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示意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福建省

2017-03-11林新

中学课程资源 2017年2期
关键词:能力培养初中历史

林新

摘 要: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对教师依赖性大,面对多而杂的历史知识,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示意图作为一种增强记忆的方法,以简洁直观的形式,将知识内容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结合课堂实例,从学生身边入手,用寻找历史途径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历史抽象名词,层层分析,讲清历史概念;让学生参与设计示意图,增强历史空间位置的识记;将分散、无序的知识进行有序梳理,抓住单元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构建核心的历史知识体系,探索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发现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 知识示意图 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历史学科的考查也发生了变化,《2016年福州市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说明》中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再认重大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阶级特征,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面对这样的形势,学生学习历史要历经感知—积累—掌握—探索的过程,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发现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但在现实学习中,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弱,对教师依赖性大,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习惯于死记硬背,结果造成历史知识支离破碎、混淆不清,历史概念模棱两可,历史事件张冠李戴,历史线索杂乱无章,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和困惑,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一目了然呢?知识示意图是个很不错的方法。知识示意图用线条、符号、文字来表达历史内容,授课时教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用简洁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历史事件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笔者结合课堂实例,谈谈知识示意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多数学生认为“历史难学难记”的观念,在初一新生开学的第一堂课,笔者就上了一节《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笔者以问题导入新课,开场白是这样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虽然已过去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但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寻找历史的途径有哪些呢?”同时,笔者在黑板上画了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方法有很多,同学们能不能从你们身边入手,从课外书籍、电视剧和生活经验中想一想寻找历史的途径有哪些?”学生开始紧皱眉头,苦思冥想,无人回答。教师列举说:“如‘古钱币,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其产生的年代以及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等。”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他们提到了“古文物”“历史遗址”“长城”“历史文献”“纪念馆”等。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就在身边,打消了对历史学科的陌生感,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初一新生在第一堂课就喜欢上历史。

二、层层分析,讲清历史概念

初中生以感性认识为主,注重外在的、形象的东西,对于历史中一些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只能以死记硬背为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记忆若没有理解的规则,会导致肤浅的知识,而肤浅的知识是不能保持在记忆里的。”如“秦朝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一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但又是本课的重难点,这一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教师没有把知识讲清讲透,将会影响学生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加强及其影响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这个专业名词呢?教师可充分运用教参现有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从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政治体系,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设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皇帝通过地方政府把地方权力集中中央,就是中央集权;通过中央政府把中央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就是君主专制。这样通过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再到最高统治者,层层集权,就形成了皇帝至高无上、一揽天下的权威,皇权就是权力的中心。图2通过层层分解,把抽象、枯燥的内容以形象、直观、易懂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参与活动,理解课本知识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但初中生对学科知识进行相互渗透的能力差,时空概念混乱,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只有在特定场合中学习,印象才会深刻。如《三国鼎立》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学生经常会记忆混淆,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一开始,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图,明确三国的地理空间位置,再结合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来制作示意图。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学生最后制成了如图3所示的示意图。

从图3中可以看出,學生理解了三个知识:(1)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代表了三国的地理空间位置、国家名称及与其对应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人物。(3)图示很好地诠释了课题《三国鼎立》,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退回北方,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孙权也退到长江中下游,天下三分,三个军阀势力相当,谁都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像“鼎”一样,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四、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由于课程教材的改革,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历史内容分散在不同章节中,显得无序、凌乱、松散。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从整体角度上将这些内容纵横联系、前后疏通、有序梳理,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近代化的探索》,教师除了要复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阶级、口号、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列表比较出不同点外,还要帮助学生分析、总结近代化探索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在课堂小结时,笔者根据课题与课题、单元主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设计了本课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

近代化就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西方化。从图4中可得出,近代化的探索分为三个层面:经济上进行洋务运动;政治上进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上进行新文化运动。这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箭号表示了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最后得出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示意图探明了历史规律,这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提高,又是对单元成果的巩固,也使得知识间形成了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

五、有效整合,培养运用能力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由于新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受的只是一个个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对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有效整合,不能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对历史事件背后发生的原因、实质也就不能深刻、透彻地分析了。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材对战前爆发的原因阐述简单,只介绍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战争的导火线和战争爆发等内容。授课时,教师如果没有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就不能深入地分析战争爆发的背景,会影响学生对“一战”实质的理解,所以,笔者对影响战争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有效整合,设计了示意图(如图5所示)。

列表比较1870年和1913年美、英、法、德工业生产总值和殖民地面积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之秀德国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产生了矛盾,另外法德之间因为普法战争产生了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也产生了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为了共同的利益,德、意、奥组成三国同盟,英、法、俄组成三国协约,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为了战胜对方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最后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是导火线。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总之,知识示意图作为一种增强记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历史知识中解脱出来,摆脱死记硬背,更好地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知识示意图的应用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向葵,关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晓枫.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的运用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5(4-5).

[3]赖基贵.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法时间軸教学法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2012(10).

猜你喜欢

能力培养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