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探讨

2017-03-15孙颖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幼小交流幼儿园

孙颖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连接。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一次重要转折,他们将面临生活环境、交往对象、学习方式、活动规则等的变化,形成一定的坡度,易发生“陡坡效应”,导致儿童学习兴趣低落、疲劳、厌学、焦虑、恐惧等“适应性障碍”。而且面对当前社会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论调,以及“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如何将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思考,如何明确幼小衔接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定位,并依此设计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是学前教育实践者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差异,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与幼儿园相比,小学老师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相应减少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少了,每节课接触的老师也不同,因此对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了明显更高的要求,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对成人有太多的依赖,而要求孩子自我管理。其次,平时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要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早晨,幼儿园的孩子有较宽泛的入园时间,而小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入学;中午,孩子在教室里进行午餐,而到了小学则要去食堂;午休时间,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多数是没有午睡的;下午幼儿园有点心,小学没有点心供应。针对幼小学校的差异,幼儿园教师可在每次游戏活动后安排 10 分钟的课间时间,让孩子自己支配,告诉他们先上厕所或先喝水,有空余的时间再去外面走走或者玩玩。

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环境大不相同。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求寓教于玩,生活也比较轻松。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课堂学习的时间较长,有严格的纪律,课后有各种活动,所以学习变成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其次,在社会适应、任务意识上,幼儿园的孩子偶尔忘了带东西或没有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总会有下次机会,心理上没有负担。小学学习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必须每天带好每天要用的物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可在孩子离园前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学习能力。

二、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儿童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只有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关心儿童、尊重儿童,才能发现儿童的价值,向儿童学习。二是认同幼小课程与教学衔接的理念。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谁向谁靠拢”的问题,双方作为一个共同体,都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起点,要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认识衔接的内涵。三是幼小教师之间的交流,包括深度合作。教师之间的交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三方联合教研”“换位体验”“联合研修”“幼小互评”“团队教学”。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成员均作为一个独立于幼儿园,也独立于小学的客观角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共同的教育问题。四是经过培训的教师。有学者认为,经过幼小衔接培训的教师更可能用各种类型的衔接实践,能够从多种视角明显地认识到衔接的价值。他们在组织团体活动的同时,也致力于注重个人练习。

三、心理介入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幼小儿童之间的自主交流,提高幼儿的交往、协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兒园开展了同年级同龄儿童和异年级异龄儿童间的融合活动。之所以将心理介入活动引入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之中,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衔接活动单纯重视群体性,忽视个体特殊性、差异性的弊端,特别是试图从心理适应性、承受性的角度逐步引导儿童实现内心的开放,提升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效性和品质,促进儿童的主动交往,加强同伴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密关系,从而激发交往的积极意愿和积极情感,增进幼儿对校园生活的了解与喜爱,为儿童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结,优化儿童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为儿童的入学适应做准备。

四、环境渗透

幼儿园创设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如“我的空间我做主”“按时来园不迟到”“我是小小值日生”“十分钟能做什么”“我的小书包”“小学生的好朋友”等墙面布置的内容,变全班统一规划安排的环境为个体包干管理的环境等,使环境成为幼儿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励的园地。在开展“东东小小要上学啦”主题活动时,设计了系列区域活动:喜羊羊工作室、麦兜小学、皮卡丘工作坊、小叮当乐园等,通过智力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棋类游戏等,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五、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幼儿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研究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可促使我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所涉及的 ,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需从小班开始 ,循序渐进 ,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这对于孩子的一生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个问题仍然值得幼教工作者继续研究。

【作者单位:灌云县小伊中心幼儿园江苏】

猜你喜欢

幼小交流幼儿园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