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村居区域化党建的调查和思考

2017-03-16韩晓燕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3期
关键词:村居

韩晓燕

[摘 要]

推进区域化大党建的建设是上海市闵行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如何在村居联动,更好推进区域化党建,更是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实地走访,通过细致调查和反复研究,对闵行区村居区域化党建的运作模式,特点、尚存的问题形成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村居;实践案例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3-0045-03

为深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村居区域化党建情况,本课题组分别到5个街镇的2个村、4个居委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梳理,发掘村居区域化党建的经验和特色做法,发现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区域化党建的提出和内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政府转型、党建转型并重的大转型时期。随着社区自治功能的提升,政府对社区行政管控的减弱,势必要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党组织的影响力、掌控力、凝聚力引领社区自治朝着有序方向发展。然而,以“单位制党建”为依托的垂直型、封闭式党建模式逐渐凸显出时代局限性,以整合式、参与式为特征的“区域化党建”日渐成为基层党建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工作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社区党建就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党的十七大后,中央对区域化党建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深化。200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专门有一条是关于“健全协调机制,完善区域化党建体制和格局”的论述,要求适应特大型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党建体制和格局。2011年,上海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区域化的领导体制、沟通服务机制和党员作用发挥的机制做出了具体要求。

(二)闵行的目标追求。2008年9月,闵行区委牵头召开区域化党建第一次联席会议,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工业园区、市属大企业、民营企业等18家成员单位参会。大会讨论通过《闵行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试行)》,明确了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主要职责,提出了理论学习互动、干部挂职互派、区域发展共商等8项具体的工作制度。在闵行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暨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会议上,区委书记赵奇强调:“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以健全区域化党建的组织体系、平台载体、工作机制为着力点,努力将区级层面的区域化党建成效向下延伸到街镇、村居,积极推动区域化党建三级平台运作;要突出重心下移,以服务群众、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基层党建作为重要指标,把群众感受度和满意度作为根本标准,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以属地化为特征的命运共同体,凝聚党在基层的执政合力,推进社区共建共治,着力提升区域化党建实际成效。”

总之,村居区域化党建的目标,是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搭建开放性平台,整合资源、对接项目、创新机制,凝聚党员和各类组织的力量,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局面,发挥村居党组织在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根据调研情况,对部分村居区域化党建的情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

(一)华漕美邻苑:善于发掘资源,整合力量,合作互动。美邻苑党总支着力发挥党组织在搭建平台、凝聚队伍、整合资源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党建促“内联”的纵向模式和以党建促“外联”的横向模式。一方面加强“内联”,与小区物业公司支部对接联系,建立每周一次的碰头会,每月一次学习会和每季度一次的联席会议,对社区治理中的难题进行会诊。成立智多星议事会,请党员和居民献计献策,共同制定社会治理中的负面清单,从而有效发挥了党组织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社区自治队伍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延展“外联”,加强与石皮弄村党总支的日常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村居联动系列活动;与周边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物质支持,社区提供人力支持,走进社区、养老院等开展活动;同时,通过提供活动平台和资金资助,支持社区内文化团体活动,形成了同周边社区、企业、社团合作互动的局面。美邻苑党组织准确领会关于区域化党建的要求,虽然资源有限,但善于发掘和整合,党建定位较准、形式灵活多样,不但发挥了党组织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资源,还积极“外联”石皮弄村党支部和美丽家园社区的力量,搭建了跨区域的开放性共建共治平台,在全区范围内具有普遍参考价值。

(二)华漕许浦村:善于借用社会力量。许浦村的村域面积0.7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93人,来沪人口28013人,人口倒挂比例达1:13,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地区。在区民政局、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许浦村三家私营单位发起成立了“华漕许浦社区服务管理协会”。该协会是一个以来沪人员为主,鼓励和引導来沪人员参与许浦社区管理的综合性民间组织。村党总支与协会党总支通过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互为衔接、互为联动、互为支撑的“1+2+1”的区域化党建新模式。“1”即体制内巡查处置队伍。主要负责对违法建筑、公共安全隐患等5大类18项问题进行排查和处置。同时负责对体制外队伍开展工作指导。“2”即2支辅助巡查队。即村里采取向协会购买社会管理服务的形式,由协会组建2支来沪人员队伍参与许浦村治理。“1”即企业内巡查队伍(由协会下属企业组成),积极履行自我管理的社会职责,主要负责发现各类安全问题、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等。许浦村党组织通过激活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了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区域企业主动融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善于借用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参与社区治理,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党建的一条重要路径。

