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主探究角度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2017-03-15郑安全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等量应用题线段

郑安全

基于自主探究方面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师需从自主和探究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对学生的启发与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在学生对应用题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出猜想和疑问、得出结果与归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创新性,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挖掘,为其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

一、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教师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动机,可借助情境创设来实现,这也是进行自主探究应用题教学模式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需创设出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欣然接受的教学情境,为后续应用题解题做好准备工作,保证自主探究教学的顺利实施。此时,教师应设计问题,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关注问题,使其知道解答应用题是个人学习任务,也是自己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际问题设计应用题:四年级某班学生参加跳绳比赛,进行分组,按照每组8人或每组6人,都能够刚好分出几组,求: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至少有多少人?此时,为调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动机,教师并没有直接引领他们分析这道应用题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等量与关系式之间的关系,而且创设情境:同学们,在解答这道应用题时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你们仔细审题,比一比谁最先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计算式。从而引导学生寻求8和6这两个数据的最小公倍数,初步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二、重视解题训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解答应用题是一个十分关注整体思维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多种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師需让学生以自主探究为基础规范应用题的解题技巧,并强化训练,以此确保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从最初审清题意、分析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到思考未知量与已知量的等量关系与逻辑关系,再到总结归纳列出计算式与正确计算,小学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所有解题环境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以解题视角出发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比如,在讲授《简易方程》时,教师可设计应用题:一位同学买5袋酸奶和3包雪饼,付给售货员20元,找回1.8元,每包雪饼3.4元,那么每袋牛奶多少元?首先,学生应审清题意,并设每袋牛奶的价格为x元,然后采用画线段法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将20元设为线段A,雪饼的价钱设为线段B,酸奶的价钱设为线段C,找回的1.8元设为线段D,从而可以得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A=B+C+D,B是3×3.4,C是5x,即为:20=3×3.4+5x+1.8,从而得出x为1.6,学会如何正确解答方程。当学生求出答案之后,应验算等式是否成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三、了解学生心理,强化自主探究训练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需善于引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律或定理等理论性知识,这样他们会感到应用题的学习是乏味枯燥的。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从自主探究方面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设计应用题,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进而实现强化自主探究训练的目的。

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兔妈妈在地里拔了18根胡萝卜,给4个小兔各分4根,那么还剩余几根?这道应用题看似简单,但是从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兔妈妈”、“小兔”着手,使题目具有一定的童话故事色彩,可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也可为学生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强的应用题,诸如:薯片每包4元、饼干每包7元、牛奶每盒4元,让他们根据已知条件自主设计问题,使其从不同角度自主学习、探究和解答,实现拓展学生解题思维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自主设计的动机,探究欲望也更加强烈。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中,从自主探究角度出发贴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合理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解决应用题,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涟水县陈师镇中心小学江苏】

猜你喜欢

等量应用题线段
等量代换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等量代换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