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析张载《剑阁铭》及杜甫《剑门》

2017-03-12李盈悦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剑门张载蜀道

李盈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析张载《剑阁铭》及杜甫《剑门》

李盈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历史上题咏剑门的诗篇很多,研究这些诗篇可以让我们对剑门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采用比较的方法以张载的《剑阁铭》及杜甫的《剑门》诗为例,从思想内容、结构特征和审美理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窥探不同时代的诗人面对相同景物——剑门时所产生的思想感触和原因及其带来的文化意义。

《剑门》;《剑阁铭》;兴亡在德;忧患意识;民族精神

蜀道虽偏僻,然而其险峻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使其在政治经济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描写蜀道的剑门诗虽在古代文学中不占主流地位,但是其诗篇却留下了题咏文人的心态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前人虽然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但大多从系统方面去探究,少有将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以张载的《剑阁铭》及杜甫的《剑门》诗为例,从思想内容、结构特征和审美理想三个具体的方面比较其异同,从中窥探不同时代的诗人面对相同景物——剑门时所产生的思想感触和原因及其带来的文化意义。

一、蜀中有绾毂,剑门崔嵬天下壮

剑门蜀道层峦叠翠,是沟通中原和巴蜀地区的关键驿道,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古道之一。

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北伐中原,途经此地,深感地势险峻,遂建剑门关。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隘束之路,故曰剑门,即姜维拒钟会于此。”(乐史,2007)可见,剑门关最早是与战争相联系的,也就注定其以后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纵观蜀道兴衰史,也是一部征战史,在蜀道诸多关隘中,若要论雄险、驰名,也应首推剑门关。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汉中志》中谈到“剑溪两岸悬崖夹峙,最狭处仅十余米,上则峭壁千仞,青天一线,下则溪流喷涌,巨石嶙峋,使人惊心动魄。”(常璩,2007)郦道元《水经注》也记载:“小剑戍,北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相通,故谓之剑阁也。”(萧统,1987)1032其险峻崔嵬可窥一斑。因此剑门的意义不可单一而论,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沿途奇峰摩天,穿越了秦巴的崇山峻岭,也穿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重关山,在国家安定和平的统一时期,它对沟通南北、统一政令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它却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

经过历史洗礼的剑门蜀道牵引着多少文人墨客的幽情,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诗人对此有不同的感受,但他们都不约而同,挥毫写下了自己的感慨,历史上写剑门蜀道的不乏名篇,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宋代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明代卢雍的《宿剑门关》,清代张问陶的《剑门关遇雪》等。这些诗篇不断激励着后人热爱祖国河山,增添壮志豪情。

二、异代同此景,剑门心事各自怀

剑门蜀道如此重要而有魅力,本文以西晋张载的《剑阁铭》和唐代杜甫的《剑门》为例进行比较,从中我们可以窥探不同时代的诗人面对相同景物——剑门时所产生的思想感触和原因及其带来的文化意义。

(一)思想内容

张载的《剑阁铭》开始便写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让人们对剑阁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而在这样一个地方,诗人回顾了历史,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剑阁易守难攻的特点,这与李白《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杜甫《剑门》中“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杜甫的这一句,南宋张戒曾说“余尝闻之王大卿误曰:‘一夫怒’乃可,若不怒,虽临关何益也?”(张戒,1990)王大卿认为守卫之人的情绪决定了关口是否能把守住,而张戒则认为把守剑阁并非在于人之怒不怒,而在于其地形地势之险要。张载却在其铭中推翻了二者的说法,他通过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吴起批评这一历史事件,提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这一看法,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无德的话,险地也难以稳据。“公孙既灭,刘氏衔璧。”的下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德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人的情绪和地势的险要。这也是张载比李白走得更远的一个印证。铭的最后,借由公孙述和刘氏家族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历史总在上演着相似的悲剧,而要阻止悲剧的发生,就要吸取教训,不要违反历史发展的潮流,破坏国家的大一统。

而在杜甫的《剑门》中,“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句,隐含着诗人初见剑门时的惊愕神情。“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一句耐人寻味,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从远处来观看剑门,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中这样分析到:“‘抱西南’,见曲为庇护。”绵延峻峭的群山很容易形成天然的屏障,有利于割据。“‘角北向’,见险与我敌。”(浦起龙,1981)87总的说来,这一句“为篇末‘欲铲叠嶂’之根。”(浦起龙,1981)87于是,“石角”不仅仅是诗人眼中之景,其实也象征了那些野心勃勃的割据军阀,诗人于此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险要的地势极容易被不轨之徒利用,从而脱离中央,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一句写的是当前的朝廷把蜀中的宝物珠玉收敛至中央,而这一带自古相对独立,多封建割据,所以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表达诗人对蜀地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来自杜甫所接受的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这种广博深沉的精神使诗人对民生有更敏锐的感受,以天下为己任,背负起安邦济民的使命。到后来朝廷对野心家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互相厮杀争斗。虽言历史,但何尝不是现实的反映。

