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

2017-03-10李耀楠

环球市场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双师工匠精神职业道德

李耀楠

冀中工程技师学院

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

李耀楠

冀中工程技师学院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历史使命不言而喻,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需要。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大学生,成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就“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工匠精神培育;高职;教育改革

1.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当中应用到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领域存在突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能过剩,关键技术缺失,企业生产的产品总体处于中低端水平,优质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长,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急切渴望获得更高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内优质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出国(境)采购成为了他们无奈的选择,从日常生活消费品到电子产品,国人的海外抢购热时常见诸报端。由此细想,国内的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即生产规模大多数处在中低端水平,产品供给并不能有效满足社会急速增长的优质需求,而这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深思经济转型升级的出路和对策。国家大力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解决供给与需求错位矛盾指明了政策方向。然而,工业进程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仅仅依靠生产设备的更新,更需要劳动者(工匠)自身技艺与职业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上既义不容辞又责无旁贷。一直以来,学生找不到满意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员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始终存在,结构性失业反映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不一致性。事实上,在与就业市场和行业企业的接触中,高职院校也逐步意识到培养学生专注、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囿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障碍,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尴尬局面。

2.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分析

2.1 受传统观念束缚,对职业教育精神不重视

传统的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相对职业教育,是更具优势的,职业教育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的,毕业后从事的也都是基础的体力工作。而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生毕业后才是真正的“白领”,是脑力工作者,这种传统观念,导致职业教育的精神没有建立起来。

2.2 学校因素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自己学生的培养,往往是定位于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技能和知识,而没有涉足更多的职业素养和人为精神方面。工匠精神,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和推广。

2.3 学生个人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影响,接受知识和技能培训,更多的是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对本专业领域之外的职业精神认识不到位,或者是缺乏持续追求的动力。

3.高职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措施建议

3.1 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融入“工匠精神”

现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推行的是现代学徒制,学徒制强调“做中教、做中学”,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学生就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的生产车间,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课堂学习。同时现代学徒制又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它将传统学徒招工与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融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更加快速的适应岗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

3.2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融入“工匠精神”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校企双方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水平,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的任课教师,又是企业的技术骨干,这些兼职教师的引入,可以改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同时又可以使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的结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立足实际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不断探索、发掘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靠拢。

3.3 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社团活动等方面都渗透进去,重视在文化情境和氛围中感染学生,在无形和有形中陶冶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怀。

3.4 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对接,职业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广泛性,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重视在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大力培养工匠,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2]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职教论坛,2016,22:60.

[3]刘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32:19-20.

猜你喜欢

双师工匠精神职业道德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