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吉人天相”与泰语“”文化意义异同解析

2017-03-11胡晓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教义泰国人崇拜

李 琳 胡晓研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

1 “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容

“天人合一”思想含义相当复杂,其思想在儒、道、释等各家中都有所包含,从中国文化影响角度来看则是儒道释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讲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主张反观自照,反省内求。“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伦理价值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内涵:第一,主张人与万物一体,高扬生命一体化;第二,人与天地合其德,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第三,主张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有所不同。老庄是自然主义的“天人合一”论者,“道法自然”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的最基本的精神却是“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指“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它要求修道者摒弃个人私欲,放下执着心,做到一切顺应自然。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

佛教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对于道家的“顺从”思想有过之而不及,它是通过一种极端的“顺应”,乃至放弃功名利禄,甚至放弃肉体和生命,进而达到一个超越实现痛苦的涅磐世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顺应大自然法则,不固执于自我成见,继而做到“百忍得道,离苦得乐”。这种大自在境界正是一种生命情怀,是天人合一精神在佛教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于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之中,自然、社会、人生三者的对立统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涵,其中包含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等的对立统一。

本文,以儒道释三家的 “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为依据,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标准对比分析“吉人天相”和探究中泰文化意义。

2 “吉人天相”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我们认为成语是比较特殊的语言形式,有的直接表达意义,人们一听就明白。有的不能通过字面断定它的意义,因为它还隐含另外的含义。需要通过思考、分析它的来源以及文化背景才能真正地理解它的意义,特别是不同的民族语言之间的对比。比如;“吉人天相”和

“吉人天相”,“吉人”是善人,好人,有福之人;“天”是上天;“相”是帮助,辅佑,保佑。“天相”是上天的帮助和保佑。这个成语的意义是好人总会得到上天的帮助,多用作安慰或祝贺的话,安慰人在遭遇不幸福时不要灰心,要抱定希望;或祝贺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对“吉人天相”的分析,发现它在语义背后蕴含“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吉人天相”反映人与万物是一体的,人与天地合其德,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儒家最高的伦理价值目标。这里的“吉人天相”表示天(自然)和人是息息相关的关系。

在道家思想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吉人天相”体现“老庄”提出的自然主义,要是依照“吉人天相”的意义,它也揭示自然主义的思想。因为这里人们对“吉人天相”里的“天”是顺从,崇拜,信仰的。人们认为此处的“天”是可以决定人的运气,命运,福气的。在人遇见不利的情况时他们希望天的帮助和保佑。这一点反映了人对天的信仰。

在佛教思想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痛苦的涅磐世界是天人合一精神在佛教中的体现。因为佛教教义提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想达到涅磐境界必须坚持做善事,做好人。“吉人天相”的语义也体现善恶报应这个思想。如果你总是好人,总做善事,一定会有善报。

综上所述“吉人天相”所表现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儒家和道家的核心内容,即:这两家都把自然与人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同时“吉人天相”它体现天和人的关系是息息相通的,天和人的关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的,这种思想是属于一种宿命论,也是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这种崇拜信仰是原始社会中一种极为普遍现象,也是古代人最初的宗教形式之一。因为“吉人天相”的“天”在人的眼里是代表吉祥的象征,具有权利和力量,也是最高尚的事物。另外,人认为“天”能主宰人的命运,能给我们带来福祸。显然人认为“天”一是自然之天,二是神灵之天,“天”是神秘的东西或者说是神。从远古时期开始,人就开始对“天”崇拜了。

3 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来看“的意思。它相当于汉语里是“好人鬼护”。它的显性意义,指的是善良的人,好人,无论处在多么危险的之中,总会得到鬼相助和保佑,使其不会出事。

