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生命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017-03-14吴大庆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命力马克思生命

吴大庆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生命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吴大庆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生命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终极动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人的生命力内在要求生命存在与生命力量相统一、生存与发展相统一、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相统一,也最终要求社会有机体与自然无机体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上解放了人的生命力,从而赢得了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历史合法性和优越性。

生命力;本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物的发展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的统一。“生命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终极动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人的生命力内在要求生命存在与生命力量相统一、生存与发展相统一、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相统一,也最终要求社会有机体与自然无机体相统一。资本主义一方面全面造就了全面现代化的人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割裂了上述的四大内在统一,从而陷入了不可克服的矛盾。作为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则在充分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人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种内容上的生命力,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增强人民获得感”的理解。

一、生命力的内涵及其辩证展开

“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无可回避的历史起点。而“事物具有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汉语言上则被表达为“生命力”。当生命力的概念被赋予人的时候,则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富的哲学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我们首先需要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搞清“生命力”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在著作中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马克思指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引者注),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2〕167,并且通过现实感性的对象来展示自己的生命。

什么是“力”?“力”包含“力气”“能力”“威力”“权力”等多种意思,其中最具有哲学概括性的就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3〕。黑格尔曾经这样指出:“力的本质、力的表现,乃是一个他物,乃是从外面到它这里来的。”〔4〕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要把世界看成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要求我们对立统一地思维考察事物。人的生命不仅存在着,而且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着“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中实现对“生命力”的考察,从而进一步确认人的“生命力”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在“相互作用”当中,人的生命力之花的绽放,必然伴随着力气、能力、威力、权力等现象层面的展现。“生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将“生命”放入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网络中不断生成和实现自身的过程。生命发展过程体现了“生命”和“力”的内在统一,这是生命力概念的首要内涵。

“生命力”既然存在于联系和发展的序列中,生命源自外在自然世界,其发展进程也要依赖于外在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客观世界的发展进程最终不以生命意志为转移,生存是生命力的前提,发展则是生命力的本质,由此生命力同时又意味着“生存”和“发展”两个内在规定的统一。同一切有机生命体一样,人的生命力也通过新陈代谢机制得以体现,这仅仅是生理机能意义上的发展。同时,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存在方式是通过生产劳动这样的“自由自觉活动”,才会抓住事物运动变化中的根本环节,捕捉到人的生命力的本质。马克思这样说:“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2〕96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了整个世界图景的转换,生命力也随着社会的总体进化不断得到发展。

“生命力”立足于劳动实践这一基本的生命表现形式,使得人们的生命力的释放依托于基于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为生命力获得了具体的内容规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中生成了人的本质。生命力通过劳动实践、产品生产、人们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来体现,“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2〕37。正是这样的联系性,个体生命力与社会整体的发展联系起来,生命力由此具有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

生命力从个体微观走向社会宏观,也启示着我们从“生态”意义上去考察生命力。“生态”一词“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5〕。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释放自身生命力量的同时,也要不断反观与自然界的关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中达到改造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生命力栖居于自然界之中,没有生态家园的可持续性的存在,就谈不上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人的生命力因而也离不开社会有机体存在与自然界“无机的身体”〔6〕161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的生命力的内在辩证规定的解读,我们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对生命力内涵的历史唯物主义认知,明确了生命力作为“生命”和“力”的共存一致性、“生存”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联系性以及社会有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性。人的生命力总是通过具体的关系实现的,社会的变迁不仅是生产力最终决定的,也是必须放到人的生命力的运行状态中去考察的,这就是说,在物的世界背后更要关注人自身的世界。实现对社会进化动力机制的科学考察,归根到底要到人自身的视野之中。

二、资本主义与“生命力”的内在异化

社会关系是考察人的生命力现实状况的基本现实依据,是体认人的本质的现实立足点。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关系,在改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与自身思维的关系方面建立了不可抹杀的功绩,树立了人的生命力发展的重要历史坐标。资本力量的推动,打破了人们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生命力的保守的和机械的存在方式,告别了原先的自在自发状态,使得人们在竞争的驱使下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在资本的循环和积累中不断推进生命力的高度释放。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人的因素的调动,基于生产力所决定的人的生产关系的变迁,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弊端,造成了作为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劳动活动的异化,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造成了“生存”与“发展”的切割、“生命”与“力”的背离,并在“生态悖论”中威胁到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身的安全,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所取代。

