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在“学讲计划”中的作用分析

2017-03-15曹靖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讲计划脉络导学

曹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案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换位思考而表现出的教学方案,也在“学讲计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学讲计划”,让学生真正学进去、讲出来,导学案的设计上需要符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充分反映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本文也正是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导学案在小学语文“学讲计划”中的作用,希望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前言

目前,教育部门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学讲计划”,尽管内涵简单,但是在实施上却遇到了瓶颈,学生还是习惯于默默学习,但是却很难在课堂上开口,教学过程还是在延续着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导学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

二、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能让学生在“学讲计划”中,真正学进去、讲出来,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展开导学案的设计。在导学案教学中,需要将课本知识的梳理和问题导学相结合,课本知识梳理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地掌握基础知识,而问题导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明确基本的人物关系,尤其是男生,对于这类书籍更为感兴趣,也会掌握一些三国故事,让学生讲述之后,再学习本课程,这也是让学生讲出来的重要步骤。教师从教材实际出发,提出问题,草船借箭反映了周瑜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且学习的内容也是自身感兴趣,并有一定了解的知识,因此学生更能学进去,也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连接起来,将所学到的内容讲出来。

三、从学科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需要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这一目标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两者的共同目标,教师在之前需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上明确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目标是让学生“会学”,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在学习《迷人的张家界》时,教学目标为让学生学会景色描写的手法,在之后作文写作上,可以用同等的手法来渲染环境,而且也是我国旅游胜地的一种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导学案从教学目标出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张家界的美丽景色。

四、从问题导学的角度设计导学案

问题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生字、一个生词、一个句式的积累,这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体现,可以说语文学习仅仅靠着单纯的重复记忆并不能掌握语文的真正内涵,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导学案的设计重视问题导学,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联系实际的生活经验,激发问题探究的积极性,达到情感共鸣。

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内在的知识结构体系,引入问题导学,在课程开始之前讲述一些周恩来的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对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了解的欲望。在本文学习之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为什么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探究问题答案的同时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

五、从课文脉络延伸角度设计导学案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名家心血之作,有一定的脉络和线索,这也是语文学科的特色素质,而脉络就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归纳,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因此在導学案的编写上也应该从课文的脉络出发,让学生从脉络中系统地学进去课文内容,然后理解掌握之后,提炼要点讲出来。

在《开国大典》的学习上,需要理解课文的脉络,也就是根据开国大典的顺序来进行的,包括典礼开始之前、典礼进行之中和典礼过后,每一个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内容顺序,从主席台介绍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再到之后的阅兵、群众游行等,这是本篇文章的脉络,也是本文学习的脉络,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辈浴血奋战的结果,在新时代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小学语文教学“学讲计划”正在火热实施,所谓“学讲计划”也就是让学生能真正学进去、讲出来,真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未来保证“学讲计划”的实施,导学案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学进去,才能用丰富的语文知识讲出来,精心设计导学案,在小学语文“学讲计划”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徐州市云兴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学讲计划脉络导学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实施学讲计划,构建学讲课堂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