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胸腔灌注治疗包裹性脓胸的临床效果

2017-03-16黄金龙张伟清林栋梁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尿激酶

黄金龙 张伟清 林栋梁

【摘要】 目的:探讨尿激酶胸腔灌注治疗包裹性脓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8例包裹性脓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胸液引流联合胸腔内灌注尿激酶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胸液引流,比较两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与对照组的67.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水消失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尿激酶胸腔灌注治疗包裹性脓胸可有效增加胸水引流量,促进胸腔积液吸收,预防胸膜肥厚与粘连,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尿激酶; 胸腔灌注; 包裹性脓胸

doi:10.14033/j.cnki.cfmr.2017.5.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37-02

感染性胸腔积液尤其是结核性胸腔积液往往因诊治不及时,或因反复胸腔穿刺抽液出现胸液引流不彻底,胸膜感染后积脓,并最终引起包裹性脓胸,随着病情进展可致严重限制性通气障碍[1]。对于胸腔积液以往多采取常规治疗配合胸液引流,但包裹性脓胸形成后,由于积液黏稠,抽液时相对困难,疗效欠佳[2]。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针对包裹性胸腔积液采取胸腔内灌注尿激酶可取得满意疗效[3]。为进一步探讨尿激酶胸腔灌注治疗包裹性脓胸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68例包裹性脓胸患者分别给予胸液引流及胸液引流联合胸腔内灌注尿激酶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68例包裹性脓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胸部CT或胸腔彩超、实验室检查与病理检查等确诊。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齡19~63岁,平均(38.5±6.5)岁;病程15~68 d,平均(37.2±8.5)d;结核性包裹性脓胸29例,类肺炎性包裹性脓胸5例;左侧21例,右侧8例,双侧5例;合并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37.7±5.9)岁;病程16~65 d,平均(36.3±10.2)d;结核性包裹性脓胸27例,类肺炎性包裹性脓胸7例;左侧19例,右侧12例,双侧3例;合并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排除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肺部广泛病变、支气管胸膜瘘、精神系统疾病、严重全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胸腔脏器受累等。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包裹性脓胸病因为结核性者,给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对病因为类肺炎性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胸液引流,嘱咐患者采取坐位,面朝椅背,将两臂置于椅背,前额伏在前臂上,对无法起床者,指导其采取半卧位,将患侧前臂放在枕部。采用B超对穿刺点进行定位,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巾,以2%利多卡因进行逐层麻醉,经穿刺点逐层缓慢刺入胸腔内,待针峰抵抗感突然消失,有脓性液抽出、抽液时无阻力,表明穿刺部位正确,置入导管,拔除穿刺针,将导管和导管接头连接,接上储液袋,对穿刺部位进行固定。首次抽液低于600 ml脓液,随后隔日进行1次穿刺抽液。每次脓液抽出后,采取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溶液加入8万U庆大霉素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亮。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引流管后端接上引流袋,经引流管内注入(2~5)万U尿激酶后封管,指导患者变换体位6~8次,便于药液充分接触胸膜腔,24 h后将引流管打开,并引流出胸水,随后再注入尿激酶,再关闭,如此反复,注药频率为每周2~3次。复查B超,当胸腔积液最大深度低于3 mm时,观察组将引流管拔除,对照组同样停止胸腔抽液。

1.3 疗效评定

根据拔除引流管后复查的胸部B超或X线片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显效:经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全部吸收,无明显胸膜肥厚粘连;有效:经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全部吸收,但仍可见胸膜肥厚与粘连;无效:经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无明显吸收或增多,仍存在明显的胸膜肥厚粘连。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胸水消失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与对照组的67.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胸水消失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胸水消失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包裹性脓胸多是由结核菌、金葡菌感染肺部后形成,有资料显示,有36%~57%的肺炎患者可伴有程度不同的胸腔积液,其中约1%细菌性肺炎可进展成脓胸[4]。结核或细菌经由肺或血液进入到胸膜腔后可迅速生长繁殖并造成胸膜通透性增加,随着血液内大量黏蛋白、白蛋白等进入胸膜腔后可逐渐形成混浊、稠厚、包裹性胸腔积液,导致胸腔内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中性粒细胞分解后释放的活性酶可对纤维母细胞进行激活,促使其分泌出黏多糖及黏蛋白,进而加速包裹性脓胸与厚胸膜的产生,由于脓胸液黏稠、有凝块,因而不易被引流掉,引起细菌繁殖,住院时间延长[5]。有学者将脓胸的发展过程分成渗出期、纤维素性脓性期及机化期三期,对于渗出期与纤维素性脓性期脓胸,治疗的关键是充分引流,但此时产生的多房分隔可导致30%~65%引流失败,而排脓与关闭脓腔成为脓胸的重要治疗原则。脓胸一旦产生包裹后,常规给予穿刺引流则效果较差[6]。本研究对包裹性脓胸患者在常规胸液引流基础上联合尿激酶胸腔灌注治疗后取得了满意效果。

尿激酶属于酶类溶血栓药物,可直接催化裂解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是血浆活性最强的一种蛋白酶,可水解肽链上赖氨酸-精氨酸连接部位,进而使得整个纤维蛋白分割为众多的可溶性小肽[7]。一般这些小肽不再凝固,易于被吸收,因而有效降低了胸腔积液内纤维蛋白水平及胸腔积液的黏度。多房分隔降解,胸膜表面纤维结构降解,有助于促进胸腔积液的顺利引流,恢复胸膜表面的血管及淋巴管的通畅性,胸膜重吸收能力增强,故减少了炎性递质的释放,胸腔积液生成减少,肺通气功能可随之有效恢复[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胸腔灌注尿激酶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1.18%,相对于对照组明显高,胸水消失时间、胸膜厚度、住院时间则显著优。

综上所述,尿激酶胸腔灌注是治疗包裹性脓胸理想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增加胸水引流量,促进胸腔积液吸收,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聂琦,陶立轩,袁冶,等.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27(11):94-98.

[2]肖泽林,刘家杰,高健齐,等.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积液后外科手术治疗的療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3):458-461.

[3]聂琦,陶立轩,袁冶,等.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5,18(11):1918-1920.

[4]杨俊勇,宋庭君.尿激酶治疗无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EB/OL].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5,8(6):720-724.

[5]汪春梅,李侠,马迎军.胸腔闭塞引流联合腔内尿激酶注入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3):472-473.

[6]杨芳伟,尤青海.尿激酶治疗多房包裹性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1):79-81.

[7]蒋超英,孙逊,王天轶,等.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胸腔闭式引流堵管率及耐受性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9):70-72.

[8]李金宝,杜文霞,荣宁,等.弹性导丝分割联合尿激酶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65-1666.

(收稿日期:2016-10-23)

猜你喜欢

尿激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穿刺引流术中应用尿激酶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导管碎栓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分析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尿激酶鞘内注射治疗脑室出血42例临床分析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时间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