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7-03-11戴婧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双创院校高职

戴婧婧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江苏南京 210023)

2016年6月21日,国家正式公布2017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其中15所高校入围,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唯一一所高职校入选。高职院校有着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和目标、特色和优势,因此,如何在创新和创业的浩荡大军中并驱争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989年,柯林·博尔博士提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理念:“未来的人都应该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这里所说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就是早期的“创业教育”,强调培养高校毕业生岗位创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起初在美国萌芽,它既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从教育哲学维度分析,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符合“知行统一”的观念。“创新为‘表’,创业为‘里’”,创新创业教育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能力转化结合起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内涵内容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多学科参与的交叉体系。以美国的经验来看,创业所需的知识涵盖面之广、技能之多元,远非任何一个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它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与学生、学校、局域经济等方面紧密联系,因此多元教育模式是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被视作为社会输送 “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一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载体。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给每个高职学生绽放光芒的机会。继“英才培养战略”提出以来,高职院校普遍把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以大赛作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区)等大型赛场上,都能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同台竞技的画面。高职学生展现的大胆创意和别样风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贯穿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师资建设、国际交流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打造了“理念引导与政策支持同向、普惠教育与培优选树结合、典型示范与辐射服务结合”的“众创格局”,实现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发展,加快推进了学校发展进程。

3 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双创教育对教师的创业素质、创造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创业经验。然而,兼具这两种素质的教师十分匮乏。目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队伍由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和辅导员或提供就业指导的老师构成,这两类师资共同的弱点就是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双创课程的培训时,理论知识远多于实战经验,难免陷入“纸上谈兵得来终觉浅”的窘境。

4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举措

总的来说,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对现阶段的零散性工作进行整合,以提高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如何克服这些不足,在现有的成绩上继续优化、深入发展,是“十三五”中后期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4.1 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除了外部因素之外,学生自身意识的不足也是限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高校学生还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性地去完成作业和活动,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毕业之后的打算没有做好充分的考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先决条件。学校应关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课堂分享实例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交流、反思和自我认知,逐渐形成科学的双创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他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4.2 优化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一,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启发教师的创业思维,再把企业所交流、学习来的实用性技能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传递给学生更具操作性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出一支应用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第二,邀请知名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通过自身奋斗的历程帮助学生深刻地了解创新创业的过程并给予指导。第三,学校应为双创教师定期安排培训,激发灵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这也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6年以来,学校已多次邀请NCEE团队为教师进行培训,全员参与的课堂形式效果显著。

5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大赛和实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佳绩,但囿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与国外高校、国内本科院校的差异性,可直接借鉴的模块着实有限,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双创教育模式仍旧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高职院校职能部门的一员,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估、考核模式,为在校师生构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2]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

[3]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96-100.

[4]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9):81-84.

[5]翟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4):95-97.

[6]戴育滨,蔡茂华,张木明.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9-11,15.

猜你喜欢

双创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