通过“”进行分析,泰国虽然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但是也信仰其它宗教,其中魂信仰在泰国民间有着重要影响。泰民族对灵魂的信仰,也是对自然宗教的崇拜。正如BenyalatAphichatnanon提出“泰民族的信仰就像其它民族的信仰一样,是对神秘东西的崇拜,对自然宗教信仰与崇拜。因为他们认为神秘的东西有超过普通人的能力,可以给人带来祸福。从“可见,泰民族认为如果是好人,无论在生活当中遇见什么情况,总会得到鬼的帮助与保佑。由于在远古时期人的生活中,不管是科学知识方面或其它生活方面都十分落后,人的生活一直都依靠自然,如果在世界上发生超自然的现象,人便会认为那种超自然的现象比他们有能力,让他们觉得恐惧,也会认为是“鬼”造成的。由于泰国自古就有鬼“(phi)”,鬼神信仰。“在素可泰时期泰国人对灵魂、鬼神的信仰就很普遍,认为鬼神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鬼神又分为‘善神’,‘凶神’、‘恶神’等。人们无法看到其真面目,只能看到它的显灵。”因此,我们认为泰国人所说的鬼,指的是人死之后还没有得到重生,这一点反映泰国人对生死轮回的规律信仰,其死后的灵魂还在流浪,会对人的生命活动造成影响。例如,人生病就有可能是被鬼作弄的,就要驱鬼或准备好鸡鸭鱼肉举行祭鬼仪式,期待显灵。至于灵魂指的是人死之后,魂就永久地离开了身本,人死之后的灵魂则称之为(winjin)”,意即灵魂、魂魄或亡灵。泰国人认为灵魂并末因人死亡就消失或终结,而是与家人在一起。“泰国人认为他们的祖先虽已故去,但灵魂还在。他们变成了家鬼,与孙子们生活在一起保佑家人。”此外,“鬼”可以分为有形鬼和隐形鬼,鬼也分恶鬼和善鬼。如恶鬼是有形的鬼;善鬼是隐形的鬼。恶鬼或善鬼以其保护或加害人类与否来区别。正如阿努曼拉查东所说:“如果进一步解释‘鬼’这个词,鬼就是超乎人之上的一种神秘东西。因此,鬼有一种超越人的能力,他可以给人带来幸福。” 因此,在泰国人的信仰概念里就开始有了对鬼的信仰。上述内容可知反映泰民族对鬼信仰,通过对“”的意义分析可知“好人,无论处在多么危险的之中,总会得到鬼相助和保佑”这一点反映“”在“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于佛教教义。佛教教义其中包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业力”等教义。他们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至善的人死后升天堂;至恶的人死后下地狱。今世的祸福是前世善恶的报应。根据“的意义反映了泰民族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业力”等佛教教义的相信,遵循。这个教义也影响到泰民族思想。这种宿命论成为人积德行善的一个基本准则。这里借用“鬼”象征报应由于人都对自然神秘的东西信仰与崇拜,是控制人的行为,支持人做善事,做好人,为保持合理性的社会状况。此外,对“”的分析,没有明显的线索表明它在语义背后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道家核心内容有深层蕴含关系,只体现一些表面的人与自然关系。

4 “吉人天相”与“”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差异

对汉语成语“吉人天相”和泰语成语“”的对比发现在汉泰成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存在差异;

4.1 中华民族与泰民族信仰的象征

“吉人天相”和“”这两个成语虽然它们的意义是相同,但是它们的表现形式是有差异的。“吉人天相”和“都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吉人天相”,体现他们运用“天”代表自然和人的亲密关系。而”反映泰民族用“鬼”代表自然和人的关系。这两个民族都把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融入现实生活之中,包括人的崇拜与信仰,只是表达的象征不同。比如;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方面;中华民族认为“天”有权利超过自己的能力,又能决定人们祸福的命运。所以他们祭拜“天”。而泰民族认为“鬼”是神秘的东西,它有权利能带人们的祸福,因此他们祭拜“鬼”。

4.2 中华民族与泰民族的信仰背景不同

“吉人天相”体现中华民族对自然宗教崇拜与信仰,是由于古代人的生活依靠自然,自然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另外发现,中华民族的信仰主要源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吉人天相”的“天”,在中华民族的眼里是自然之天,也是神灵之天,是神秘的东西或者说是神。“天”也形成“上苍”,也是个有权利的事物,人无法抗议。这个思想是受到儒家、道家的“天”只是代表的象征的影响。同时“吉人天相”的语义也体现了善恶报应,这个思想是受佛教教义的影响形成的。因此“吉人天相”还跟佛教相关。而泰民族的信仰主要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佛教教义是泰民族的行为准则,它强调的是“顺应”,应放弃功名利禄,甚至放弃肉体和生命,进而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痛苦的涅磐境界。除此之外,佛教教义关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业力”,这三点教义深刻影响着泰民族。“”体现了在泰民族的观念里,“鬼”是自然之神,是灵魂之神,是神秘的东西或者说是神。人对鬼的信仰,在人的生活中要坚持做善事,如果遇到不利的情况,只要你是好人,总会得到鬼帮助和保佑,这个思想是从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业力”教义引起的,“鬼”只是宗教的象征。

从以上述的内容看,经过“吉人天相”可知中华民族的信仰主要源于儒道两家,而通过对“的分析可知泰民族的信仰主要源于佛教思想。

[1]王春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广西师院学报,2007,3:23.

[2]马银福.泰国的魂信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87-92.

[3]胡晓研.汉语熟语及其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的跨文化传播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姜永仁,傅增有,等.东南亚宗教与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2.

[5](泰)阿努曼拉查东著,段立生译.泰人的过去生活,载泰国人文化名人阿努曼拉查东生平及著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6]BenyalatAhicchatnanon[M].曼谷:出版上,2000.

猜你喜欢

教义泰国人崇拜
泰国人对数字化生活习以为常
刑事追缴的教义学构造
泰国人对“路边野餐”情有独钟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泰国人买彩票痴迷车祸数字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教义学展开
实行着手中的主观与客观:基于刑法教义学超越论的检讨
西夏天崇拜研究
我最崇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