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喀尔喀蒙古与俄国之间的关系

2017-03-10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库伦多尔俄国

彩 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避暑山庄研究】

清代喀尔喀蒙古与俄国之间的关系

彩 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明朝末年,蒙古族以大漠为中心,分为漠南、漠西和漠北蒙古等三大部分。当时,漠南蒙古率先开始与东北部崛起的女真族发生联系,并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漠西蒙古形成准噶尔等四部落,互不统属,谋求各自的发展。漠北蒙古,即喀尔喀蒙古也形成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等三大部落,至1691年通过多伦诺尔会盟正式归附清朝统治。本文主要对喀尔喀蒙古与周邻的俄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清代;喀尔喀蒙古;俄国

喀尔喀蒙古与俄国的历史联系始于17世纪初,当时,俄国的边境已推进到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的上游。特别是当贝加尔湖以东的土地并入俄国以后,这种联系逐渐得到发展和加强。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所占领土同蒙古接壤长达二千多公里。这就促进了两国和两国人民,即蒙古人与俄国人建立更密切的关系。[1]9而这种关系是以政治和经济联系为表现,在整个17世纪此种关系继续得到发展和巩固,直到1691年(康熙三十年)喀尔喀蒙古归附清朝失去独立为止。然而,此后联系并未中断,只是改变了相互联系的形式,因为蒙古王公的外交活动受到了清朝控制。

一、清代喀尔喀蒙古与俄国贸易往来

清代喀尔喀蒙古与俄国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为17世纪上半叶,是蒙古封建主力求同俄国建立友好联系,发展商品交易。后期为17世纪下半叶至喀尔喀蒙古附清为止,此阶段,处在俄国和清朝之间的喀尔喀诸部首领开始改变对俄态度。有一些蒙古封建领主向俄国人寻求支持以反对清朝对他们独立的侵犯,而另一些领主则依靠清朝并开始反对俄国在外贝加尔湖地区加强势力。

(一)喀尔喀蒙古与俄国早期关系

蒙古人与俄国人最初的关系主要建立在经济互利的基础之上。当时,边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渴望与俄国商民发展边境贸易,以便得到他们在游牧社会经济不能产生的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品。为此,“蒙古人力求同俄国人保持马匹和牲畜的贸易往来,他们要求开设类似明朝在中国边境城市与他们建立的那种马市。”[1]9随着向外扩张新的领土,沙俄当局极力同喀尔喀三部汗的蒙古封建主建立经济交往关系。为了交换,俄国人早已梦寐以求的是从蒙古人那获取通往清朝的商业道路,进而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这个时期,蒙俄边境地区的贸易关系,无论对我国北方各民族或是俄国边境商民来说,都是从各自的需求出发,自发地建立发展起来的互通有无的贸易关系。但,并不完全是建在“友好睦邻”基础上的平等的经济交往关系。

在喀尔喀蒙古中首先与俄国发生联系的是扎萨克图汗部。即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俄国开始在蒙古西北部的科布多活动,来到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硕垒乌巴什珲台吉游牧地附近,并劝说其“臣服俄国”, 探听中国京城和内地的情况。这应是俄国人到达喀尔喀蒙古的最早记载。[2]

土谢图汗部究竟何时始与俄国人发生联系,史无明确记载。据《朔方备乘》记载:“崇德三年,喀尔喀土谢图汗贡物有俄罗斯鸟枪,车臣汗贡物亦有俄罗斯鸟枪。盖二部地居岭北,因以市易所购献诸天府也。可知谦、河菊海之间,早有通商之事。”[3]从土谢图汗对清朝的贡物看,该部1638年(崇德三年)之前已经与俄国接触,至于真正何时并独自或同其他部落一起进行往来,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中尚未得到印证。日本柳泽明先生则指出,“以土谢图汗为首的喀尔喀左翼势力,双方的接触早在1640年就开始了,随着俄国势力正式进入贝加尔湖地区,他们交往日趋活跃。”[4]