最后四句,虽然有无可奈何之感,但我们可以看到罪真宰、铲叠嶂,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与气概,同时诗人也充分发挥能动性,突破历史的限制,敢于问罪于天,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这在当时是积极进步的。整首诗歌一张一弛,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在诗句中缓缓流淌,诗的意境也更加雄奇苍茫。后来段子璋、徐知道、崔旰、杨子琳据险为乱,可以看到诗人的政治思想并非空想,而是比较切实。胡夏客认为杜甫“料事多中如此,可见其经世之才矣。”(杜甫,1979)722浦起龙《读杜心解》:“孟阳之铭,是一篇喻蜀文,有德不在险意,故其词曰:‘凭阻作昏,鲜不败绩。’为反侧子告也。子美之诗,是一篇筹边议,有怀远以德意,故其词曰:‘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为当宁者告也。翻古而非用古,夏客误矣。”(浦起龙,1981)88这可以说是对《剑阁铭》和《剑门》较为精辟的总结。

(二)结构特征

张载的《剑阁铭》与杜甫的《剑门》体裁不一,一首为铭,一首为五言古诗,所以注定它们的结构是不一样的。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剑阁铭》全篇四字一句,节奏感强烈,颇具气势,也就很适合镌刻在石头上,与雄伟的山体相得益彰。但也因此和大多数铭一样容易陷入窠臼,无法呈现诗歌内容的多姿态。而杜甫的《剑门》其实是处在发同谷县的纪行诗组诗里,和其他记述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的诗歌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联系。这种组诗形式极大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对其所要表现的事物情感可以进行全面的描绘和抒发,诗人一路奔波至成都的行迹便成了组诗行文的线索和脉络,犹如连绵起伏的山脉,一气呵成。而此首兼及后一首《鹿头山》正是这山脉的最高峰,震撼人心。之后则是关于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的写照。李长祥曰:“自秦州至此,山川之奇险已尽,诗之奇险亦尽,乃发为和平之音,使读者至此,别一世界。情移于境,不可强也。”(杜甫,1979)724历经入蜀艰辛,来到平坦的成都平原,生活也随景物的变化而趋于平稳安定,此后多把平凡的日常生活情景写入诗歌。但是它们也并非完全不同,张载的《剑阁铭》一开始便采用叠词起势,从视觉上给人以震撼,隐隐含有一种张力,而杜甫的《剑门》也是突兀而起,造成了一种壮险的气魄,让人为之一惊。

接下来《剑阁铭》通过对剑门的地理位置的描述和与他山相比较,继续为剑门之险固造势,而《剑门》也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对剑门形象进行具体描绘来渲染其险恶的气势。以上皆是写景范围,而诗人们又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才思。之后,张载回忆了齐秦的强盛以及《史记》中关于魏武侯的一段往事。杜甫也联想到三皇五帝时代的美好生活。两者都是触景生情,也皆是对“仁政”的呼唤和向往,也都呈现了趁乱割据的悲惨下场,忆昔思今,皆在古事中议论抒情,从而将自己的政思情怀寄寓文字中。最后张载提出了自己的劝诫,并以格式化的语句收束。而杜甫则表现了自己的忧患意识,并在无言中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诗人虽然诗中表现的思想各不相同,但其对国家强盛、政治清明怀有同样的期冀,由写景到抒情议论的结构也大致相当,但结尾却是一个在标准格式下收束,一个将有限的内容生发出去,引起人们的无穷思绪,其高下优劣是可以想见的。这里特别一提,此首诗中,有些版本在“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上面有“川岳储精英,天府兴宝藏”一句,有些则没有。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中谈道:“往见旧人手卷,珠玉上有此二句。”(杜甫,1979)720而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中则按:“杜诗多四句转意,此段独缺两句。且得此一提,文气愈畅。仇氏非伪撰也。脱简无疑。”(浦起龙,1981)87对于这一句的有无,其实我们可以从杜甫的《鹿头山》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得到一些印证:“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游子出京华,剑门不可越。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殊方昔三分,霸气曾间发。天下今一家,云端失双阙。悠然想扬马,继起名硉兀。有文令人伤,何处埋尔骨。纡馀脂膏地,惨澹豪侠窟。仗钺非老臣,宣风岂专达。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杜甫,1979)722-724这两首诗前八句都是记诗人自己所见蜀中之景,中八句联系历史说现实,后八句议论抒情,结构俨然,可做参考,而语义上有物丰之因和民怨之果,行文也更为舒畅流利。

