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再探源

2017-03-10黄倩红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蒙恬孟姜女畲族

黄倩红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再探源

黄倩红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继承了汉族孟姜女传说的骨干情节,又产生了诸多变异。探究渊源,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当是以厦门孟姜女唱本之一的《花幡记》为蓝本创作的。其背后反映了畲族文化对汉文化的采借和对自身文化的重构。

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厦门孟姜女唱本;文化采借;文化重构

孟姜女传说是汉族四大传说之一,流传广泛、异文众多。关于孟姜女传说的研究,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学者已经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亦有过伟《孟姜女传说在壮、侗、毛难、仫佬族中的流传和变异》、覃敏笑《汉、壮、侗民族孟姜女故事比较探析》等论文,以及在《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论著中专章或专节的介绍。然而,对于畲族孟姜女传说和《孟姜女寻夫》小说歌的研究,目前尚少有人涉及。笔者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发表的《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一文中,介绍了畲族民间的孟姜女故事、小说歌《孟姜女寻夫》的概况,探究了孟姜女传说在畲族地区传承与变异的原因。由于进一步挖掘材料,有了新的发现,所以写作本文,以修正前文。

一、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传说骨干情节的继承和变异

汉族孟姜女传说本身就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西汉刘向《说苑》中的《列女传》较《左传》和《礼记》的记载增加了“哭夫崩城”“赴淄水而死”等内容,隋唐《琱玉集》引《同贤记》记载了“孟仲姿”的故事,确定了秦始皇北筑长城、杞梁从役后被打杀、孟仲姿哭倒长城并滴血辨骨而后葬之的情节。时至明代,原型故事增加了招亲、千里送寒衣等情节,主人公的名字也历经变化。基本定型的孟姜女传说大体包括“查拿逃走”“花园相遇”“新婚被捕”“送衣寻夫”“哭倒长城”“始皇谋娶”“祭夫投海”等主要情节。

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有首创之功,在其具有广泛影响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两篇论文中,提出孟姜女故事最早可追溯自《左传》所记载的杞梁妻接受国君吊唁其夫的故事;并运用“历史演进法”,梳理了从《左传》到20世纪20年代孟姜女故事的历史脉络,从地域传播的角度,交代了从山东到江苏等八片地区内所流传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

顾颉刚先生的方法对我们具有示范意义。在《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一文中我们梳理过畲族地区的多种孟姜女故事,如《秦始皇筑长城与放百万》《西瓜精点倒长城》《孟姜女出世》《孟姜女变花报夫仇》等,在清末民初“畲族歌王”钟学吉(1856—1924)则创作了长达百余条①小说歌通常七言为一句,四句为一条。的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其情节简述如下:华州范杞郎在书堂读书,被抽丁筑城墙。抚州孟姜女烧香求姻缘。六月,姜女在浴塘洗澡遇范郎,结姻缘。蒙恬派兵捉范郎,范郞被发现。姜女欲拿金银赎夫身而不得,范郞只得离去。蒙恬斩范郞,范郎魂变凤凰鸟,传信回乡,教姜女嫁他人。姜女做寒衣上路寻夫,经过大庵堂、泗洲堂、大蛇山、大山林、大山弯、梅花村、河中,遇重重难关,在各种帮助下才得以度过。到沙场知范郎已亡,跪城哭七日七夜,崩倒长安万里墙。太白金星教姜女滴血辨骨,姜女包骨引魂到长安。蒙恬上奏,姜女被捉到殿前审问,秦皇要娶她做后。姜女提条件,要秦皇斩蒙恬、祭范郎等。秦皇一一答应,请和尚做道场时,姜女行香叫范郎,范郞有灵有感,接着黄云包着孟姜女、乌云包着范杞郎升上天。蒙恬斩死,秦皇愁倒沙场。原来,蒙恬属木,姜女属金,范郎原是火星子,秦皇原是仙子落凡,所以有这样的故事。

梳理小说歌的内容,我们发现它没有根据上述畲族本民族的孟姜女故事来改编,也没有加入本民族孟姜女故事的任何情节,而是继承了汉族孟姜女传说的骨干情节,但又有许多变异。这些变异,包括:范杞郎是将军斩死,魂变凤凰;孟姜女去往长城经过重重难关;孟姜女包骨引魂;结局是姜女、杞郎上天堂,蒙恬死,秦皇倒沙场;原来他们属不同的星宿,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些变异,并非小说歌独特的再创造,而是来源有据。

二、小说歌《孟姜女寻夫》与厦门孟姜女唱本的渊源关系

据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论文集》(1983)中《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的记载,福建地区的孟姜女故事,主要有福州平讲曲《姜姬英女运骸》一本、福州儒家班《孟姜女》一本,厦门调有《捉杞郎》,厦门还有两种通行的唱本:一即桂林《花幡记》,一是《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厦门人敕桃仙用土语编的,等等[1]79-80。比较福建这几个孟姜女故事的情节,与小说歌最为接近的是厦门的两种唱本。厦门唱本还有徐玉诺叙述的版本,见《孟姜女故事研究集》(1984)所收《孟姜女边塞风沙》一文。由于唱本时代久远,原本难以找寻,只得以顾颉刚先生书中的记载来进行分析。

