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2017-03-15徐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太多太多创设母亲

徐实

一、背景呈现

(一)引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那么怎样才能将学生引入“愤、悱”的状态中呢?这就离不开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生动积极的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目前而言,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语文课堂上的情境创设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比如:

1.无中生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有时是“无中生有”的。教师在忽略学生认知水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时常给学生设置一些本不需要设置的教学情境或设置一些虚假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活真情、学习热情、发奋激情都被一次又一次的磨灭了。这样的情境是无效的,反而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

2.敷衍应付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明明无须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却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由胡乱地创设教学情境。把情境的创设当作课堂中的亮点,这样的情境创设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是对学生、教材和课堂的敷衍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3.游离重点

教师备课必须认真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而情境创设必须为突破重点服务。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偏离重点,在设计时没有仔细研究和思考情境出现的时机和情境设计的指向性,最终导致了情境设计的无效性。

(三)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关于母子亲情的感人文章。课文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四)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喜爱课外阅读,乐于朗读、乐于表演、乐于探究,但是个别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欠缺,有待教师创设情境,激发潜能,提升能力。

本文涉及的母亲抚养儿女的艰辛,以及母亲对儿女的贴心关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差距,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二、两次结果设计

(一)第一次实录(片段)

师:是啊,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吃下了太多太多的辛苦。

那么母亲都为孩子吃下了怎样的辛苦呢?(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不够具体)

师:是啊,母亲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永远是博大的。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辛劳了一天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二)第二次实录(片段)

师:是啊,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吃下了太多太多的辛苦。

那么母親都为孩子吃下了怎样的辛苦呢?(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不够具体)

师:是啊,母亲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永远是博大的。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辛劳了一天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辛劳了一天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

拖着疲倦身子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

病中虚弱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

生:辛劳了一天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三、观察反思:

通过前两次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能做浅层次的思考和一般性的解答,不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不够具体。对于“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吃下了太多太多的辛苦。那么母亲都为孩子吃下了怎样的辛苦呢?”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情境的设置和渲染,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回答。情境的设置将会给学生带来一幅幅或静态或动态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中,学生的回答将更有针对性,更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四、改进教学实录(片段)

师:是啊,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吃下了太多太多的辛苦。

(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在春意浓浓的早晨,母亲总是......

在雨天泥泞的午后,母亲总是......

在风雪交加的黄昏,母亲总是......

生自由练说,之后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发言。综合全班的交流,任选一个写在书上。

生:在春意浓浓的早晨,母亲总是用瘦弱的身体带着我们翻山越岭。

生:在雨天泥泞的午后,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重担,让她来挑。

生:在风雪交加的黄昏,母亲总是用他那80多斤的身体去挑那么重的担子。

师:是啊,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永远是无私的,永远是博大的!

(创设情境,提升感悟)

辛劳了一天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

拖着疲倦身子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

病中虚弱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

生:辛劳了一天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拖着疲倦身子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病中虚弱的母亲,但逢有重担,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的确,哺乳三年娘受苦,儿病恨不娘替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用她80多斤的身子承受了那么重的担子,这担子里装满了什么?

生:装满了家庭的重担。

生:装满了子女的养育。

生:装满了生活的艰辛。

生:装满了辛苦的汗水。

......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我读出了一位无私的母亲。

生:我读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生:我读出了一位博爱的母亲。

师:作者通过什么描写体现出了母亲的无私、伟大和博爱呢?

生:语言描写。

......

五、教学行为改进反思:

(一)回归生活,体现同构共生的真实性

交往教育理念强调师生是“同构共生的”,这里的“同构共生”涉及三个概念:一是语言,二是精神,三是相互依存。创设师生交往的同构共生情境既要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更要体现教学情境的真实性。那么在这个片段当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既是基于文本也是立足生活的,既是回归文本也是回归生活的。无论是“春意浓浓的早晨”还是“雨天泥泞的午后”抑或是“风雪交加的黄昏”,这些情境的创设无不给学生一种真实情境的再现,一种对文本多角度、立体式、动态化的解读。使学生对于母亲所受的辛苦和母子间的真情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感受。同时,这样的情境也在不知不觉中也让孩子回忆起了自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无私付出,使文本和生活自然而然产生了联系。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样的情境创设的确引导学生投入了自己真实的情感。

(二)立足学情,保证多元成长的可行性

教学活动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课堂情境的创设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且要贯穿交往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成长的多元,保证可行性。这是一篇情感极其饱满而文字简单易懂的课文。教师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且极易被感动”的特点。那么如何将文章的情感和孩子的情感相连,如何使作者和孩子共情,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显然讲解式的教学无法做到,合作探究式的自学也并不合适。而创设情境却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不仅轻而易举调动了学生的感情,而且在思维和语言的表达上也起到了显著的训练作用,学生在对话中实现多元成长,可谓一举多得。

(三) 基于教学,把握课堂交往的方向性

课堂教学建立起真正的“人——人”之间的特殊交往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交往的宽广平台,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往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把握课堂交往的方向性尤为重要。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思维常是因学习而被激活的,学习推动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情境。然而每一节课的学习都必须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情境的创设也应该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通过情境的創设引导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很明显是为了更好达成教学目标而出现的。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有一条是:“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显然,通过以上片段中两处情境的创设,教师借助师生对话、想象,生生间的相互影响,高效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有效把握了课堂交往的方向性。

作者单位: 南京浦口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太多太多创设母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新中国同龄人
欠父亲的太多太多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爱入心海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