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姚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情况研究

2017-03-15李志芬

绿色科技 2016年23期

李志芬

摘要:指出了21世纪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如何保护好环境,特别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大姚县国有林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保护森林资源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姚县国有林场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工作的见解和思路。

关键词:大姚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072-02

1 引言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森林资源保护大致分为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及森林灾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旨在促进森林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物种的繁衍,以及其他有利于提高森林功能和效益的保护性措施。

2 大姚县森林资源概况及国有林场现状

2.1 大姚县森林概况

大姚县位于云南省北部偏西,东邻永仁、元谋县,南同姚安、牟定县毗邻,西和大理州的祥云、宾川县接壤,北濒金沙江。全县国土面积414600 hm2,至2015年末,林业用地面积320293.7 hm2,占全县面积的79.35%,其中有林地面积263993.9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43%;国有面积37790.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80%;活立木总蓄积量16900050 m3,其中:国有林木蓄积3995180 m3,占23.6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01%。境内植被垂直带谱较为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形成了多样性植被带,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地。据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云南省大姚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表明:境内植物资源种子植物有143科、570属、1334种,陆生野生动物53种,有国家Ⅰ级保护树种云南红豆杉、篦齿苏铁2种,国家Ⅱ级保护树种秃杉、金铁锁、西康玉兰、水青树、红椿、澜沧黄杉、栌菊木、杜仲、龙棕9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豹、黑颈、长尾雉、蟒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黑熊、林麝、岩羊、大灵猫、红腹角雉等22种。有野生动植物药材603种,隶属185科、555属,蕴藏量10889 t。

2.2 国有林场现状

2.2.1 大姚县林业局转弯河林场

转弯河林场建于1965年10月,属大姚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事业林场,位于县城西北的三台乡境内,东接桂花镇味尼乍,西接铁锁乡拉巴,北接湾碧乡冷山,以大、百草岭为主体,森林以亚高山针阔叶林为主。占地面积23.6273万亩,有林地面积21.5317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4.8919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有率69.2%。

2.2.2 大姚县林业局三岔河林场

三岔河林场建于1984年10月,属大姚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事业林场,由1964年建立的照壁山林场、1971年建立的马家松林及1974年建立的永和林场合并设立,森林集中分布在三岔河镇、铁锁乡、三台乡境内,与宾川县接壤。占地面积10.664万亩,有林地面积9.600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3.24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有率33.7%。建场后主要从事护林防火,封山育林,改造次生林的任务。现内设1个办公财务室和4个管护点,设正式编制8人,实有6人,2016年外聘临时人员21人,退休职工8人。

2.2.3 大姚县林业局湾碧林场

湾碧林场建于1974年1月,属大姚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企业林场,建场后直至1999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部停止商品林采伐前,主要以木材采伐为主。林场占地面积26.1945万亩,有林地面积25.675万亩(其中代管分散在乡镇的零星国有林有8.00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6.95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有率64.7%,内设1个办公财务室9个管护点,现有在职森林管护职工34人,离退休人员29人,遗属供养人员6人,2016年外聘临时人员49人。

3 保护森林资源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3.1 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上采取的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场在保护森林资源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思路和方法,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确实有效的保护好国有林的森林资源。

3.1.1 加强领导

大姚县国有林场在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大环境下,坚定执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云南省大姚县实施方案》,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林业局的领导下,主动积极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形成保护国有林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

3.1.2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主要采取五条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张贴、发放和在林区书写防火标语,召开户主会议及到自然村放映宣传电影、到学校讲课和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利用赶集天现场巡讲等形式进行《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仅2015年国有林场就召开户主会议200次,发放户主通知书6000份,书写宣传标语800条,放映宣传电影15场次。②落实责任,林场与村民小组签订责任状;落实辖区及周边“痴、呆、聋、哑、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和管理责任;与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转,明确责任区域,具体到林班小班;与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及相邻州、县、乡召开联防会议签订联防协议,建立联防机制;③严格火源管理,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严禁火种进入林区,对进山车辆、人员进行登记;④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在县林业局森林消防队的基础上,林场组织半专业义务扑火队3支,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大;⑤坚持24小时值班和不定时护林点通讯抽查制度,确保及时准确传达和掌握信息。

3.1.3 加强林政管理依法治林

在林政管理方面采用以下的措施:①加大宣传,提高全民意识。采取张贴标语、电影放映、印发宣传资料、召开会议、到学校开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森林资源管护的重大意义,营造全民共同管好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②强化责任,落实到位。与各管护点负责人签订《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书》,做到森林管护“七落实”。③落实制度,加强督查。定期或不定期对护林点进行检查,对管护不力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严肃处理。④严厉打击毁林开荒、非法侵占林地、滥伐盜伐林木及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和违法采集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

3.2 森林资源保护取得的成效

3.2.1 生态效益

一是从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通过实施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程和森林抚育工程,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度增长,林分质量提高。国有林场活立木蓄积量由1991年的159.16万m3增长至2015年的372.29 万m3,增长率为233%。森林覆盖率提高,湾碧林场由1997年的94.85%增长至2015年的95.84%,转弯河林场由1997年的87.23%增长至2015年的89.28%,三岔河林场由1997年的84.23%增长至2015年的86.36%。林木绿化率得到增长,湾碧林场由1997年的97.24%增长至2015年的98.9%,转弯河林场由1997年的89.67%增长至2015年的92.36%,三岔河林场由1997年的89.28%增长至2015年的90.70%。二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种子植物由1998年的136科、1148种增长至2015年的143科、1334种。

3.2.2 社会效益

国有林场管护面积大,森林保护责任重,林场仅有正式职工44名,为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每年需要聘请护林员115名,支付工资106万元,为辖区村民提供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通过聘请护林员的方式,让当地村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活动,直接有效的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好处,增强村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3.2.3 经济效益

依托天保工程争取资金扶持新修林区公路74 km,复修111 km,配备工作用车、办公桌椅、计算机、无线电通讯设备等,解决部分哨所水、电问题,野生药材、食用菌种类和数量增多,山区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增加了经济收入。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管理方面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不能适应新形式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要求。目前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护林巡山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一些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

4.2 人员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林场管护面积的人员少需要聘请大部分的合同制人员,森林管护经费环境艰苦导致人员聘请难,造成管护队伍不能长期稳定。二是长期以来以“做事”为主,忽视对职工的关心,而且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导致林场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归属感。三是对职工的培养不够,导致大部分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滞后,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升没有发展空间,导致思想不稳定,从而导致留不住、招不到人才。

4.3 缺乏科研基地和设施

目前林场在现有条件下只能简单和粗放保护森林资源不被破坏,不能对已有的珍贵有动植物资源进行有研究下的保护和发展。

5 主要措施建议

(1)積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步伐,改善林场工作环境,加快适应新时期保护森林资源的步伐。

(2)加大森林资源保护资金投入力度,聘请护林员时工资适当增加并对艰苦偏远地区倾斜,以维护护林员队伍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宣传保护森林资源好处的作用。

(3)建立“干中学”和效益工资考核机制,有目标的在雨季进行素质培训,提升职工能力,鼓励职工进行科研活动。

(4)建设科研基地,制定研究方案引进科技人才,对林场现有的珍稀动植物进行研究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林,孟吉林,白永顺.大姚县林业志[M].大姚:云南省楚雄市大姚县林业局,1996.

[2]云南省大姚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M].大姚:云南省楚雄市大姚县林业局,2015.

[3]冯宗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J].北京农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