(三)江川路街道:善用区域企业资源。江川路街道层面的区域党建工作按照“需求为导向、共赢为目标、15分钟服务圈为平台、項目化运行、品牌化运作、实体化推动”的思路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村居层面主要是对接街道平台,借力开展村居区域化党建工作。一是根据街道党工委的要求,与街道共建单位的下属单位支部开展合作,借助这些国有企业和高校的资源,更好 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二是依托书记个人能力和资源,争取有关单位参与区域共建。三是通过协助化解邻里纠纷等途径,争取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参与。江川路街道的做法,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好区域内共建单位的资源来做好党建工作,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四)虹桥镇:划分片区,村居联动。虹桥镇采取分片的做法来开展区域化党建,开展活动不是一个村或居委自行开展,而是区域内单位联合开展。其主要特点是:村与其动迁农民的安置小区(即动迁小区)分在一个区域,村副书记多兼任动迁小区居委书记,如新桥村与新桥村动迁农民安置的小区万源新城同在一个组,其中万源新城居民区党支部的书记由新桥村党支部副书记兼任。如果村农民安置在多个动迁小区的,则村副书记只兼任动迁农民安置较多的居民区。对于不是动迁小区的老商品房小区,部分居委书记由镇级公司副书记兼任。区域的组长由原来的居民区书记担任调整为村或公司书记担任。同时,打破地域范围,引导区域单位到其他需要共建的区域。这种方式,有利于把村居的资源和力量有机整合起来,加强社区的协调治理。

(五)吴泾镇:形成“123456”工作链。在充分征求区域单位意见基础上,制订了“1”个实施意见:《吴泾镇加强“四区联动”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打造了“2”个平台:镇级区域化党建平台和村居区域化党建平台。村居区域化党建平台,充分鼓励村居与区域单位相互对接。如新华居委与小区边上的吴泾医院、中国银行共建,但也与有点距离的华师大政治系、东海学院机电系联系后达成共建。聚焦管理、服务、基层基础“3”大治理。此外,按照区域单位的实际特点和当前工作需要,形成了4个区块,分别为园区、校区、厂区、社区。搭建了基层党建联建、精神文明联创、社区治理联动、干部人才联育、公共服务联帮的“5”联架构。明确了“6”项机制,即联席会议机制、课题调研机制、难题联解机制、项目推进机制、互动走访机制、项目评估机制。这一做法体现了一定程度的“顶层设计”,做到谋定而后动。

(六)古美平阳二村居委:充分挖掘党员资源。平阳二村居民区党组织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发掘社区内的党员资源,发挥党员的作用,促进社区治理。社区成立了家园共建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秘书长,下设党建、公益、实事、宣传4个分委员会,动员社区居民中的党员,尤其是退休的党员干部担任委员会的有关职务。通过召开在职党员会议、区域化党建会议来发掘党员中的可用资源,让党员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发挥党员的积极性。

总体来看,村居在区域化党建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一些做法,但在认识上、实践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之处。

(一)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认识和定位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一些村居把区域化党建简单理解为利用辖区内的企业资源或党员资源为社区服务,或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使得区域化党建没有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的有效抓手,反而成为了一种工作负担。二是缺乏利益平衡机制。大部分基层党组织过于注重利用区域内的企业资源和党员资源为社区单方面提供公益性的服务,没有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或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这种单方面付出难以长效。三是对村居区域化党建的支撑不够。首先,是普遍采取以会代训或批量培训的方式,对村居缺乏个性化指导。其次,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资源互补的平台,一些缺乏共享资源的村居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四是缺乏导向性的评价标准。闵行区委强调,“区域化党建要将社会治理、服务群众、基层党建作为重要指标”,明确了现阶段的区域化党建的大目标。但是,对于基层村居而言,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优劣,缺乏一些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和培训。要坚持舆论先行, 及时宣传推广区内区外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以典型的示范效应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执政意识和协同意识。要营造党组织、党员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区域化党建的氛围, 使各类组织都能在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平台上找到切入点, 有效凝聚区域内的党组织、党员和社会力量, 实现优势互补, 整体联动。要让街镇、村居主要工作人员准确理解区域化党建的目标要求,避免认识上的片面和模糊,造成工作思路和方法上的偏差。同时,要更加注重通过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提高培训和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尤其是要加强个性化指导。二是建立利益平衡和补偿机制。区域化党建过程中,需要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形成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要达到互惠同赢,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围绕民生保障和社区治理,深入分析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短板。另一方面,要换位思考,充分考虑驻区单位自身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主动靠前一步,思考为驻区单位做些什么,寻求“利益平衡点”和项目“契合点”,避免资源单向流动的局限性,以此提高项目的生命力。同时,可考虑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或利益补偿机制,比如对社区内配合党组织工作的群众社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资助,以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化党建评价机制。对于区域化党建,由于全区各个村居情况差异很大,如果推行一种或几种固定的区域化党建模式,并不一定很合适。我们应该鼓励各个村居结合自身实际,灵活、有效地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作。但是,也应该总结出区域化党建过程中一些共性的规律和要求,作为评价工作优劣的标尺。评价标准是工作的指挥棒,只有评价标准明确,才能既保证方向不偏,又能起到鼓励和鞭策作用。

区域化党建是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强有力的政党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制性的政治动员力,更需要的是以一定的权威力量和组织资源去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因此,党的社会功能的有效开发是任何一个明智的政党万万不能忽视的基础性工作。以“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发展,以社区党建强化党的社会功能,对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副教授

■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村居
章长茅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四项行动”建设清廉村居
村居
村居
村居
山乡漫步
村居
多姿多彩的树木
村居
崇明区村居干部队伍岗位目标管理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