17世纪上半叶末,俄国开始同蒙古大封建主阿勒坦汗、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交换使团。[1]13但值得关注的是,整个17世纪上半叶,俄国人与喀尔喀蒙古虽然频繁通使往来,但该时期土谢图汗与俄国人间的直接联系,与阿勒坦汗和车臣汗相比之下少之甚少,仅见几次贸易交换往来。而此时俄方积极主动与阿勒坦汗与车臣通使,不仅进行贸易,还让其归顺俄国,并通过与同他们的联系寻找同往清朝的道路。但,此时喀尔喀蒙古对俄国了解甚少,且以频繁遣派使团,穿梭蒙古各地区的行为中有所察觉对其的觊觎之心,所以政治关系上一直保持冷漠态度。而俄国为了扩大领土,想方设法,不畏挫折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使团,让众部“归顺”,结果碰到一次次的严厉拒绝,但通过使团游历加大了对蒙古地区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喀尔喀蒙古与俄国后期关系

17世纪中叶以后,喀尔喀蒙古与俄商的贸易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俄国势力的继续东进,俄商的活动领域逐渐扩大,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和车臣汗部也与西伯利亚俄国城堡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1673年(康熙十二年)6个“代表蒙古呼图克图喇嘛的使臣到色楞格斯克出使并进行贸易活动。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9月,23名代表土谢图汗的蒙古人来到通金斯克……1684年1月俄罗斯公职人员达拉斯·阿法纳西耶夫为首的俄罗斯公职人员离开色楞格斯克赴喀尔喀购买商品。”[5]91

察珲多尔济统治时期,土谢图汗与俄国间的关系,除了一些少许的经济贸易之外,主要以政治武装斗争来呈现。

二、清代喀尔喀蒙古的抗俄斗争

(一)喀尔喀蒙古抗俄原因

17世纪下半叶开始蒙俄关系的性质开始变化,最初是偶尔互派使团,后来便经常会晤。蒙古使节到莫斯科和西伯利亚城市的次数也明显增多了。在多数情况下,边界问题决定着通使关系的性质,往往由于一些边界冲突需要和卫拉特人、和托辉特阿勒坦汗以及土谢图汗、车臣汗不断互派使团。但是,在确定17世纪下半叶喀尔喀蒙古和俄国关系的性质时,还应该注意到一种情况,即这一时期,两个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内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的地位日益巩固,俄罗斯农民在西伯利亚无主的地方缓慢地、但牢固地定居下来,君主耕地在不断开辟和扩大,也就是说,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决定了后来的发展条件,也决定了成为俄罗斯成员的各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俄罗斯当时已形成为中央集权大国。[1]71蒙古仍被分割为许多部落,这些部落的统治者为了争夺政权,为了占有农奴和畜群而经常互相格斗。清王朝也千方百计削弱喀尔喀封建主,1655年(顺治十二年)喀尔喀八扎萨克的出现促进了这个目的的实现。然而,蒙古王公力求保全自己的独立地位,与俄国建立睦邻关系,以便在困难时刻能够得到俄国保护而免受清朝侵犯。处于两大国之间的喀尔喀王公们不得不与双方都保持通使关系。

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在位时,俄国曾多次遣使到土谢图汗部,开始觊觎中国领土。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沙俄还对属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车臣汗部管辖的、游牧于贝加尔湖周围的我国布里亚特蒙古等游牧部落进行了及其野蛮的武装侵略。[6]25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沙俄侵华分子玛·佩尔菲利耶夫率领一支俄军向贝加尔湖以东扩张,直到1666年(康熙三年),经过数十次的武装进犯,最终占领了贝加尔湖以东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地。而且,也直接侵入色楞格河流域土谢图汗管辖的地方,先后建立起伊尔库茨克(1661年建立),色楞格斯克(1665年建立)等许多侵略据点,强行征税、掠夺当地居民。从1620年到1666年,沙俄侵略者经过四十多年的血腥侵略和残酷镇压,基本上占领了我国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地区。

