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由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带来的启示

2017-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诗词

虞 惠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愈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1]”,其指出了在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当今这个多媒体时代,众多套路式的娱乐综艺节目丛生肆虐,而《经典咏流传》这一优秀的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横空出世,一改往日传统文化的说教口吻,让中华传统文化涓涓流淌,却以无比强大的姿态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独辟蹊径,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同时深入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1 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调查与分析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江苏大学学生为对象(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各级学生,同时涵盖文科类、理工类、艺术体育类学生,调查群体具有全面性、科学性),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的形式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得到有效问卷420份,利用EXCEL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地筛选、统计与处理,得到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1.2 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1.2.1 对学校课程的参与度不高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大学生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期望方式进行选择时,希望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学生仅占18.33%。而且,经过访谈,大部分学生反映,学校现存的相关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且专业性较强,缺乏兴趣点。这说明学校在相关课程内容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关键作用。

1.2.2 对传统文化认识与掌握欠缺

调查显示,问卷中涉及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等相关文化常识的题目,平均正确率约为68.33%,仍存在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此外,有极少数同学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塑造没有多大作用,可见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淡薄的现象。这表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的普及,必须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2.3 缺乏调动积极性的学习平台

在调查中,大学生对传承传统文化进行未来展望时,我们发现,有81.42%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少学生表示,除了图书馆以外,学校几乎没有方便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场所,而在当下的信息时代,他们迫切需要能够随时随地实现轻松学习的便捷平台。

1.2.4 缺乏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与单一的说教方式相比,大学生更愿意参加能够亲身实践的活动。我们发现,在大学生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期望方式进行选择时,希望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相关实践活动的学生约为75.95%。此外,在访谈中,不少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举办一些内涵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共鸣,更好地体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者、传承者和践行者。

2 《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于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启示

《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播出之后,好评如潮,它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据,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作曲家为载体,以中国作品为体现[2],让人们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它会为我们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2.1 注重形式创新,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

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经典咏流传》通过“朗诵+传唱+品鉴”的形式和观众形成交流互动。由撒贝宁主持节目,并朗诵诗词,奠定情感基调。数十位经典传唱人,用或流行或古典的手法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歌者们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歌曲演唱完毕,由传唱人或其他嘉宾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时代意义。最后进入鉴赏时刻,由康震解读经典背后的诗词人文背景,王黎光、庾澄庆、曾宝仪进行歌曲点评,带领观众共同品鉴歌词文化内涵,大大增强了观众的传统文化认同感。

2.2 注重内容普世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作品的选取上,《经典咏流传》所选的每首作品,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比如《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气节,《苔》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韧不拔,《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气干云……节目选取的诗词并不生僻,就在我们的身边,传达的情怀也具有普世性,不会因为年代悠久产生距离感。

在经典传唱人的选取上,节目颠覆了“声音第一”的标准,融入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维度,如传唱人的故事性、阅历和情绪感染力。正因为如此,乡村支教老师、奥运冠军、职业棋手等都能站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并分享他们的故事。再通过鉴赏团成员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

2.3 注重情感共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4]。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更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根溯源,唤起了人们对文学的热情从而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播作用。《经典咏流传》作为一档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情怀的挖掘,也为今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积极的参考。

3 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研究的最终目的,基于对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同时深入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带来的启示,我们对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把丰富课程内容作为主任务

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担任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以及选修课,让学生们更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经典咏流传》以其内容的普世性而有口皆碑,我们的课程也应当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同时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因趣制宜,可以涵盖饮食文化、节日风俗、文学、手工艺、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程,在课程学习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3.2 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创新

《经典咏流传》以其独具创新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在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高校也应当注重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创新。良好的文化设施是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除了图书馆之外,高校应当为同学们提供更多适合传统文化学习的场所,比如,开辟国学交流角、传统美食烹饪厨房等场所,让学生们能有更多丰富的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机会,从而调动起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使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5]。因此,高校也要加强新媒体文化设施的建设,方便在校大学生们不受地点和方式的制约,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在线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和便捷。高校可以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比如,创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国学经典、趣味历史故事、传统民俗等;建立校园线上传统乐曲点播台,鼓励学生们感悟传统音乐的深厚文化内涵;在校园网站主页开辟传统文化板块,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引导学生们进行在线互动。

3.3 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

《经典咏流传》注重对经典诗词背后人文情怀的深层次挖掘,与观众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对人文情怀的挖掘,对于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也很重要。实践活动是挖掘人文情怀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当多举办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比如,举办传统文化百家讲坛、民族艺术兴趣交流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词大会等新颖多样的实践活动,发动学生广泛参与,以增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同时,高校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高校可以在校园的公告栏、标志性建筑、路牌等场所醒目地标示关于传统文化的标语,大力宣传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有更明晰的责任感。

4 结语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演愈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已迫在眉睫。但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高校的不懈努力。但我们也要树立信心,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芳华。

[1]习近平.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7(22):1.

[2]王黎光.从《经典咏流传》说起[N].中国文化报,2018-03-26(00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

[4]刘颖余.从《经典咏流传》热播看传统文化的魅力[N].工人日报,2018-03-19(003).

[5]张倩.加强新时期大学生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探析[J].科技展望,2017(04):336-337.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诗词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