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在继承汉族原有传说骨干情节之外的变异之处,与厦门唱本当有渊源关系。

厦门唱本《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与桂林《花幡记》是大同小异的。《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情节据《孟姜女故事研究》的记载转引如下:“武州孟家庄的姜女在家思嫁,在城隍庙烧香许愿。六月到园中洗浴,遇见杞郞,成了婚配(情节与花幡记同)。蒙恬点军,不见杞郎。屈指一算,知道他逃在孟家,便派兵捉获,押到长城斩了,葬在城内。他的灵魂变了莺哥,到姜女处报说他死了。她做了衣送去,经过了泗州堂、百花巷、西山当,大东山,恶蛇村,猛虎埔,麒丽墩、太行山、树林堂,洋子江、三条路,碰到了许多危险:由神灵保护,始得过去。太白金星化做白鹤,把她引到了长城。她问番官,知道杞郎已死,大哭,哭倒了长城数百里。杞郎神魂灵应,三十六骨化为一堆。她滴血觅得后,用衫裙包骨,脱乌巾做幡,烧化纸钱,引魂远去。蒙恬把她捉到宫中,秦王要娶她做后;她要求了建庙宇,杀蒙恬、亲身下愿几件事情,他都依了。三个月后杞良庙宇造好,姜女入庙行香,蒙恬破腹斩首以祭。杞郞神魂化做祥云,她就逃入。秦王见其白日上天,骂为妖精。她在云头回骂三声,骂得他两脚浮浮,落在东海里做了一头春牛,年年春天给人看,留下了万古的恶名。这篇故事是大体根据于花幡记的。”[1]79-80秦皇化作春牛等情节是比较独特的。

晚清桂林文茂堂刻本《花幡记》与《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细节处有异:范杞郎为华州人,孟姜女为务州(也作武州)富家女;孟姜女是到泗水烧香许愿;范郎被斩后灵魂是变了凤凰,不是莺哥;孟姜妇送寒衣一路经过的是泗州堂,蟒蛇村,饿虎村,雪雨村,山林,桂香村,泗州,历诸般苦辱;哭倒长城八百里,在太白星指示下觅到范郎尸骨,用衣衫包了,用三尺白罗当花幡,引亡魂出长安;始皇要立她为后,她要求三件事:斩蒙恬伸夫冤,唤僧道做斋诵经,御驾亲祭范郎,始皇照做;她捧了香炉在江边祝告范郎:“有灵有威神灵现,鬼灵无感嫁君王!”话未了,范郎显立在黑云头,黄云托起孟姜女,升天去了;蒙恬鬼魂呼冤,她说:“我们都是星宿,是五行的相剋呢!”[1]78-79

《孟姜女边塞风沙》中徐玉诺所述厦门唱本[2]145-149叙述更为丰富、详尽,与上述二唱本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孟姜女为务州人;孟姜女路过的地点为庵堂,泗州堂,蟒蛇村,饥虎村,雪里村,山林,梅花村,潇湘口,大沙漠;没有秦皇落在东海里做春牛的情节;没有杞郎化云、孟姜女升入云中的情节,孟姜女最后从祭台上跳下而亡。

将小说歌《孟姜女寻夫》与以上三个厦门唱本(《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桂林《花幡记》、徐玉诺所述唱本)进行比较,我们发现:

1.《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孟姜女在武州,徐玉诺所述唱本在务州,小说歌中在抚州,《花幡记》有时作务州有时作武州。这三个地名发音接近,可能是同一地名之讹,《孟姜女故事研究》认为务州当是武州之讹。范杞郎为华州人则是一致的。

2.《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和徐玉诺所述唱本中,范杞郎死后都是魂变莺哥,小说歌和《花幡记》都是魂变凤凰鸟。

3.孟姜女一路上经历的险关和地点,《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和徐玉诺所述唱本的地点多,小说歌和《花幡记》的略少,差异较小。

4.关于结局,《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是三个月后杞良庙建成,姜女入庙行香,蒙恬破腹斩首以祭,杞郎化做祥云包姜女上天;小说歌和《花幡记》是在做道场时,姜女行香范郎感应,黄云包姜女、乌云包范郎上天;徐玉诺所述唱本无杞郎姜女云中升天的情节,孟姜女最后是从祭台上跳下而亡。

5.至于秦始皇,《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歌》秦始皇最后变成了春牛,而小说歌、徐玉诺所述唱本、《花幡记》都没有这个情节。

