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三种唱法的探讨

2017-03-11马东月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通俗美声唱法表演艺术

马东月

(葫芦岛市群众艺术馆,辽宁葫芦岛 125000)

中国的声乐艺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它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又漫长的过程。中国声乐所代表的是中国历史的文化,他使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者。本文就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以及三种唱法进行深度探究和分析。

1 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1.1 声乐表演

声乐表演是一种不同于器乐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他主要指的是人们通过歌声表演,以嗓音为主的音乐艺术。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结合与脑力,体力,想象力的综合性艺术。声乐表演艺术,与其他所有艺术门类一样,他都服从于一定的审美意图,讲求美学原理。运用理性的思维,科学的逻辑论证,从而使得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规律上升为科学的高度,达到一种近似真理性的认识,这不仅仅有助于人们对于声乐表演艺术当中的美学原理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声乐表演艺术当中的美学含义。

1.2 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声乐发展史。中国古代声乐发展史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重要组成成分,从古代的现存曲目当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90%以上的乐曲都是声乐曲,中国古代声乐技术不仅仅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同样还是我国历史的见证者,在2000多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出现过几次发展和变化。三代至秦汉时期,属于以声为主的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声乐主要是为民族而唱,魏晋至隋唐时期,属于以情感为主的中古时期,抒发歌唱者的内心情感,宋元明清,主要是属于以意为主的近古时期。

1.2.2 中国近现代声乐发展史。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歌唱逐渐走入了课堂,由此,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接受。从20年代开始,我国便出现了声乐课这一门课程,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美声教育课堂。三四十年代的声乐由于受到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影响,在反帝反封建革命当中,为中国声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再引进欧洲美式唱法之后的以演唱创作歌曲形式为主的歌曲种类。

2 三种唱法的探讨和思考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了,歌唱技术的分类,也就是根据唱歌的风格不同,声音不同,把歌声分为大致三种: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

2.1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她主要是开始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于说话,在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他不同于美声唱法的地方在于它很少使用共鸣,音量很小,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要借助电声扩音器。通俗唱法的演出形式主要以独唱为主,常常配以舞蹈动作,它追求声音的自然甜美,感情的丰富细腻。在一九二零年之前,古典的美声与现代的唱法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到了1920年以后,由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演唱风格不同。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使用话筒组件产生了分歧,因为她不再需要很大的技巧将声音唱出来,这种朗诵或者讲读式的歌唱风格。对于声音的炫耀,以及声音的花腔。也不像古典声乐歌唱者那么强调,那么注意,他更加强调的是歌手的声音需要具有轻松,亲切的色泽,唱出的歌声能够让人们得到身体以及心灵上的愉悦。

在中国通俗唱法大约在20年代后期的上海出现真正的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并且开始繁荣昌盛,最主要是由于邓丽君的歌声进入了大陆。邓丽君温柔朴实的演唱风格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大陆的年轻歌手的演唱或者歌曲的创作创新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在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上超越她。可以说通俗唱法的出现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乐流派的传统形式,使得歌唱艺术大大放下了架子,逐渐接近人群,接近那些“与音乐无缘”的人们,这就是通俗唱法一经流传就迅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所喜爱的主要缘故。

2.2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主要起源于欧洲,它的产生不仅仅与欧洲的音乐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他同样也是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见证者,以及产物。美声唱法作为一种优美的科学歌唱方法,虽然它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但是如今他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她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例如生理学、物理学等等科学的总结出了一套控制声音以及器官的歌唱方法,追求声音上的明亮圆润、能产生共鸣的音质,注重声音的灵活性是一种符合人声音表现的歌唱方式。没生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不仅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以及声乐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声乐造诣。

2.3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指的是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表达方式。民族唱法是最具有民族特点特色的一种唱法它主要包括中国的戏曲长发,说唱唱法,民间歌曲长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中国的56个民族都拥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民族性格和音乐色彩商具有很大差异。因此他们在声乐艺术上都拥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歌唱唱法。民族唱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仅运用于原有的戏曲,曲艺,民歌等教学和表演当中,而且他还相当普遍的运用于创作歌曲和歌剧的演唱当中,当然如今的某些流行歌曲歌手也在学习并且运用这类唱法。民族唱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以及特殊的艺术魅力。声乐艺术到发展与我国的历史息息相关,是我国文化历史的瑰宝。在引入了欧洲美声唱法的同时我们也创作出来了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民族唱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

3 我国声乐中三种唱法的融合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声乐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转变也在不断地变化,中国音乐文化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音乐产业化的时代,如大家都用一种唱法、一种模式、一种声音来唱歌,观众会产生单调、厌烦之感,必然抑制声乐艺术发展。声乐艺术是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只要遵守自然规律、科学的发声,能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唱法都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是社会文化发展必要的,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歌唱家吴碧霞就是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典型代表。她用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诠释了中西合璧的歌唱艺术,她在原有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仅可以用民族唱法演唱中国声乐创作作品和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民族民间歌曲,而且可以用美声唱法演唱不同语言的不同风格的外国声乐作品。她演唱的《春江花月夜》和《枫桥夜泊》等不同风格的民歌,韵味浓郁,特色鲜明,声音自然,字正腔圆,就像股清泉涌出。同时她演唱的《亲切的名字》、《夜莺》等西洋歌剧咏叹调,高音甜美圆润,声音灵巧,游刃有余,呈现了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的完美的艺术表现,不但受到本国人喜爱,而且不少西方专家为之惊呼:“天赖之音”、“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她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结合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公认为是民族、美声唱法全能的典范,人称“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的成功,证明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合的可行,以及声乐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3.1 美通唱法

美通唱法是美声和通俗唱法组合而成的一种唱法,主要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较多的流行元素,使得整个音乐更加有节奏,更加自然亲切,拉近了演唱者和听众的距离。

3.2 民通唱法

民通唱法主要是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将通俗唱法的元素加入到民族唱法中,通俗唱法更能够引发群众效应。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结合起来,使得乐曲的群众性更强,民通唱法已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对当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3.3 民美唱法

民美唱法是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与美声唱法进行相关融合,在民族唱法中融入了美声唱法的相关精髓,并在保证我国民族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美声唱法中的气息和共鸣等科学方法,共同实现“新民族的唱法”。

4 结语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听觉、情感等方面的艺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集合了人类发展各个阶段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虽然现阶段很多人对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类型音乐的融合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但是,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这些歌曲演唱方法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必须将三种唱法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更好融合,从而推动音乐领域的发展。

[1]刘金柱.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唱法探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49-50.

[2]王丽.高职声乐三种声乐唱法的解析及因材施教的教学应对[J].大江周刊,2012,(12):66-67.

[3]佟琳.谈通俗歌曲演唱的技巧及舞台表现力[J].音乐生活,2010, (8):223-224.

猜你喜欢

通俗美声唱法表演艺术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