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2017-03-15梁菊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回形针空瓶橡皮

梁菊梅

本文实录了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实际过程,记录了师生共同探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以亲身实践证明在农村学校、在农村的科学课堂上,即使是“非专业”教师也完全可以凭借简单易行的实验器材去探究科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只要你认真备课,你完全可以上好一堂科学课。本案例对农村教师具有借鉴价值。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起始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这节课分为三部分:

1.观察某一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观察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相关的学习兴趣。

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还有一定的解释,但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而这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材安排了探究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后沉浮状况的内容,从而去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学情分析:我的学生是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小学五年级的26名学生。这26名学生都是本村或附近村子的农村学生。学生对学习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准备,动手能力较强,这些对于探究学习很有帮助;但是学生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要让他们“跳出”看到的现象去思考现象后面的规律(原因)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水槽5个、回形针10盒、实验记录单10份。学生准备小石头、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刀。上课前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多数学生没有带回形针(购买不便),小石头大小不一样、质量不一样,空瓶大小也不一样,总之,各组准备的实验“器材”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是学生只要能找到的都带来了。

教学过程实录:

一、谈话引入,生疑激趣

同学们,不管你们准备的东西大小、形状、轻重(质量)怎样,我们先预测一下,哪些在水里会下沉,哪些会浮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笑着听,等他们争吵结束后,让他们把自己的预测写在课本的表1、2里,并且写出理由来。我把学生的预测意见归纳之后写在黑板上: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头、回形针、蜡烛、萝卜、橡皮;上浮的有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看来对于同一种物体的浮沉,学生预测大有分歧,这就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实验证明的兴趣。

二、自主实验,验证探究

学生激动起来就迫不及待地把物体往水槽里扔,课堂顿时一片混乱。我让学生静下来,捞出水槽中的物体,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秩序地去验证。

(一)初步验证,引导思考

把木块和小石头先后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将实验结果写在课本上的表格里,看和先前的预测有没有出入,并讨论原因。(给学生讲明: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从而避免悬浮的概念。)

再把泡沫塑料塊、带盖的空瓶子先后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将实验结果写在课本上的表格里,看和先前的预测有没有出入,并讨论原因。

之后,教师让学生陈述自己的预测理由,根据实际验证的情况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课堂气氛太好了!他们列举到的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有体积、轻重、形状、材料等等,这说明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当实验结果与学生前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更多验证,深入思考

探究步骤与要求: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先后分别轻轻放入水槽中,和先前的预测对比,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的发现:石块、回形针、蜡烛、橡皮这些“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泡沫块、带盖的空瓶子这些“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轻”与“重”是与什么相比而言的。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这里说的“轻”与“重”是相对于水而言的,比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物体下沉。这就是今天我们探究学习的巨大收获。

得到了以上的理论,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带盖的空瓶子自然比水“轻”,所以不管大小都是悬浮在水里的,但是为什么同样是萝卜,有的下沉,有的上浮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无法得出一致结论之时,我让学生分别“解剖”了一个下沉的萝卜和一个上浮的萝卜,学生发现下沉的萝卜是“实心”紧密的,而上浮的萝卜是“虚心”松散的,学生明白了:上浮的萝卜体积大,但是“轻”,类似于空瓶子。

通过以上实验与思考、讨论,学生弄明白了物体在水中浮沉的两个原因:轻重和形状(是否空心)。有了这个知识,学生也就能理解钢铁做成的船为什么会在水上浮了。

(三)同材比较,留下悬念

同学们,萝卜是自然长成的,有的“轻”,有的“重”,有的会在水中上浮,有的会在水中下沉,我们已经探究了他们上浮、下沉的具体条件,那么,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人为地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做实验。

一、二、三组做橡皮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四、五组做萝卜在水中的沉浮实验。

实验步骤与要求:推测把橡皮、萝卜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会沉还是会浮,然后实际验证。

学生实验实际情形: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大小的橡皮、萝卜都下沉;切成四分之一大小的橡皮、萝卜都下沉;切成八分之一的橡皮下沉,萝卜块有的悬浮,有的下沉;学生继续把萝卜和橡皮切成细丝,萝卜丝上浮,橡皮丝依然下沉。

与学生讨论:同一种物体,有的不管大小和形状如何,总是不改变它在水中的浮沉;有的当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之后,浮沉情况会发生改变,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有待我们在下一节课——“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来进一步探究答案了。

收获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始终很浓厚,每个学生都动手实验,思考讨论都积极参与,学习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使我更加坚信:农村学校完全能够开设科学课,农村教师也能上好科学课!只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恰当引导,农村学生会在科学探究的海洋里乐此不疲。但是教师一定要做好三个准备:一是相关知识的准备,要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二是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如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实验室的器材准备等;三是教学设计要足够细致,注重细节,尽量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小学 宁夏】

猜你喜欢

回形针空瓶橡皮
一个空瓶
买酒还瓶
漂浮的回形针
橡皮山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