资本主义基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伴随着工业化和理性化的进程。资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凝结,推动整个社会发生根本性、总体性变迁,为我们展现了全方位的现代化的图景,并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世界上更广范围的地区引向资本主义发展轨道,在客观上起到了进步作用,也为人的生命力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但是,资本主义由于将基本制度关系建立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造成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这一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活动相异化,引起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个人生命力基于阶级关系的基本布局,而不得不从阶级斗争中去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资本主义制度由此酿成了劳动者个体生命力与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安排、社会结构之间的对抗。在创造出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自身的相对贫困,“他们的贫困同劳动折磨成正比”〔7〕。整个社会表面的繁荣景象背后却掩盖着工人的相对贫困的深层悲剧,社会的发展陷入“大河有水小河干”的尴尬悖论之中。由此注定了资本主义是一种终究要被扬弃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生命力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剥离,这是其一。其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引发了人的发展的悖论,造成了人的发展的单向度。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机器被广泛采用,然而,本来为人们获得自由创造前提的劳动却使人日益处于被奴役状态,甚至使劳动者的生理组织系统处于被残酷压迫的状态,作为先进劳动资料的机器“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8〕。生命存在被空壳化,为生存而生存,作为生存本质的发展内涵却被无情阉割,而劳动者基本生命活动——劳动“只是用摧残生命的东西来维持他们的生命”〔9〕。其三,生命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力度,从而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面前变得无能为力。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资本剥削劳动,使劳动统治和支配活劳动,生命无可奈何地成为机器的奴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终究是以资本为轴心的,人的生命力最终要匍匐在物性生产的魔力之下,“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775。其四,人作为类群体组成了社会,在改造自然实现各种目的同时,也在资本的驱使下无限度地向自然界进行技术殖民。资本的扩张加剧了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贪婪汲取;人们工具理性的张扬,更加扩张了人类的征服者的心态;传统工业文明的负面效果正在无情展现,可持续性的生命力发展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也无情地展现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家园的沦陷,充分体现了作为整体生命力的社会有机体与自然界无机身体的对立。

总之,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人的生命力发展的崭新时代,资本主义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资本主义对于人的生命力的全面颠覆注定了其作为历史存在的无可回避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是在遵循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现人的生命力的解放的,故而赢得了对于资本主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命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普遍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的统一,它具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属性,也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之中,寓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之中。这样的社会主义,扬弃生命力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生存与发展的对立、生命与力量的对立以及社会有机体和无机自然界的对立,并且在实践中开辟了人的生命力解放的崭新道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处,在于确认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对人的关心与对生产力具体发展及其决定的社会现实的遵从之上,从而实现人道精神与科学的历史态度的统一,实现工具理性向人文价值理性的回归。

人的生命力寓于现实的共同体之中。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制度障碍,使得“共同体”属性更现实地回归到个人,使个人排除了“抽象的统治”,个人也越来越依靠“共同体”来实现自己的需要。

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弊端,将劳动这一人的本质活动作为各自生命的相互体现而最终在更高阶段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从而根本上克服了异化,从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统一。私有制的消灭,也标志着阶级对抗的不复存在,使得生产与需要的矛盾居于社会各类矛盾的主导地位。生产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劳动者,这一生命力的根本体现者。人的本质力量真正回归人自身,从而实现生命和力量的最终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在消除阶级对立的同时,更加关怀人们所生存的自然生态家园。在消除人对人的殖民扩张心态的同时,也消除着人对自然界的殖民心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尊重自然界和人自身生命运行内在秩序的基础上更好地在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基础上,达到生态文明的目标。新的社会形态,“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6〕185,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一大关键答案。

第二,当代中国人的生命力发展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社会主义由于通过制度安排消弭了生命力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根本隔阂,故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对个人生命力解放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力的解放与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课题。在生命力的个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以及与公有制结合的紧密程度与融合深度都取决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以及建立在物(商品)的交换的社会化程度。而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积淀很深的国家,解决其中的难题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在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在统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通过制度文明的发展,为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降低直至消除生命力发展的人为壁垒;通过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体健康素质,使人的生命力发展深深融入于人的生存现实之中。

