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

2017-03-10冲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理想信念情感

李 冲吴 迪

(1.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

李 冲1吴 迪2

(1.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理想信念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一大法宝。然而自新世纪以来,作为明日之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却部分存在着理想信念的缺失,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系统的规划,对人生的目的和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甚至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少应有的忠诚和感恩。本文从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中探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通过对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等心理机制的分析研究,以期能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建设提供心理教育思路。

大学生;理想信念;心理机制

就理想信念的定义来看,各专家学者各有侧重,但目前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概念是“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1]。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笔者认为,理想就是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的规划,是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科学定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信念就是大学生在实现理想、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人生态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理想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状况甚至影响着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帮助广大高校学子树立崇高的、为人民服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热爱祖国、建设社会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持续开展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承认物质的第一性,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即人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先实现社会价值,要在为社会贡献价值的同时来实现人生价值。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即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然而,自改革新世纪以来,作为明日之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却部分存在着理想信念的缺失,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人生没有系统的规划,对人生的目的和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甚至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少应有的忠诚和感恩。他们对于生活、家庭和工作没有清醒地认识,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盲目地追求享乐和物质,功利心理普遍严重,追求一时的快乐而忽略长久地幸福。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果长期滞留下去,必然会给大学生的发展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带来重重障碍,改变已经迫在眉睫。

一、理想信念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现实表现

当前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的选择和追求上表现出远大的抱负、执着的追求和较强的素质,体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奉献精神”[2]。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一些社会不良思想会通过和互联网迅速传播,多元化的思潮会轻易的传播到大学生中,大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缺乏鉴别力等因素,对一些言论和观点往往难以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取舍,其后果就是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模糊,甚至缺失。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从政治理想上看,表现出冷漠和淡化的特点,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倾向,对待共产主义信仰、对待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往往不太关心,比较关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想要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对国家大事和国家大政方针不太关注;从道德理想上看,表现出实用和实惠的特点,以致于现在中国的大学生被打上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而不是树立奉献意识;从职业理想上看,表现出“唯工资论”的特点,在选择职业时,少数大学生第一看重的是收入,而不是这个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度,缺乏社会责任感。从生活理想上看,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特点,一味的追求时尚和时髦,在穿、吃和用上相互攀比,缺少了对精神的追求和对审美的追求。

当今大学生多数都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在情感上缺失了兄妹之情,又因为现在社会的观念和习惯,大多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而导致其恃宠而骄,自我为中心,自我约束、自我调整与自我控制等自律意识缺乏,虽在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但在情感意志上普遍存在下降的趋势。另外,在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问题上,尤其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冲突时,当今大学生往往首先选择个人的利益。大学生尤其是年龄相对大一点的研究生,在求学期间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违背道德规范甚至有的人铤而走险,为了获取较多的奖助学金,有的学生就会对照奖助学金的评选条件“缺啥补啥”,没有文章就想办法发表文章,实验数据造假,剽窃他人观点等现象屡见不鲜。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复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当今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也逐渐加大,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支撑,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缺乏对困难的理性分析,会表现出胆怯、回避,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来战胜困难。还有极少数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随波逐流,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西方的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出现享乐主义等不良的人生态度。

二、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研究

关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这一问题已有诸多研究,许多学者专家从各个角度或概述或详谈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问题的的种种原因,这对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理论支持。如党的十八大代表、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就在《教育研究》上撰文,客观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他认为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缺失是由于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西方文化的冲击、落后生活方式的影响[3]。他还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没有及时适应新形势,重视不够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黄兴华则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维度出发,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就应该把教育者和学生看做两个独立的主体,教育者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这两支队伍,他认为,要增强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增强教育者自身的各种素养,其中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和媒介素养,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就要“主动学习媒介知识,加强使用和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制作出图文俱佳、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4]。

笔者以为,要研究一件事情就一定要从事物的源头和发端下手,恰如一个人的话语、行为乃至习惯,都与他们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我们只有彻底地把他的心理搞明白才能真正算认清楚这个人。换言之,要考究当代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出现问题的原因,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弄明白理想信念的形成机制,哪些东西在这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哪些是主要方面,哪儿些是次要方面,哪些容易操作,哪儿些实效性更强。搞清楚这些背后的成因,将它们分门别类,一层一层地理清楚后,在分析和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等问题上,我们就能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事半功倍。那么,究竟哪些东西是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因素呢?心理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实践表明,理想信念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地一加一,它是人们心理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经由相信、摩擦、转变再到确认这一周期反复而最终确立的。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故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机制也具有复杂性。心理过程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独立的子过程,心理过程及三个子过程的心理结构及其结构建构过程如下:“①客观事物→感觉+知觉+思维=认知过程;②思维+ 情感 + 意志 = 情感过程;③意志 + 行为→客观事物的改变=意志过程。认识过程 +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 心理过程”[5]。理想信念作为心理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结构同样符合以上论述。

(一)理性信念形成的发端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始于认知。呱呱坠地时,我们的思想还是一张白纸,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机能的形成提供了生理基础,言语能力的成熟促进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给这张白纸写下第一笔的总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是我们幼儿的启蒙者。他们以其远超于孩子们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向他们灌输应有的是非善恶观,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分辨自己的感觉,用爱告诉他们什么是亲情。同伴关系的建立进一步促进着孩子自我概念和情绪体验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晚期儿童的道德认知已经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建立起初步的印象,虽然仍做不到系统的认知,对世界的认识仍处于感性阶段,但对于客观事物及基本的善恶价值观有了模糊的了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有了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渴望。