(二)喀尔喀蒙古抗俄斗争

面对沙俄的侵略行径,喀尔喀蒙古封建领主多次派使臣进行交涉,严厉谴责沙俄的侵略罪行,要求俄国退出侵占的蒙古领土。1664年(康熙三年),土谢图汗和车臣汗派兵进攻俄军据点尼布楚,喀尔喀蒙古人民反侵略的凌厉攻势,使沙俄在尼布楚的总管惊骇。1667年(康熙六年)土谢图汗派库留克宰桑到莫斯科,抗议沙俄在该部领地上非法建立色楞格斯克城。1668年(康熙七年),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又派兵攻打贝加尔湖以西的一些沙俄堡寨。

1672年(康熙十一年),喀尔喀封建领主再次遣使俄国要求俄军撤出中国境内。[1]104对此,1674年(康熙十三年)初,沙皇俄国派使臣向土谢图汗传达,修建色楞格斯克确系“奉沙皇陛下旨意”,命令色楞格斯克居民及军役人员均不得搬迁他处,仍在原处居住,色楞格斯克城堡之军役人员及其他人员与蒙古汗及其领地之属民和睦相处,不得寻衅,亦不得挑起战争。[7]3-7这样,土谢图汗提出的要求便被俄国拒绝,俄国政府把外贝加尔地区占为己有,“让色楞格斯克居民前往他处”更是谈不上了。另外,俄国政府又极力避免在双方发生纠葛,违反其意愿。但,为这次谈判,俄国使臣到达蒙古地后遇到了种种困难,初土谢图汗入藏而在边境足足等了一年左右。土谢图汗归来后,蒙古诸宰桑又向他提出许多责难,不让其立即与土谢图汗见面。如蒙古宰桑断言沙皇:“占据了历来属他们的居民”“色楞格斯克城堡建立在他们土地上”“尼布楚的军役人员大肆蹂躏并打他们的人”[7]82等。使臣也进行辩解,认为“色楞格斯克城堡至所以修建于靠近蒙古地区,目的在于确保向沙皇陛下缴纳毛皮实务税之臣民不受蒙古人欺压,但建立城堡对蒙古人并无大碍”[7]82等。经过谈判之后,使臣才见到了土谢图汗,面谈主要内容是俄国要求土谢图汗“安分守己,勿挑起战争和事端”[7]83。

1675年(康熙十四年)土谢图汗又派出人数较多的使团到莫斯科。这次土谢图汗依旧关心与俄国政府建立睦邻关系,同时也指出色楞格斯克、伊尔库茨克以及贝加尔地区其他一些城堡的哥萨克对他欺凌的事实,俄军“抓走了我们的许多人和妇女、儿童、牲畜。我们纳税人民塔布努特族(即布里亚特人)所住的地方被破坏了,我们的许多人抛弃产业,四处流浪”,“色楞格斯克的哥萨克对蒙古居民进行了许多欺侮和蹂躏,直至打死他们”[1]109-112,要求俄军撤出色楞格斯克,释放被抓走的蒙古人,“将缴纳毛皮实物税的布里亚特人”归还给他。并提出双方各派官员到色楞格斯克谈判以改善关系。从内容上看,土谢图汗以和平为主,但,据沙斯季娜介绍,这封文件中土谢图汗的语气是非常傲慢。[1]106俄国政府为了取道前往中国,让蒙古诸王为其提供便利而热情招待了使节,并给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和巴图尔珲台吉赠送了超过蒙古赠礼价值一倍的礼品。[1]108

1676年(康熙十五年)2月使节们离开莫斯科。和他们一起前往蒙古的还有托博尔斯克的鞑靼人谢伊佳什·库尔马麦托夫。他携带沙皇的国书以及一份给托博尔斯克将军萨尔蒂克夫的专门指令。沙皇给土谢图汗的国书提到已派专使查清边境发生的争逐,并且,还强调希望与蒙古诸汗继续保持和睦关系。至于要强迫布里亚特人向蒙古汗缴纳毛皮实物税,同样“不可能办到,因为此等布里亚特人是在沙皇陛下之西伯利亚诸城附近谋生,属自愿向我沙皇陛下缴纳毛皮实务税”。[1]109

