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与螺旋CT扫描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准确率分析

2017-03-16孙运国叶秀芳王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肝癌

孙运国 叶秀芳 王健

【摘要】 目的:研究磁共振(MRI)和CT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经过临床病理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患者3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CT和MRI诊断资料。结果:CT检查检出病灶数目37个,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4.86%、91.89%、67.57%、72.97%;MRI检查检出病灶数目40个,平扫T1WI、T2WI和增強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2.50%、85.00%、92.50%、65.00%和80.00%;CT平扫检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为64.86%,显著低于MRI平扫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增强扫描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MRI平扫检出率要优于CT平扫,增强扫描后MRI和CT检出率均有所提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MRI; CT;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癌

doi:10.14033/j.cnki.cfmr.2017.5.0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56-02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虽然磁共振(MRI)和螺旋CT对肝硬化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是一旦患者所患疾病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因病灶结构和诊断的影像不典型,常常会造成误诊[1-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经过临床病理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37例患者的CT和MRI诊断资料,研究MRI和CT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经过临床病理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患者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32~73岁,平均(50.3±11.2)岁,病程5~19个月。所有患者均经过后期手术或者临床病理穿刺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排除临床资料不全、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所有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确认书。

1.2 CT与MRI检测方法

CT:所有患者均通过TOSHIBA公司生产的Aquilion 6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MSCT诊断。对比剂为碘比醇注射液(法国Guerbet;注册证号:H20110378;I含量300~350 mg/ml;使用方法:1.0~1.8 ml/kg,注射速度3.0 ml/s)。常规扫描与对比剂注射后扫描层厚与间隔均为5 mm。

MRI: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通过SIEMENS 3.0T Verio Dot核磁共振扫描仪(16通道)进行扫描检测,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用于肝脏扫描的序列为:T2抑脂序列、正反相位序列、弥散序列、T1抑脂序列、T2冠状面,其中动态增强MRI采用T1抑脂序列,其扫描的参数为:反转角9°,TR 3.91 ms,TE 1.89 ms,Averages激励次数1,矩阵设定为96×61,层数和层厚分别为60层和3 mm,层间距设定为0.6 mm。

CT与MRI所得的所有影像学数据和资料均由3名具有丰富临床诊断经验的医生共同诊断分析,记录平扫和增强扫描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病灶数确定:记录各种病灶数目与位置,将不同扫描方法确定的不同位置的病灶数相加。检出率=病灶检出数/总病灶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选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析

对37例患者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检出病灶数目为37个,CT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4.86%、91.89%、67.57%和72.97%,见表1。

2.2 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析

对37例患者MRI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检出病灶数目为40个,MRI平扫T1WI、T2WI和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2.50%、85.00%、92.50%、65.00%和80.00%,见表2。

2.3 MRI和CT检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检出率对比

CT平扫检出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为64.86%(24/37),MRI平扫的检出率为85.0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697,P<0.05);CT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1.89(34/37),MRI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2.50(37/4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消退、腹胀、贫血等症状。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指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成的肝硬化。临床研究表明,约八成以上肝癌患者有肝硬化现象,肝硬化继发门脉高压及脾亢常影响肝癌的治疗,肝硬化合并肝癌一般情况是患者先有肝硬化,而后恶化成肝癌[3]。目前,超声造影、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三种主要筛查方法。其中超声造影虽然检测最为经济、简便,但是其检测结果受仪器、检测医生经验影响,检测灵敏度较低,所以目前临床上CT和MRI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进行筛查的重要方法[4]。

本文研究发现,CT平扫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检出率为64.86%,显著低于MRI平扫的85.00%(P<0.05);CT(91.89%)和MRI(92.50%)增强扫描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螺旋CT扫描是一种容积形式的扫描,具有扫描速度快、呼吸偽影影响小等优势。通过螺旋CT进行双期扫描,由于其对肝脏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比较敏感,加之增强扫描注入对比剂在动脉期以后出现强化,扩大了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对比度,所以增强扫描可以显著提高肝癌的检出率[5]。MRI扫描是一种序列扫描,具有高分辨率,对肝脏病变小结节具有较高诊断优势等优点。国内外研究表明,MRI扫描中正常组织显示为低信号,而病变组织信号强度与病变程度呈正比,增强扫描的检出率一般在90%左右,高于平扫70%~80%的检出率[6-7]。虽然螺旋CT和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均各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两者诊断也均不足,例如:第一,螺旋CT分辨率低,对于平扫对于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病灶,特别是小结节病灶容易漏诊;第二,MRI虽然分辨率高,但是作为序列扫描由于其扫描时间一般较长,所以其检测受到患者呼吸、主动脉及心脏搏动的伪影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误诊[8]。

综上所述,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MRI平扫诊断能力要优于CT平扫,增强扫描后MRI和CT检出率均有所提高,二者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赵化捷,李超.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对肝硬化和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8):83-86.

[2]陈建军,陈雅青,胡舟朝,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6,11(8):121-123.

[3]方京龙,刘淑玲,张广明.肝硬化和肝癌MRI诊断研究进展[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4,15(3):101-102.

[4]贺卫华,何来昌,刘志礼.螺旋CT与MRI诊断乙肝肝硬化性小肝癌临床对比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3):463-464.

[5]李保全,赵宏伟,白雪峰.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1):1000-1001.

[6]吴英宁.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MRI诊断及进展[J].右江医学,2015,43(5):625-628.

[7] Wang M,Li X,Zou J,et al.Evaluation of Hepatic Tumors Using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MRI[J].Medical Science Monit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Clinical Research,2016,22(17):702-709.

[8]张翔,吴天,柳澄.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CT、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3):315-317.

(收稿日期:2016-10-14)

猜你喜欢

肝癌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