在这个时期,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尤显重要,虽然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理想信念,尤其是不知道理想信念的具体概念,但在其探索世界与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中,理想信念已经在心底萌芽。

(二)理想信念形成的摩擦阶段

理想信念除了需要对客观事物的一定认知外,还需要情感体验。随着年纪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成熟、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自身实践经验,我们除了获取第二手资料外,也开始自为的体验世界,从而逐渐对身边的事物和人情有了较为清晰的明辨,开始明白什么真。除了亲情外,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友情,什么爱情,什么是责任。对父母、老师的依赖逐渐减弱,自主性渐渐加强,我们不再需要他人来为自己安排生活,自信一切都可以掌握。对原本模糊不清的世界和自然、社会规律以及人生价值有了一套自己的认识标准和思维模式,思维逐渐走向成熟,心智进一步得到开发。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这一变化也显得更为显著和明显。

这一阶段的个体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稳固时期,会大量的思考诸如“我该怎样生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教育、家庭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然而懂得越多人们越变得困惑,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挣扎。现如今,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一部分00后也已经进入大学,这一群体有一个大概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有很强的的求知欲,接受新鲜事物也很容易但大多“个性张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心理脆弱,自控能力较弱,他们虽然有理想,但却很不坚定。与此同时,多元的文化、网络时代信息的快捷与复杂、现实的生活环境和压力、舆论的斑驳、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的背道而驰、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等等,就像一双双怪手,拉扯着他们忽东忽西。这使得他们的情感经由相信、摩擦、转变再到确认这一周期反反复复,情感波动剧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波动的情感体验下,人们客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意志是在实践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意志又会反过来坚定自己的理想,并且形成行为习惯,从而最终成为理想信念。

(三)理想信念形成的最后阶段

个体的心理成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础,其心理结构包含与理想信念相关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诸多要素,各要素间相互合作达成模式化或非模式化的有机联系。不同要素的功能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存在复杂的函数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多维网状结构。一旦这种成熟的心理结构成形,人们对于世界的运行规律就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变为社会要求的或者自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人们在认识过程、情感体验和意志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它一旦形成以后就会趋于稳定。不同于短期目标,理想信念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目标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清醒而系统地认识后,是对自己将来的向往和追求。换句话说,人一旦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的一切行为背后,总能从其中找到由头,而不再是盲目的。

理想信念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干预措施的复杂性,知、情、意、行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将导致理想信念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易描述和量化。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措施建议

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以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讨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在校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个时期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尤为重要,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可以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知”就是理论教育

这也是所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传统、最常用、最基本的措施,虽然这个措施看上去“陈旧”但永不过时,因为任何的教育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必将是空中楼阁。理论教育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为此,学校应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设计校本计划,帮助大学生唤醒潜在的价值观念,并适时的加以引导与纠正,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思考得以理论化与系统化。在课程的设置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如专职辅导员应该和心理学教师积极合作,共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主动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在授课方式上,高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鼓励大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不是一味的填鸭式灌输,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鼓励大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讨论、协商判断,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对于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将极有益处。

(二)“情”就是培养情感

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能够以真挚的情感和亲身体验来感染学生,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则有利于大学生按照教育者的设想来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者应该“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甚至是崇拜之情时,将有助于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信念。理想信念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进行相关教育时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该结合现实,联系实际,注意情景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教育者应该结合一定的案例帮助大学生寻找到身边的榜样,从而感受到前行的力量,这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可以举办新老生交流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化,使得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成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外部助推力。

(三)“行”就是落实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丰富的理论、再深厚的情感,如果不落地、不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相结合,都不会结出胜利的花朵。在知识和情感的作用下,树立健康的理想信念并将之落实到行动之中才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情感外,更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理想信念的概念具体化,从德道情感、职业规划、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把抽象的理想信念具体到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为此,教育者要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强化,最终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各方协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应该掌握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运用。教育者要成为一个“多面手”,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0.

[2]“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骆郁廷,彭启智.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15.

[3]黄蓉生.切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研究,2012(12):9.

[4]黄兴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维度[J].教育评论,2014 (7):92.

[5]唐敏康.论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心理控制[J].安全,1994(1):1.

Abstract:Ideal and belief has always been the advantage of our Party, which is also a magic instrument that unites the whole social forces. However,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re is a partial absence of ideal and belief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tomorrow leaders, they often have no systematic plans for their lives and lack ration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purposes and values of life. They even lack the loyalty and gratitude for country, nation and society, which they are supposed to have. In this paper, some researches are made on exploring the main reasons of these phenomena.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emotional, will factors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t aims to provide a new route in research of changing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in colleg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LI Chong1,WU Di2
(1.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116;2. Xuzhou Construction Machinery Technician College,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221116)

G645

A

2095-3763(2017)-0112-05

10.16729/j.cnki.jhnun.2017.03.017

2017-08-28

李冲(1982— ),男,山东单县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迪(1992- ),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教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

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情引导视角下大学生政治信仰研究”(NO.2014SJB376);2016年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新媒体视域下研究生立德树人教育路径研究”(NO.Y2016JG20105)成果。

猜你喜欢

教育者理想信念情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