在此后五、六年间,蒙古诸王对俄国的敌对行动仍继续不断发生,并且日益频繁。尽管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如土谢图汗对俄国采取明显的敌对立场,但某些蒙古王仍与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1]112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色楞格斯克附近的蒙古族人民奋起反抗,击毙击伤许多沙俄侵略军,夺回大量被抢去的牲畜。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喀尔喀土谢图汗再次严厉要求俄军撤出蒙古,并派使者警告:“如不归还(布里亚特—引者),我们过去之交往即一笔购销,和平协议亦无和平可信。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蒙古族人民袭击了沙俄侵略据点通金斯克。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秋天,土谢图汗派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说:“如果全权大使派遣为数不多的使者取道蒙古乌卢斯前往中国,斡齐尔赛音汗将予以放行无阻。全权大使受圣明沙皇陛下派遣前来,系遵照圣明沙皇陛下谕旨,同中国博格德汗以及邻邦领主公平合理地进行谈判,此举必将增进相互之间的和好,并促进圣明沙皇陛下皇家人员的友爱”。[8]345-348

关于归还“布里亚特人”的问题在谈判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土谢图汗为归还该部落人,曾多次向莫斯科沙皇政府致函,但尚未得到答复。俄国使节则列举近几年蒙古人在外贝加尔地区对俄国人的“欺侮”作为回答。1688年土谢图汗给戈洛文的信中则明确表示坚持自己有权占有“布里亚特人”。“约五十年前,布里亚特人始向沙皇缴纳毛皮实物税……沙皇臣民至蒙古土地后,于该地建立了色楞格斯克城。就此等布里亚特人之事曾向沙皇陛下致函并派去使节。沙皇陛下曾将致斡齐赉赛音汗之国书交该蒙使带回。谢伊佳什曾奉派随蒙使前来,但谢伊佳什被阻留于托博尔斯克……”。[8]3861688年1月,近万蒙古军在土谢图汗之弟巴图尔珲台吉的率领下,包围了色楞格斯克城。当喀尔喀军民将要攻克色楞格斯克,严惩侵略者的时刻,正在发动叛乱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煽动下倾巢出动,从背后突然袭击喀尔喀。喀尔喀军民被迫解除对色楞格斯克城的包围,回师迎战噶尔丹。但是由于仓促临战,兵力分散,两面受敌,顾此失彼,屡战失利,最后陷入极端悲惨的困境。

在17世纪80年代,喀尔喀蒙古地区的斗争形势呈现一幅错综复杂的局面,侵略势力和反侵略势力、分裂势力与统一势力经历了长期的冲突和斗争。俄国在中国边境获利,必须把外贝加尔湖地区和喀尔喀地区的蒙古人民抗俄斗争的火焰扑灭下去。为此,俄方的策略是对抗俄最坚决的土谢图汗先拉后打,而另方面,又极力试图利用噶尔丹的力量,钳制喀尔喀蒙古人民的抗俄斗争。[9]100-101

三、清代喀尔喀蒙古负责清俄贸易

多伦会盟之后,喀尔喀蒙古成为清朝的一部分,而喀尔喀蒙古与俄国间的贸易也成为清俄边境贸易的一部分。所以康熙末年开始喀尔喀土谢图汗家族不仅继续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事务,同时也负责管理与俄罗斯的边界和贸易事务。

