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整合运用

2017-03-11李兴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余庆乡土历史

李兴平

(贵州省余庆中学,贵州余庆 56449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获取知识、提升技能和形成智慧的过程。“作为学校的历史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归根结底是出于实现人的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课堂是历史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充满人文性、趣味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有效课堂,让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1 整合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价值

乡土文化资源是根植于乡村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事件、逸闻趣事、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在历史教学中有机整合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一是有利于培养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家乡情怀和责任担当。二是有利于构建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有利于教师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增强与地方社会经济的联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第四,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还有助于学校构建富有地方特点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学校文化,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 乡土文化资源整合运用举隅

2.1 课堂运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加强对青少年的乡土文化渗透重心在课堂。教师应以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等实际出发,紧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有机地运用乡土文化资源。

2.1.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如在实施高中历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展示当地农村家庭里神龛照片,介绍神龛上“天地君亲师位”的含义和“陇西堂”“南阳堂”等堂号由来,引出血缘亲情,引出宗法制度,从而导入新课。运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引起学生对宗法制度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参与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课中穿插,拓展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穿插补充乡土文化内容,能够将宏观层面的知识与微观层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避免知识的空泛化。例如在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教师穿插补充讲述余庆毛氏和杨氏土司的由来以及对余庆地方社会经济的影响,使学生加深对元朝宣慰司制度的理解,加深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的认识。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时,补充9.18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余庆青年学生利用暑假,到白泥、龙溪、敖溪、松烟等乡镇演出话剧、散发抗日传单等宣传抗日的史实和介绍余庆抗战老兵参加昆仑关战役和滇缅抗战等史实,让学生深化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理解,强化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解放战争的价值认知。乡土文化资源的补充拓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增加了历史教学的育人效果。

2.1.3 突出重点,专题讲座。余庆地方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教师可系统地向学生讲授乡土历史,加深其对乡土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例如,笔者以道德讲堂为主要阵地,与历史同仁们一起,为学生举办了《光明与黑暗的殊死较量》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解放初期余庆人民政权与国民党地方武装、土匪势力的残酷斗争,经过‘三出四进’的反复较量,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史实,让学生认识我们的胜利是英烈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此外,历史组教师还积极开展了“余庆的居民与民族”“他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号军在余庆的斗争”等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家乡主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系统的了解,从而达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育人目标。

2.1.4 学生交流,相互启迪。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群体的作用,让全体历史教师和喜欢乡土历史文化的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这完成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学习。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重要清明、五四、国庆等节日、纪念日,让学生收集和整理家族史和地方史的内容,举办“家乡历史大家谈”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习惯与能力。

2.2 实践探究

加里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课外的实践探究活动是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遗址等乡土文化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2.2.1 认识脚下的土地——家乡风物调查。 家乡是人生的出发地,家乡的一草一木,风物习俗、历史文物是青少年一生抹不去的情感与记忆,将深深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将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余庆是个吉祥的名字。唐末就有余庆之地名出现,唐乾符三年(876年),以州属白泥、余庆两土司为校尉,是县境有建置之始;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余庆县,现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些年来,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对余庆地名调查、余庆山川的名字由来、余庆的婚庆习俗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对家乡的地貌与背后的寓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通过对组织学生对龙家镇仙峰桥碑诗文“仙峰山下水东流,一线虹拖浪影浮。气接余湄通鸟道,诗成风雪话驴头。受书景仰兴王佐,题柱盱衡壮士游。我亦当年司事者,偶来平眺数春秋。”的收集,学生对余庆龙家仙峰当年险恶环境以及桥的修建对人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有更加真切、深刻的认识。又如,对钱邦芑在他山历史遗迹的收集,使学生对钱邦芑的学识才华、忠贞气节、民生情怀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2.2 深化血缘亲情—— 余庆民族变迁调查。余庆地处黔中腹地,居民构成复杂,既有土著居民仡佬族,也有秦汉时期进入的苗族,还有唐代进入的汉族等。此外还有元朝散居到这里的蒙古族和清朝平定“三番之乱”后定居尚可喜部属等。学生中许多家庭都有不同寻常的渊源。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家谱、访问长辈的方式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通过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眼睛、体验和记忆将一段离我们相对较近的历史片断保存下来”。如在组织学生寻找家谱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发现其家是北宋杨家将的后代,这样的家庭历史既能让学生拉近与父母长辈的距离,培养学生对长辈的孝敬之心,又能通过自己家庭的变迁反映时代的变化,加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加强学生中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2.2.3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从江西到陕西,从南方到西北,长征不仅仅是世界上最艰难、最漫长的行军,不仅仅是“闻所未闻的故事”,长征更是一条条赤色的巨龙翱翔于神州天地之间,其势壮烈,其志不渝,将光明与真理带给黑暗的中国。红军长征途中在余庆的土地上活动了二十多天,留下了大量标语、战斗的遗址和遇难圣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和传说。红军在余庆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传播了自强不息,勇猛威武、克难攻坚、追求真理的长征文化。红军经过余庆时,余庆人民主动为红军献计出力,撑船带路,送饭送水,有的青年还加入了红军长征行列。乌江两岸留下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和仁义之师的良好形象,留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长征精神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追寻红军足迹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红军的英雄史诗,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对于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教育渗透,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 历史教学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原则

3.1 分清主次,注重适度原则。乡土文化资源运用的正确的渠道是课堂为主,有机渗透,课外为辅,实践体验。无论是从《课程标准》还是考试评价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仍然是国家课程为主,教师应当分清主次,应当有机地、适度地穿插、渗透乡土文化资源,不能过分于单纯地追求地方性和猎奇性。

3.2 注重实践,持之以恒原则。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贵在长期坚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不断积累和升华。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使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道理在课外活动得到印证、拓展和启发,使之更生动、鲜活、深刻的体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3.3 科学性辩证性原则。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要有正确的教学目的,讲究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统一。既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弘扬先进,又要摈弃落后,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辩证的认识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3.4 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原则。由于各地人文地理环境情况不同,因此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不要求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加强针对性,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乡土文化的内在特性和品质,达到感染、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1]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的两个重要议题[J].中学历史教学,2004(3)

[2]中国共产党余庆县历史(第一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8)

[3]李启明.论乡土历史资源在新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J].历史教学,2008(6)

[4]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2005(10)

[5]傅传耀.遵义农村的小康之路[J]求是,2004(15)

猜你喜欢

余庆乡土历史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护身符
特殊护身符
护身符
护身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