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乏节制的激情

2017-03-11李清源

福建文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荷尔蒙批评家陈老师

李清源

前几日与数友小聚,假清谈以消永昼。聊到文学和文学批评,大家一致认为,优秀的批评家比优秀的作家更难得,在同等条件下,成为一名优秀的批评家,也较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更为不易。首先,他要具备优秀作家所具备的一切,比如对文学的形而上理解,对写作的形而下把握,对文体的宏观认知,对文本的微观掌控,以及充沛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生活体悟。在此之外,还要有对历史的重新发现,对现实的独立思考,对社会的幽微洞察,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文明理念的根本体认和对人类价值的智慧判断。批评家必须等于或高于作家——要低也不能低太多——才能对作品做出准确的、公允的、具有真正意义与价值的评判。所以金圣叹评点才子书,世多称许,王朔老师批判鲁迅,就有许多人不认同了——当然,王朔老师不是批评名家,我这样举例子,似乎有点“求全之毁”的嫌疑了。

所以,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家,直须通变古今,究际天人,赅博中西学问,打通任督二脉。假如一个批评家天天讲大道,年年谈终极,事实上都不知道终极是什么玩意儿,在哪个方向,所评所弹,又何足以服众?

聊罢这个话题,我对批评家充满敬畏,亦暗自庆幸不曾有志于斯——批评家这么难当,我宁可做一条没有理想的咸鱼。因此,当贵平兄打来电话,让我给他的大作写一篇评论,我实在是诚惶诚恐,汗颜之至。我和贵平兄都是鲁院29届学员,有同砚之谊,难得嘱托,允之诚然不敢,谢之亦属不恭。思之再三,只能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谈点浅见。

苏东坡论子由,谓“其文如其为人”。后人遂奉为圭臬,每谈作家与作品,必称“文如其人”云云。此论调乍观之似是真理,事实上经不起推敲,它或许适合苏子由,却未必适合所有文人及其作品。但是拿来用在贵平兄身上,窃以为还是很恰当的。贵平兄是个热爱运动的人,上山下乡,锻炼精勤,以身体硬朗、肾阳充沛著称鲁院。他的文章亦如之,字里行间,沛然乎荷尔蒙之气。以荷尔蒙驱诗驭文的作家很多,比如普希金,比如莫泊桑,俱各有其特色。至于贵平兄,他的荷尔蒙特色有二:精力旺盛、干练。

“精力旺盛”在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充满激情。对于一个作家尤其是小说家来说,创作的激情非常重要。写一两百字就心生倦意、刚打几次回车就疲惫不堪的人,是难以胜任小说创作的。鲁院29届颇有几位创作激情无比旺盛的作家,贵平兄是其中之一。这种激情不仅表现在作品数量上,也表现在叙事风格上。他的叙事如黄河之水,文本之闸一旦开启,即不受控制地哗哗而去。比如《一路芬芳》。据贵平兄讲,他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想表达成长中某种难以言说的感受,而非执着于讲故事。那么照常理,行文应该是从容的,委婉的,甚至是朦胧的,就像汪曾祺的《受戒》或格非的《青黄》,讲究表达的含蓄,并致力于诗意的营造。但贵平兄不。在《一路芬芳》里,贵平兄一开篇直奔主题,不遗余力地描述了陈知真老师的漂亮和优雅,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近乎猥亵的青春期欲望,然后就策鞭放马,直线奔驰,在一条单行道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件日常小事:“我”带着我喜欢的陈老师走了一段山路。

当然,对于主人公邱建平来说,这是件大事——或者说,作者贵平兄致力于将它渲染成一件大事。毕竟,对于无比热爱陈老师、视被陈老师摸头和进陈老师房间为人生幸福的邱建平来说,带陈老师走山路回家,该是多么令人亢奋的事!作为一个激情澎湃的青春期少年,他的情绪和感受可以基于某种想象而无限放大,大到弥天盖地,异乎寻常。这种没有节制的激情,可以将平庸的日常当成意义非凡的特殊事件。然而作为读者,似乎不会这么看。陈老师要跟“我”走山路,是因为看了“我”的作文《走路上学》,对“我”上学所经过的这段路产生了兴趣,于是想跟着走一走,体验一下,顺便去“我”家看看。而这个体验过程,也并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好不容易遭遇一群野猪,满心以为终于有热闹可以看了,不料“我”仅仅点燃两只鞭炮,“砰砰”两声就把它们吓没了影儿——袖子都撸起来了,你就让我们看这个?

