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状况及其培育机制研究

2017-03-10冯 湃

环球市场 2017年23期
关键词:培育领导法治

冯 湃

辽宁营口大石桥市委党校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状况及其培育机制研究

冯 湃

辽宁营口大石桥市委党校

法治是将法律作为最高标准去治理社会,社会中的一切事务,规则以及人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将法律作为最高权威,代表人民的意志体现。而法治思维即是执政者在具有充分的法律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法律逻辑,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价值精神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认识,分析,评判,综合的思想认识过程。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状况及其培育机制,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

1、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状况

1.1 内部驱动

从党政系统的内部视角来看,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群体的生态法治思维培育及强化,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及相关制度、体制及机制创新安排下渐入“快车道”。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基于政法思维(政治、政策至上而非法律,权力压制权利并管控一切)、官本位思维(特权观念及不平等意识)及利己思维(趋利避害,道德修养及自律性差并滋长腐化堕落、道德败坏)来进行生态领域管治的时代已经过去。

1.2 外部刺激

从外部因素来讲,主要是广大普通民众渐强的权利意识(尤其是环境权利意识)及法治观念的合力作用对领导干部生态法治思维养成的倒逼刺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而这极大激发了国人的权利意识。在党和政府从法律法规及制度机制方面对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权责纷纷予以规范与限制后,广大普通民众对良好环境与和谐生态的要求就显得愈发合理与恳切。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一种要求领导干部转换传统思维方式,积极培育并运用现代法治思维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而充分保障其基于基本环境权利的生存权和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权的呼声和诉求渐高,领导干部群体在此种高压态势下正走在抛弃传统思维模式并转向现代生态法治思维的十字路口。

2、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育机制

2.1 领导干部主动提升个人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法律知识内化于个人而形成的修养,表现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自觉性。就法治素养与法律知识的关系而言,法律知识构成法治素养的知识基础,若不具备较为扎实的法律知识,便无法形成较强的法治思维,也就不能运用法律原理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但另一方面,法治素养表现为对待“法”的基本态度,包括崇尚法治、敬畏规则、遇事找法等,其并不以法律知识为必要前提。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意识层面,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行使权力时,始终将规则摆在前面,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自觉地以“行为合乎规则”作为基本要求,若不了解相关规则时,主动、及时地查找相关规定,而不是“想当然”地依照惯性思维行事,所谓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首先指的就是“遇事找法、于法有据”;二是知识层面,领导干部只有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自觉地作出法律判断,法治思维才能转化为法治能力。

2.2 增强法律知识培训的实用性

概括地讲,法律知识包括法律常识、通用法律专业知识、行业性法律知识等,法律常识是人们普遍应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识,而通用的法律专业知识尽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它是衡量一个人法律素养的知识基础,行业性法律知识则是该行业从业人员应掌握的更具体的知识。从调研情况来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相对匮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与了解较为宽泛的法律知识相比,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员工均更倾向于将精力花费在岗位知识或业务知识学习上,将法律知识边缘化;另一方面,当前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无法适应领导干部群体,以致于一些领导干部将此类学习当作“政治任务”,走过场,流于形式。

2.3 通过法律实践,提升法治能力

1)处理问题从法律角度出发,实现法律与实践的统一。领导干部具备了充足的法律知识储备后,就需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看待问题不能简单地从道德视角、利益视角出发,更要学会从法律视角看待问题,看待问题的合法性与否。要想形成这样一种习惯,领导干部需要坚持法律至上,防止以权代法。坚持民本位思想,防止官本位思想。坚持平等思想,防止特权思想。2)处理问题从法律思维出发,形成逻辑严谨的科学方法。领导干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学会充分运法律逻辑思维以及法律方法。常见的法律逻辑思维就是三段论。法律推理方法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推推理,设证推理等。

2.4 优化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十八大以来,中央严格推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不断“强出拳”、“下猛药”,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推进法治反腐工作,有力地净化了社会风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一些领导干部也坦言“无必要的应酬少多了,工作环境‘健康’了,自己的身体也更健康了”。这表明,包括领导干部在内,人们都对法治化的社会环境充满渴求和期待。以“司空见惯”的“走后门”等人情现象为例,58.31%的被调查者认为“严重违背法治精神,应坚决予以抵制和杜绝”,认为“在我国熟人社会,情有可原,且有利于化解官民对立情绪”的占34.27%。如果仅从通过“拉近感情”来增强执法的人文情怀的角度理解,这种观点似乎可成立,但访谈中发现,一些领导干部明确表示所谓通过“走后门”来“化解官民对立情绪”只是“掩耳盗铃”,还是“公事公办”比较好。

总而言之,在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一体建设。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依法行政,因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就对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实现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育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对其实现进一步研究探讨。

[1]王江燕,樊石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J].人民论坛,2014,20:24-26.

[2]吴玉英.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02:104-111.

猜你喜欢

培育领导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