在人的生命力的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方面,现实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部分重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受到挑战,诸如治理雾霾一类的环境保护建设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人的生命力的自然存在底线也蕴藏着遭受挑战的危险。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使我们具备了杜绝基于资本无限扩张基础上威胁人的生命力发展的根本条件。但与此同时,由于我们解放和发展人的生命力的现实性存在又使得我们需要在把握社会主义现实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不断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人的生命力在实践中得到历史的、具体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力度的统一。而当下我们社会主义的实践则立足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形成了涵盖并融合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以及生态文明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也可以将其还原到“生命力”的逻辑起点上,人要在释放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中实现生命力的持续解放。而人的生命力是在与外界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思维的关系则形成了这些关系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我们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人的生命力解放提供了必要物质前提。我们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依旧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首要内容。然而,我们同时也关注生态家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生产力发展导入科学的轨道,使得人的本质力量的成就更好服务于人自身,实现生命和力量的结合,实现自然无机身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基础上,使人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10〕。

其次,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我们进行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将和谐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进行着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不断走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命力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内在悖论。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规范化问题。权力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在特定社会制度关系下就被赋予了道德责任。众所周知,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专制制度,造成了对人的生命力的严重扼杀。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有事实。专制君主总把人看得很下贱。”〔11〕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承认和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且需要在现实中将权力用来更好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更多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不断增强。“人与社会是互为对象化的关系,个性化发展的现代人愈来愈需要从对象化的社会中,来确证人的本质内容的丰富性存在”〔12〕。这正是对人的社会存在与个体存在关系的当下的最好解答。

再次,在人与自身思维关系方面,我们进行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是“有意识的生命”,而文化建设正是要提升人的精神生命力。先进的文化凝聚着人们先进的社会意识,而“意识层面包括人的观念及其观念体系,是人的精神结构的高级形态,是精神构成的最核心的内容”〔13〕。意识的丰富化将更好地拓展人的心灵空间,在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生成互动中居于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自由的地位,从而为生命存在与全面发展的更高的有机统一创造精神前提。

第四,“以人为本”终究以实现人的生命力为本。实现新的制度安排下的新型劳动关系,由此构建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共生关系。实现发展的本质内涵对于生命存在的融入。实现生命自身应有的力度,并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命力存在状况,并使之在本质规定上得以提升。人的生命存在不仅体现在自然条件当中,而且也扎根于社会条件之中,以保证自己获得营养、保健、卫生、劳动权益、休息和安全等,而民生建设则将对生命的关怀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历程中,并努力缩小人的实际寿命与生命形式本身限制的出入。同时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使人民群众在稳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当中得以集中精力释放出自身的创造潜能。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点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尤为必要。因而,我们必须以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来取代GDP的数字宣示来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安全生产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生产必须服从安全,也必然要服从于生命,资本逻辑要让位于生命逻辑。现代生活方式在释放出人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将人奴役在物性化的世界中,给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了归属感的缺失以及焦虑感的增强,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症、失眠症、甚至各种癌症等身心疾患。所以,“以人为本”首要的是要做到“以人的生命为本”,满足人们求生的第一需要,既要保证生命的安全,又要维护生命的健康。

“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人的求生的最起码需要,还要求真、求善,在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求美的目标。只有这一点,人的生命力才会与动物的生命根本区别开来,也只有如此,生命力才会在美的尺度中得以绽放。实践的深入发展,也必将推动人们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显现,推动人向真善美更高境界的提升。

总之,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弃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悖论,在“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中,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中彰显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命质量。而人的生命力的有力绽放也会极大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理论抉择、道路抉择和制度抉择的无比正确性。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23.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2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42.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6.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5.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1.

〔12〕张雄,范宝舟.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哲学研究,2008(11):3-12.

〔13〕张雄.人的生命质量是经济学最根本的价值前提:关于经济学与人学关系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5(5):56-61.

"Life Force"in Marxist Context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u Daqing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 223001,China)

The development of"life force"is the ultimate driving force behind human development,and also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life force of human beings requires the unity of the life existence and its force,unit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unity of individual life and social life,and finally is the unity of social organism and natural inorganic body.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ltimately emancipates the life force of the people so that it wins the incomparable historic legitimacy and superiority.

life force;essential power;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08

A

2096-2266(2017)05-0058-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5.010

(责任编辑 张玉皎)

2016-12-09

2017-01-01

吴大庆,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命力马克思生命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