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ICU住院患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17-03-16王玉莹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ICU患者

王玉莹

【摘要】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心搏骤停后综合征(PCAS)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PCAS患者为研究对象,施行心肺复苏(CPR)术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第30天作为观察终点,30 d内死亡的患者归为观察组,共132例,存活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共120例,对比两组复苏后的实际临床情况及影响复苏的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CPR时间及非电击心率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高血糖、高热、乳酸代谢异常、酸碱紊乱及感染发生等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住院且发生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年龄、CPR时间、低血压、高血糖、高热、非电击心率、乳酸代谢异常、酸碱紊乱及有无感染等因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影响因素,在临床中需要对上述诸多因素格外警惕,积极对症干预,以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 危重病; ICU患者;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心肺复苏术; 预后相关因素

doi:10.14033/j.cnki.cfmr.2017.5.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號 1674-6805(2017)05-0116-02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PCAS)是指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表现出来的多种不同征候群[1-2]。心脏骤停临床中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随着社会对应急、急救事业的关注和现代急诊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肺复苏(CPR)等急救技术的普及和开展,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可恢复自主循环(ROSC)。但ROSC的心脏骤停患者院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仅有1.4%~17%患者可存活出院[3]。故开展临床PCAS病例预后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总结出影响其预后的各类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研究各类影响因素的形成原因,为干预措施提供策略,制定出系统的、规范的治疗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4]。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PCAS患者进行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PCAS患者为研究对象,施行心肺复苏(CPR)术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第30天作为观察终点,30 d内死亡的患者归为观察组,共132例,其中男78例,女54例;心源性死亡48例,非心源性死亡84例。存活患者归为对照组,共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心源性死亡36例,非心源性死亡84例,两组患者性别、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临床相关所需资料完整者;(2)院前接受CPR恢复自主循环,入院后收治入ICU病房的患者。

排除标准:(1)主动放弃治疗者;(2)疾病处于终末期阶段者,如脑疝形成、恶性肿瘤晚期等;(3)伴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1.3 评价指标

患者心搏骤停诊断标准:患者意识丧失,瞳孔出现散大,呼吸停止,行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室颤动、心室停止跳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的诊断标准:患者血压持续升高,维持时间>30 s者。

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对患者复苏影响相关因素进行检测,主要指标包括年龄、CPR时间及非电击心率等;同时统计患者复苏后实际临床情况,主要包括低血压、高血糖、高热、乳酸代谢异常、酸碱紊乱及有无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苏影响因素比较

对影响两组患者复苏的因素进行分析可知,观察组年龄、CPR时间及非电击心率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复苏后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

在实行CPR复苏后,对患者实际临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低血压、高血糖、高热、乳酸代谢异常、酸碱紊乱及感染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医学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可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随着社会对应急、急救事业的关注和现代急诊医学的不断进步及CPR等急救技术的普及、开展,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可恢复自主循环[5-6]。且在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征候群,将其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症(PCAS)。PCAS的防治已成为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环节之一[7-8]。

近年来随着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的发展,CPR等急救技术的普及,二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和ICU也已具备CPR技术和对PCAS患者的救治能力,因此CPR成功后ROSC患者的系统规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项目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ICU收治的PCAS患者进行观察发现,影响复苏因素主要有年龄、CPR时间及非电击心率等因素。其中年龄因素主要影响患者的基础生理状态,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会发生相应衰退现象,且外周循环存在低灌注情况,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研究发现,年龄越大,CPR复苏后存活率越低[9-10]。

有相关临床报道指出,CPR时间长短对复苏后预后情况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出在心脏骤停后,越快施行CPR和电除颤,患者复苏和复苏后预后情况越佳[9]。同时研究发现,在心脏骤停发生后>10 min时间再施行CPR,患者的复苏及存活性较小[10]。本研究亦发现,短时间给予CPR患者复苏及预后均较好。有研究发现,经电击除颤后心脏电生理功能恢复的概率较大,且器官发生低灌注的时间亦比较短。在本研究中发现,经电击除颤后心率恢复情况较非电击佳。同时在本研究中发现,实行CPR复苏后,观察组低血压、高血糖、高热、乳酸代谢异常、酸碱紊乱及感染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诸因素对患者复苏情况具有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ICU住院且发生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患者而言,年龄、CPR时间、低血压、高血糖、高热、非电击心率、乳酸代谢异常、酸碱紊乱及有无感染等因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影响因素,在临床中需要对上述诸多因素格外警惕,积极对症干预,以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Lemiale V,Dumas F,Mongardon N,et al.Intensive care unit mortality after cardiac arrest: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shock and brain injury in a large cohort[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3,39(11):1972-1980.

[2] Reynolds J C,Lawner B J.Management of the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J].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2,42(4):440-449.

[3] Daoulah A,Alsheikh-Ali A A,Ocheltree A H,et al.Outcome afte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n patients with Brugada syndrome:The Gulf Brugada syndrome registry[J].Journal of Electrocardiology:An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Electrical Activities of the Heart,2012,45(3):327-332.

[4]梁培培.心臟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80-84.

[5]时倩.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2):1145-1148.

[6] Boutsikaris D,Winters M E.Postresuscitation Care[J].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2,30(1):123-140.

[7]高伟波,朱继红.心脏骤停后综合征[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8):717-719.

[8]丁旻珺,谢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3):3956-3959.

[9]王小刚,高丁.院前心脏骤停患者50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及其成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39-41.

[10]邵志江,沈建伟,贾惠娟,等.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4,54(27):18-20.

(收稿日期:2016-10-08)

猜你喜欢

ICU患者
ICU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ICU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探究ICU患者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两种肠内营养液输注方式用于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
ICU患者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ICU患者家属关爱中应用护理关怀的价值
分时段不同床头高度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的研究
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影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