(一)喀尔喀蒙古管理库伦事务

库伦地处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境内土拉河畔,从17世纪中叶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开始,历代蒙古佛教首领均以此地为坐床处,而且西路来京的俄国商队常以库伦为落脚点。所以库伦作为漠北喀尔喀政治、经济中心,作用越来越重要。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俄国商队经过蒙古地区遂成了库伦的常客,之后库伦迅速兴起成为中外贸易场所。正常情况下,每年赴库伦进行贸易的俄商约为200名左右。[10]24此时,这种贸易往来主要由土谢图汗自行监理。库伦互市的日趋兴盛,引起了清朝的重视,清政府于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在库伦确立新的互市地点,并加强了对库伦贸易的管理,“由院委监视官一人前往,会同喀尔喀土谢图汗等弹压稽查,两年一次更代”[3]。1721年(康熙六十年),清政府又赐土谢图汗“鄂齐顿巴图土谢图汗”印,[3]命其督理俄罗斯事。

在清俄贸易中土谢图汗深得了俄商的青睐。如,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俄国商队被清朝拒绝入境后,俄使于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前来致函土谢图汗,请求向北京递送函件。[11]35

因诸多因素清俄贸易时好时坏,土谢图汗作为代理清朝负责两国贸易的重要人物,所以,信函中俄使对土谢图汗旺扎勒多尔济的态度十分谦恭。在这种不稳定的清俄往来中,土谢图汗的态度可能会直接影响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所以双方政治关系紧张之时,俄国使臣会把希望寄托于土谢图汗身上,让其为他们提供方便。

为了加强对喀尔喀的统治,清朝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在喀尔喀设立驻哲布尊丹巴库伦满洲、蒙古办事大臣,共同办理库伦事务。[12]但是,驻库伦蒙古办事大臣一职除个别内扎萨克人因特殊情况出任和咸丰以后有两次车臣汗出任外,均由土谢图汗袞布家族的人出任,与俄罗斯交涉或签署文件都以蒙古大臣为首。[13]康熙至乾隆年间被清廷明令驻库伦护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或督理俄罗斯边境事务的人有:第五任土谢图汗敦多布多尔济、敦多布多尔济次子额沁多尔济、第三子格斋多尔济、第七代土谢图汗旺扎勒多尔济、第八代土谢图汗敦丹多尔济、第十代土谢图汗延丕勒多尔济、琳丕勒多尔济、三都布多尔济、桑斋多尔济等。这反映出,此时的喀尔喀蒙古虽已成为清王朝的一部分,但土谢图汗的地位与威望仍有所保留。

(二)喀尔喀蒙古管理恰克图贸易

17世纪后期,沙俄进一步将其侵略势力扩张至我国卫拉特、喀尔喀等蒙古地区,企图诱惑其进行分裂,归附沙皇俄国。所以,蒙古地区蒙古人越界投俄事件不断发生。为了抵制沙俄扩张势力入侵,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清帝“下令把俄国人从中国和蒙古的领土上全部驱逐出去。”[14]163从此,清俄间的交易往来随之停止了。但,因俄国国库枯竭,急需缓和同清朝的关系,多次向清政府提出了边界贸易谈判。

1725年(雍正三年)8月22日,俄国政府派遣萨瓦·务拉的思拉维赤为全权大臣肩负“应运用一切相宜的方法尽量拖延划界的时间,目的是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恢复并巩固俄国在清朝的贸易”[15]454的使命来清朝谈判。雍正帝派出了代表团。双方谈判结果,于1728年(雍正六年)6月25日,签订了《恰克图条约》。