6.小说歌与《花幡记》最后用五行理论来解释人物关系,厦门两个唱本则无。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小说歌与三个唱本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某些相似点各有参差,但与桂林《花幡记》的契合度是最高的,上文所说小说歌的变异之处,当是来源于《花幡记》。小说歌很可能是作者根据传播到当地的桂林《花幡记》改编的。由于具体时间无法考证,只能推测过程大概是这样:广西的桂林《花幡记》传播到福建厦门,产生了通行于厦门的大同小异的不同版本,《花幡记》也传播到小说歌创作者钟学吉所在的福建霞浦白露坑村。这也与《孟姜女故事研究》结论部分认为的“广西、广东一方面随北面传来的故事,一方面又往东推到福建、浙江”[7]91的观点相合。

三、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所反映的文化采借与文化重构

刘冬《畲族传统文化中的汉民族文化影响》中写道:“从畲族歌言所表达的内容上,也清晰可见汉文化对于畲族文化的渗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发源于清代末年的福建省霞浦县白露坑村的‘小说歌’。”[3]14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范例”[4]43。它反映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变迁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包含着对汉文化的采借,也包含对自身文化的重构。

首先从文化采借的角度来看。文化采借是一般是指某一民族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有选择地引进某些文化要素或文化素材,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和模仿。大凡符合本民族文化个性和需要的,会被吸收、融化,否则就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排斥、抗阻。小说歌《孟姜女寻夫》根据汉族传说改编,且当是以《花幡记》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歌不仅继承了汉族传说和《花幡记》唱本的情节,而且融合了其中的思想、信仰,比如完全吸收《花幡记》中展现的星宿和五行学说的因素,信奉全国性的各地汉族崇拜的佛教和道教的神明,如太上老君等,信奉玉帝、四海龙王等神话人物,这符合畲族民间信仰具有多神化的信仰体系、多样化的信仰对象的特征。再如,小说歌对汉族孟姜女形象的采借,没有直接照搬。汉族传说里的孟姜女往往是一位拘谨羞怯的大家闺秀,但在小说歌里,孟姜女是一位恫吓范杞郎成亲的主动、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这与《花幡记》里的孟姜女形象是一致的。顾颉刚先生认为《花幡记》的故事保存了唐代的这件故事的大概,因为那时的孟姜女不曾受诗礼的化育[7]79。小说歌采借《花幡记》故事里的孟姜女形象而非其他传说文本里的形象,当与历史上畲族人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少有关,他们选择接受一个热烈、泼辣的孟姜女形象。

再从文化重构的角度来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是维系和延续一个民族、一个族群脉系的根基。畲族作为一个被强势文化汉文化长期浸染的民族,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在保有本民族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发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融合,获得了文化发展,重构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小说歌可以说就是文化重构下的产物。小说歌肇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5]167,是畲族识字歌手改编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而创造出来的文学样式、音乐形式。在历史上,小说歌作为“正歌”被广泛传唱,获得了族群认同,成为畲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它虽然有明显的汉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在内容与形式上,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内容上,选择契合本民族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物、故事来改编、创作,比如选择孟姜女寻夫的故事(在《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一文中我们论述过孟姜女传说在畲族地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在形式上,拥有自己独特的唱法、旋律、演唱的场合和习俗等,完全区别于汉族的音乐形式;等等。

四、结语

我们追溯小说歌《孟姜女寻夫》的创作来源,发现了其与厦门孟姜女唱本的密切关系,推断其创作底本应当是《花幡记》,找到了笔者前一篇文章《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提到的变异之处的来源。探寻根源之根源,以《孟姜女寻夫》为代表的畲族小说歌作品,反映出畲族文化对当时更为先进的汉文化的采借,以及不自觉地对自身文化进行重构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是富有生命力的,最终使畲族文化获得了发展。

[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论文集[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

[2]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刘冬.畲族传统文化中的汉民族文化影响[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3-17.

[4]黄倩红.畲族小说歌《孟姜女寻夫》对汉族孟姜女传说的传承与变异[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1): 37-43.

[5]福建省霞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霞浦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6]钟雷兴主编,雷志华等编.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过伟.孟姜女传说在壮、侗、毛难、仫佬族中的流传和变异[J].民族文学研究,1983(00):108-118+52.

[8]覃敏笑.汉、壮、侗民族孟姜女故事比较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1989(4):147-154.

[9]罗汉田.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下册,元明清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元明清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Abstract:The She Novel Song of Meng Jiangnv Looking for Her Husband drew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Han legend’s content and creates variation at the same time. By re-exploring its source we can fi nd that The SHE Novel Song of Meng Jiangnv Looking for Her Husband is based on the Hua Fan Ji, which is one of the Meng Jiangnv songbooks in Xiamen. It re fl ects the adoption of Han cul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he culture.

Key words:The She Novel Song of Meng Jiangnv; the Meng Jiangnv songbooks in Xiamen; cultural adoption; culture reconstruction

Re-exploring of the Source of the She Novel Song of Meng Jiangnv Looking for Her Husband

HUANG Qian-ho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I207.9

A

2095-3763(2017)-0041-04

10.16729/j.cnki.jhnun.2017.03.007

2017-05-16

黄倩红(1984- ),女,福建泉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文献、汉字学文献。

猜你喜欢

蒙恬孟姜女畲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不姓孟而姓姜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
孟姜女姓孟吗?
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