(三)审美理想

《孟子·万章章句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金良年,2004)要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就要论世,即把诗歌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环境中来审视和解读。张载是在探望父亲的路上途经剑门有感而发,表现出更多的历史沉重感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又由于铭这种体裁的影响,行文之中,在气势磅礴和庄严肃穆的风格中又不免带了一种紧张感。而在《剑门》诗中,诗人对剑门傲然挺立,险峰罗列的震撼感受,对其成为战略锁钥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民生的万千思绪,并非无端无由,诗人正处于那样一个唐王朝由盛转衰,各封建军阀与地方势力割据称雄的时代转折点。曾大兴也曾说过:“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对新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出自己的理解、判断或者反应,并把这一切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曾大兴和夏汉宁,2012)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其国运如同变幻不定的棋局,杜甫也为战乱饥贫所迫,从长安千里迢迢,几经辗转来到了成都。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沿途所见所闻的凄凉,在他心中郁积成块垒,见此景,感于时,发乎心,流诸笔端,遂赋成诗。他的儒家思想使他心怀天下,在其诗中体现着沉郁顿挫的气格,而这气格并未因诗人的忧患意识而消极悲观,而是成为一种深沉的力量,激励着仁人志士不断前进,成为后世楷模。斯宾诺莎认为自然景物是诗人心灵的外化。诗人的审美对象也不是平和柔美之物,而是秦陇地区的重峦叠嶂,高山深涧,这些景物都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壮美,一种洗尽铅华的崇高美,这些山山水水,不仅投射着诗人坚毅的性格与悲愤的情感,也寄寓着诗人博大的爱人之心与宏伟的政治抱负。于是,剑门奇丽险绝的景观与诗人主体感受相互交融,情和景相生相发,融合无间,内化到艺术化的作品之中,就使诗歌具有了独特深远、峻峭险要而又不乏宁静恬淡的艺术风格,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唐诗别裁》有云:“自秦州至成都诸诗,奥险清削,雄奇荒幻,无所不备。山川、诗人,两相触发,所以独绝古今也。”(沈德潜,1979)

三、常怀仁者心,民族脊梁立天地

西晋张载的《剑阁铭》见收于《晋书·张载传》、《艺文类聚》、《文选》,对其生平记载为“性闲雅,博学有文章”(房玄龄,1974)。《文选》中李善注言:“臧荣绪〈晋书〉曰:张载父收,为蜀郡太守。载随父入蜀,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世祖遣使镌石记焉。”(萧统,1987)1032《宋书·礼志》载,晋武帝成宁四年(278)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太于此,一禁断之。”(沈约,1974)这说明晋代是禁止私立碑表的,所以张载的《剑阁铭》能被镌于剑阁山是有其原因的,不仅由于他写出了蜀地山势奇险的地形特征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把它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突出出来,还在于张载分析了蜀地多乱的原因,并提出了安定蜀地的策略。可见其也怀有政治抱负和忧患意识。

乾元二年(759年)的冬天,当北方的广大土地仍处在战乱频仍、水深火热中的时候,由于生活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失意,杜甫携同家人从秦州同谷转徙成都,流亡巴蜀,并途经剑门。杜甫被险峻峥嵘的剑门山所震慑,感叹其地势的险要,触景生情,并由此联想到了由于藩镇割据造成的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前途未来不禁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写下了《剑门》一诗。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张载虽然也关注着国家安危,但在诗中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而杜甫能以吊古之情,写用世之志,真正心怀国家与百姓,以仁者之心走天下,从小我走向大我,不断鼓舞着后来者,其更深层的便是民族性格的潜移默化,所以他们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人民的大爱,使其不愧为民族脊梁。我们再回到剑门蜀道,它的险,它的重要足以使其扬名,而地以名显,名以诗传。蜀道历经几千年风雨离乱,许多已不复存在,但是在诗人的笔端,我们却能重新瞻仰蜀道的风采,感受几千年来它的神奇与魅力,并在冥冥中触摸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与崇高的品格,这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

常璩.2007.华阳国志校注[M].刘琳,校注.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77.

杜甫.1979.杜诗详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

房玄龄.1974.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516.

金良年.2004.孟子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29.

浦起龙.1981.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87-88.

沈德潜.1979.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75.

沈约.1974.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379.

萧统.1987.六臣注文选[M].李善吕,延济,刘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032.

乐史.2007.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676.

张戒.1990.岁寒堂诗话[M].陈应鸾,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33.

曾大兴,夏汉宁.2012.文学地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8.

Advances Certainly have Difference, but Success or Failure Depends on the People——Analysis on Zhang Zai’s“Jian Ge Inscription”and Du Fu's Poem“Sword Door”

LI Ying-yu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Faculty of Literature,Chengdu 610068,China)

Absttrraacctt:There are many poems describing Jianmen in the history.Studying these poems can let us hav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Jianmen.The author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Zhang Zai’s“Jian Ge Inscrip⁃tion”and Du Fu's poem“Sword Door”from the ideological content,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aesthetic ideal to explore the poet’s feeling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by using the comparison method.

sword door;JianGe inscription;morality;suffering consciousness;The national spirit

I206

A

1671-055X(2017)02-0039-03

10.16595/j.1671-055X.2017.04.010

2016-04-30

李盈悦(1993-),女,四川泸州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E-mail:1370566270@qq.com.

猜你喜欢

剑门张载蜀道
蜀道向天开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蜀道新韵(三首)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
别具风味的“剑门豆腐”
阅读剑门蜀道(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