和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通过各种基础建设和宣传实现节庆文化的对外开放性,让更多的畲族人愿意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让更多的外族人了解畲族文化,实现畲族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良性结合的效应。

3 大均村三月三节庆组织开展的几个问题

3.1 大均村节庆开展的角色定位

前面论述到大均村不是意义上的畲族村,村中畲民所占人口比例很小,但却具有较多有关畲族文化色彩的代表性遗迹,例如:畲乡之窗、大均古街、浮伞祠等。

通过与乡政府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们知道,大均村旅游已经通过外包的形式被旅游开发商承包。当日看到的几场畲族婚俗表演是通过演员和游客互动的形式完成。龙接凤、采柿子等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只是游客在进行体验。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大均村在三月三节庆的主体性表现主要体现在畲族文化圈的辐射作用,使得大均村得以传承畲族文化。“任何民俗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文化传统需要借助于各种民俗事项作为其存在与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各种民俗事项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10]。”虽然大均村具有畲族文化元素,但这种通过与现代市场经济开发的形式,不能有效地给大均村在畲族原始畲族文化传承方面给定明确的定位。

3.2 大均乡政府的角色定位

三月三节庆属于少数民族民间事务,在节庆的组织和承办上应该是民族民众自组织行为。但从近几年景宁三月三的举办来看,政府组织主导三月三的成份较多。从三月三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来看,都属于政府单位和机构。从各项目参赛代表队来看同样是民众参与不足。

虽然,在节庆的筹办过程中政府通过搭台牵线形成“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但在具体的活动组织操作过程中政府应该体现一个“辅助”的作用,应该给予民众组织较多的自组织权限,尤其是在村落节庆体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田野调查过程中,大均村站三月三节庆在组织过程中主要工作人员为大均乡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婚俗表演等需要专业演员外,活动的组织、主持都是由政府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

民族民间事务的组织开展,政府应该以一个服务者的立场存在,而不是具体参与事务的开展过程中,虽然政府是从全局角度考虑活动的组织开办,但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看,多少渗入了政治成份。这不仅不利于畲族文化的原生态保存,还会存在政府外在因素的干预导致畲族部分原始文化的遗失。

3.3 如何看待平衡市场开发和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

前面讲了在三月三节庆活动中,村落民族民众要成为活动的主导和主体,政府通过行使权力和职责服务节庆开办。那么,在“中国畲乡三月三”品牌的总体效益下,我们应如何平衡市场开发和畲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使得畲族文化得以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文化产品品牌化为的是提升文化经济价值效益,但这种效益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开发的基础上,市场经济要求利益最大化和发展现代化。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会在无形中要求乡村无条件接受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原始畲族文化将面临妥协地方经济发展的境地。经济发展现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传统民族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发展的现代化也将带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元素。

4 结 论

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意义上的原生态民族村落已经流逝。一个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不仅仅是宗族和血缘关系的乡土存在,更多的是民族共同文化价值的坚守。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的转变已经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基础的乡村社会基本格局。景宁三月三节庆品牌的建立,在现代意义上体现了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三月三所具备的祭祖、祈福的原始意义在日渐淡化,开展旅游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在上升。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待景宁畲族三月三节庆的发展路径,以此总结出,社会的变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这个必然也将使得传统畲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流逝和变迁。

[1] 梯利[美].西方哲学史[M].伍德,增补.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6.

[2] 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

[3]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23.

[4] http://map.baidu.com/

[5]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67,226.

[6] 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53.

[7] 张紫晨.中国民俗和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27-128,2.

[8] 弗思[英].人文类型·乡土中国[M].费孝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199.

[9] 孙庆彬,朱波涌,周家金.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组织的生成方式与运作机制——以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古村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53.

[10] 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Ethnic Festivals Sports Brand Establishing Social Benefit ——investigation on Zhejiang Jingning Dajun village festival of "SAN yue SAN" field

YANG Xue-po,NI Yi-k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Based on the study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through the Dajun "SAN yue SAN" festival of both village,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of commercial brand operation efficiency .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for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brand,but in real life performance lacking national sports elements.Minority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s "SAN yue SAN" brand establish maintain fulcrum,she spread of Han ethnic culture blends is to realize the brand benefit social channels.Social moder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social development,at the same time is a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will face the dual challenge and change.

festival sports brand; SAN yue SAN festival; social benefits

2016-09-23

杨学坡(1991-),男, 江西上饶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1004-3624(2017)02-0063-06

G80-05

A

猜你喜欢

三月三景宁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融合上下文的残差门卷积实体抽取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景宁县畲乡草鱼塘国家森林公园景宁木兰资源调查与保护
永安“三月三”
畲族民歌
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侧记
秀美景宁 生态畲乡
四月里的“三月三”
景宁县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