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美托咪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的镇静效果及剂量探析

2017-03-16王铁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右美托咪定剂量

王铁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的镇静效果和有效剂量。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将入选病例均分为四组,每组24例。A组、B组、C组均以右美托咪定镇静,持续静脉泵注,用药剂量A组0.25 μg/(kg·h),B组0.5 μg/(kg·h),C组0.75 μg/(kg·h)。D组以咪达唑仑镇静,持续静脉泵注,用药剂量为50 μg/(kg·h)。给药不同时刻给予四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对比分析四组镇静效果。结果:B组患者手术全程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在2~4分,无烦躁不安或镇静过度病例,Ramsay评分T3~T5时高于T0,T5时高于D组,T3~T5时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中用药右美托咪定进行镇静,效果略优于咪达唑仑,以此定量负荷0.5 μg/kg后再以0.5 μg/(kg·h)的速度恒定维持综合镇静效最优,可作为腰硬联麻适宜镇静剂量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腰硬联合麻醉; 右美托咪定; 镇静效果; 剂量

doi:10.14033/j.cnki.cfmr.2017.5.0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40-02

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常用神经阻滞方法,具有起效迅速、阻滯完善、并发症少、局部麻药用量小等优势,广泛适用于低位手术中[1]。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中给予患者右美托咪定取得良好镇静效果,为进一步探究其应用有效性及最佳用药剂量,文章现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病例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全有效提高下肢手术患者腰硬联麻麻醉、镇静效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4年1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ASA麻醉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四组。A组(24例):男13例,女11例;患者年龄(45.2±6.1)岁;平均手术时间(2.2±0.3)h。B组(24例):男

12例,女12例;患者年龄(45.4±5.7)岁;平均手术时间(2.3±0.2)h。C组(24例):男12例;女12例;患者年龄(44.9±6.3)岁;平均手术时间(2.2±0.4)h。D组(24例):男11例,女13例;患者年龄(45.0±5.8)岁;平均时间(2.1±0.2)h。全部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四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术中均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常规消毒、铺巾,建立静脉通道,腰3~4间隙联合穿刺,取布比卡因10~15 mg(药剂浓度0.5%)蛛网膜下腔给药,硬膜外导管置留备用。待麻醉平面稳定控制在T10后,连接麻醉深度检测仪,并开始以微量输注泵给予各组患者镇静药物预充负荷剂量。A组、B组、C组用药盐酸右美托嘧啶注射液(艾贝宁):规格:2 ml:200 μg;生产单位:江苏瑞恒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248。三组均于术前10 min开始持续静脉泵注,用药剂量为A组

0.25 μg/(kg·h),B组0.5 μg/(kg·h),C组0.75 μg/(kg·h)。D组患者用药咪达唑仑注射液(力月西):规格:1 ml:5 mg;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27。术前10 min持续静脉泵注,用药剂量

50 μg/(kg·h)。手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发现患者心率、血压等异常下降,则积极用药麻黄素、阿托品等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于术闭前15 min停止镇痛,术后常规监测及护理,24 h随访。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给药前即刻、预冲负荷量结束时刻、给药后10、30、60、90 min和术闭时给予四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时间记录以此以T0~T6表示。

1.4 Ramsay镇静评分标准

烦躁不安计1分;清醒且安静合作计2分;嗜睡但反应敏捷计3分;浅眠可迅速唤醒计4分;入睡且反应迟计5分;深度睡眠,无法唤醒计6分。拟定1分为镇静失败,2~4分为镇静满意(2分最佳),5~6分为镇静过度[2]。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手术全程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在2~4分,无烦躁不安或镇静过度病例,T3~T5时Ramsay评分高于T0(P<0.05),但也均在镇静满意范围内,见表1。

D组患者除T5时1例患者出现轻度烦躁不安外,其他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在2~4分,T2~T5时Ramsay评分高于T0(P<0.05),T5时Ramsay评分低于B组(P<0.05),但也在镇静满意范围内,综合镇定效果略逊于B组,见表1。

A组患者T3时1例Ramsay 1分;T4时2例Ramsay 1分;

T5时4例Ramsay 1分;T6时1例Ramsay 1分。T3~T5时Ramsay评分低于B组(P<0.05),特别是T4~T5时Ramsay评分已低于镇静满意评分,见表1。

C组患者T4时2例Ramsay 5分;T5时3例Ramsay 5分,

1例Ramsay 6分。T3~T5时Ramsay评分高于B组(P<0.05),特别是T5时Ramsay评分已明显高出镇静满意范围,趋近镇静过度,见表1。

3 讨论

临床实践证实,腰硬联合麻醉在低位手术中的应用虽阻滞效果显著,但无法解决患者术中不良情绪心理和手术应激问题。患者在术中极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造成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的安全进行[3]。

右美托咪定属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通过调节与睡眠和觉醒相关的蓝斑核引发并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与传统咪唑类药物可乐定相比,本品特异性更强,不仅抗焦虑、抗交感药理作用良好,而且无明显呼吸抑制和认知功能损害,是可以被自然唤醒的镇静药物,在减轻或消除患者负面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咪达唑仑是外科手术常用睡眠诱导药物,属苯重氮基盐类,可作用于体内抑制神经性递质,诱导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道加强开放,以增加氯离子超极化,抑制突触后电位,减少中枢某些重要神经元放电,从而引起中枢抑制[5]。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以右美托咪定B組用药方法和咪达唑仑对腰硬联麻下肢手术患者进行镇静均具备良好临床效果,咪达唑仑仅T5时1例患者轻度烦躁,Ramsay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榴益[6]报道结论相近。

近年,临床加大了对右美托咪定最佳镇静效果下用药剂量的研究。王彦强等[7]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右美托咪定对术中血压、心率的影响在0.75 μg/(kg·h)剂量下于给药30 min和5 min时表现明显,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则是给药速度越快改变越大,考虑可能与快速大剂量用药右美托咪定使血管平滑肌α2 h受体产生短暂高血压。本研究中,0.5 μg用药患者镇静效果均明显优于0.25 μg和0.75 μg的A组和C组,患者在T2时Ramsay评分增加明显,说明给药后10 min后镇静效果逐渐显现,与杨龙慧等[8]报道结论一致,但与其报道的给药后30 min镇静效果显现略有差异,考虑可能与入选病例个体差异性有关。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中用药右美托咪定进行镇静,效果略优于咪达唑仑,以此定量负荷0.5 μg/kg后再以0.5 μg/(kg·h)的速度恒定维持综合镇静效最优,可作为腰硬联麻适宜镇静剂量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文通.右美托咪定用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肢手术的镇静效果及剂量探讨[J].中国药师,2015,18(7):1165-1168.

[2]谢亚红.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镇静效果分析[EB/OL].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4):100-103.

[3]陈章玲,曹德权,徐军美,等.右美托咪定镇静时BIS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5):434-436.

[4]赵钦岭,刘毅.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下肢骨折手术腰硬联合麻醉前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17):47-48.

[5]吴世健,兰轲,刘念,等.右美托咪定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镇静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2):6493-6494.

[6]高榴益.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区域麻醉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3):126-127.

[7]王彦强,罗远国,李洪,等.右美托咪定对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病人镇静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0):3857-3859,3907.

[8]杨龙慧,刁润新,高爱敏,等.右美托咪定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0):92-94.

(收稿日期:2016-10-20)

猜你喜欢

腰硬联合麻醉右美托咪定剂量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对比
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中心摆药的效果评价
用药剂量:老年人≠成年人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右美托咪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观察右美托咪定腰硬麻醉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镇静效果
多服药VS少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