看得出来,在这部小说里,贵平兄并无意于讲述一个曲折离奇、起伏动人的故事。正如他所说,他想表达的是一种感觉,一种气氛,一种隐藏在岁月深处、偶尔会因着某个念想翩然而出的少年记忆,纯粹,明媚,带着一点往事已矣的惆怅和忧伤。诚然,小说不能仅仅执着于讲故事,尤其不能将小说简单地等同于讲故事。在一些写作者看来,所谓好小说,就是讲一个好故事,这是把小说看小了。相比之下,贵平兄这个创作构想就显得分外迷人。问题出在了叙事方式上。窃以为,直线叙事并不适合于描述小事件,也不利于表现复杂幽微、难以言说的感情和感觉。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书写要求,每一个表现对象都有最适合它的表现方式。用大海直航的架势描写茶杯里的风波,反而使风波更见其小。就作者希望在这个小说里呈现的东西来说,回环往复的情节设置和曲径通幽的叙事方式,加上适当的情境营造,可能更有利于达到目的。写作说到底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中短篇小说,仅靠激情的推动平坦铺陈,而没有相应的叙事策略,是很难抵达理想之境的。

作者的激情还体现在叙事态度上。贵平兄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在写作中,也喜欢将人物情感和主客状态推到极致,描述事物必欲说满,说满了还不够,还得再补充强调一下,不留任何回旋余地。比如:“我是多么渴望陈知真,摸一摸我的腦袋啊。其渴望的程度,求生欲望般强烈。”“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和享受那么多那么热烈的掌声,真是掌声如雷啊。”这种强化补充,应该说有助于加深情景印象,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但过度了,就显得突兀造作,既扼杀了作品的蕴藉之美,也堵死了受众的想象空间。小说写作忌太实,也忌太满,过分的强调和无节制的渲染,所得到的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而适当的撕裂和留白,却是小说获取艺术气质、达到艺术效果的有效手段。

这种过于浓烈的情绪表达和过于用力的情景描摹,必然会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主题不外有四:写人物、写事件、写情感、写理念。四者兼具固然极好,能把一方面写到完美也足称佳作,但不管任何一种主题,人物都是极重要的。而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刻画独具特征的人物个性,也是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一路芬芳》里的陈知真老师无疑是美好的,善良的,漂亮而优雅,寄托了少年对女性的所有期望和欲求。但是很遗憾,她的形象有点太单一了,譬如琼瑶小说里的纯情少女,一味的只是好,好到超凡脱俗,几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她为什么这么好,这种好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否成立,则语焉不详。也许这是贵平兄的刻意安排。作为一个在青春期旺盛荷尔蒙中日夜煎熬的少年,“我”所想到的和看到的女神陈老师,只能是“我”所盼望的那一面,而小说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则决定了“我”要在文本中不厌其烦地强调这单纯得近乎扁平的一面。这是一种解释,而且颇具道理。但是,叙事视角的限制,完全可以用叙事技巧来弥补,而且只要处理得当,两者事实上可以相得益彰。贵平兄是小说老手,对此应是颇有心得的。

再说说贵平兄的干练。贵平兄文学荷尔蒙的干练,主要体现在语言上。贵平兄属文多短句,且擅用成语。成语本身具有高度概括性,再加上所特有的叙事激情,使得他的语言看上去精练而有冲劲,如硬邦邦的肌肉,充满力量,而无冗赘之感。

或许是追求这种干练效果,一旦有句子过长,贵平兄就会塞进去一个逗号,将其砍作两段。比如:“看到漂亮女老师人来疯的男生,大有人在。”再如:“我这个所谓的好学生,也想疯。”对于句式长短,我并无特别好恶,前提是一句话只讲一件事,一重含义,而不要堆砌折叠,试图在一个标点内表达两重甚至多重含义。所以我个人不大喜欢割裂语境的翻译体。而贵平兄的语言似乎有点反其道而行,本来可以一言而尽的话,有时候也刻意停顿一下。这不能说不好,毕竟这些多余的停顿在事实上并不影响阅读接受,而这种多余的停顿,对于多余的激情或许能起到某种约束或反制。所以,对于贵平兄的作品来说,这或许是一种风格,一种可以标识我之为我的语言个性。

我们批评别人总是很容易,虽然明知道当个合格的批评家很难。身非批评家而妄司其事,则就尤其可议。而对于批评,人们似乎也格外敏感,纵使内心强大如格特鲁德·斯泰因,也会对海明威的几句调侃耿耿于怀,然后在自己的作品里变本加厉奉还。以上对贵平兄大作的批评,不过是孔见蠡测,刍荛之言。盖以切磋琢磨,本为同学之义,所以奉此区区,聊致愚诚。

责任编辑 石华鹏

猜你喜欢

荷尔蒙批评家陈老师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荷尔蒙与紧肤疗法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认字”大师
人生就是巨大的无聊——《荷尔蒙夜谈》导读
荷尔蒙夜谈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