恰克图属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中左翼末旗辖内,位于色楞格河东岸,南距库伦八百里。《恰克图条约》于康熙初年,“稍成聚落”,至雍正年间已“规模略具”[16]。该条约共十一款,内容主要包括边界、贸易、宗教和越界人犯的处理四个方面。[17]8-9从内容上看,为解决清俄贸易往来的此条约,实则未能仅限于双方贸易范围之内,涉猎极广,很多相关内容如边界、宗教、逃人等实际涉及清朝与俄国关系中如何处理喀尔喀蒙古问题之事。1728年(雍正六年)后,中俄库伦贸易转到了边境恰克图贸易圈,此地因属喀尔喀土谢图汗的领地,且与俄罗斯接壤,所以仍由土谢图汗等王公监理。随着恰克图贸易的繁荣,边境的事务日渐增多。《恰克图条约》进一步规定:“离边境就近者,如因偷盗、逃人事彼此行文,中国边境地区之土谢图汗旺扎勒多尔济、王丹津多尔济,俄罗斯国由边城长官,自行签字盖印咨行。”[18]519这反应了土谢图汗在中俄交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如,1740年(乾隆五年),俄国商队即将启程前往中国前夕,俄枢密院来文“致大亚细亚各地独裁君主中国大皇帝陛下各最高大臣及总理外藩事务各大臣”,请求“中国大皇帝陛下向边疆各处蒙古官员颁发谕旨,俾该商队及总管人费尔索夫,以及所有随从人等与货物,于行抵国界之后,得由该处直至北京放行无阻。”[19]36同年6月24日,理藩院告知俄国枢密院,“我院已经饬令我中国臣属喀尔喀王管理边疆事务大臣鄂车赖巴图土谢图汗端丹多尔济知照矣。一俟俄罗斯商队行抵我国边界,并函知其前来之时,应即迅速呈报我院,此间一经接获该项呈报,该商队即当得到照例接待,并得依照条约办理商务”[20]37。

所以,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蒙古成为清朝在漠北地区的代理人,在理藩院的监控下处理中俄贸易。而且,喀尔喀封建领主位于传统的清朝和俄国之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所以,土谢图汗在两国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战略意义。

[1][苏]H·П·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M].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教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刘存宽.17世纪清俄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述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3).

[3][清]何秋涛.俄罗斯互市始末[A].朔方备乘(卷三十七)[M].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第19册)[G].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

[4][日]柳泽明.1688年噶尔丹入侵后的喀尔喀诸台吉与俄国[J].蒙古学信息,1995(1).

[5][俄]Ш.Б.齐米特道尔吉耶夫.蒙古诸部与俄罗斯[M].范丽君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6]《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编写组.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7]国立中央古代文件档案馆.档案第126号(第1卷)[G].1973.

[8]费·阿·戈洛文出使报告[A].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十七世纪俄中关系[C](第二卷,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9]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俄]柯尔萨克.俄中通商历史统计概览[M].喀山出版社,1957.(转引自)邓沛勇.康雍时期的中俄贸易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1]故宫俄文史料(第19号文件)[G].

[12][日]冈洋树.关于“库伦办事大臣”的考查[J].蒙古学信息,1997(2).

[13]达力扎布.《喀尔喀法规》制定原因及实施范围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14](转引)卢明辉.清代蒙古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15]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1619-1792年)[G].中国人民大学俄语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J].燕京学报.1993(25).

[17]工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 [G].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8]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下册) [G].

[19]故宫俄文史料(第20号文件)[G].

[20]故宫俄文史料(第21号文件)[G].

Abstract:In the late years of Ming dynasty, The Mongolia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entered by the desert, as Monan (south), Moxi (west) and Mobei (north).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onan Mongolia was the fi rst to approach the emerging Nvzhen tribe in the northeast, and gradually became a part of them. The Moxi Mongolian formed four tribes in Junggar Desert, which existed independently and seek their own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Mobei Mongolia, namely Khalkha Mongolia, consists three tribes of Tuxietuhan, Chenchenhan, Zhasaketuhan, which are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through Duolunnuoer Meeting in 1691.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halkha Mongolian and the neighboring Russia.

Key words:Qing Dynasty;Khalkha Mongolia;Rus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halkha Mogolia and Russia in Qing Dynasty

CAI-Hong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es,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

K14

A

2095-3763(2017)-0001-06

10.16729/j.cnki.jhnun.2017.03.001

2017-04-21

彩虹(1984- ),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蒙古族史、北方民族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关系研究项目(MZ2014003)。

猜你喜欢

库伦多尔俄国
清代准噶尔投诚人口供及其安置—以安置三姓的多尔济事例为中心
印度 圣母节
瞬息间是夜晚
库伦兴源寺建筑及其文化蕴含
1806年,胎死腹中的中俄外交
霍多尔科夫斯基获释的漫漫长路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
1874年俄国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