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法: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以苏轼、秦观为例

2017-03-10王月

关键词:词法秦观意味

王月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词法: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以苏轼、秦观为例

王月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1)

宋代词人苏轼、秦观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使得宋词的创作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虽苏轼与秦观的关系密切,但两人的“词法”别具一格。苏轼的词法是“以诗为词”、秦观的词法是“以赋为词”,它们在后世看来只起到“装饰”作用的而无具体含义。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以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还包括词体性质、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够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主宰着作品的生命。从秦观、苏轼两人的“词法”创作特点出发,人们能够对两人的“词法”创作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和定位。

词法;苏轼;秦观;有意味的形式

苏轼把诗的创作手法、结构和语言运用到词的创作中,也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秦观把赋的创作手法、结构和语言运用到词的创作中,也就是后人称呼的“以赋为词”。今人对以诗为词和以赋为词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停留在词法形式层面的探讨居多,而对这种形式背后所蕴含着的“意味”缺乏研究思考,所以本文将从这一“意味”的方向进行初步探索。在这里,之所以把“以诗为词”和“以赋为词”统称为“词法”,源于张仲谋的《宋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提到的“诗法——形式层面的描述”,而本文的词法指的就是词的形式层面,无论是以诗为词,还是以赋为词,都恰恰是在词的创作手法、结构和语言的运用——这一形式层面做出了修改,但这种词法的背后还隐藏着观念和想象的积淀。

陈师道《后山诗话》中写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师道认为苏轼的以诗为词,丧失了词的本色。笔者认为恰恰相反,这类词法不仅保留了词的本色,而且为词增添了一种形式上的“意味”,这就好比男人和女人,因为生殖器官的不同,所以才会分成男的还是女的,这是本质上的不同。随着男孩的成长,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观念影响,男性外表呈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比如虽然有些男人说话温柔,喜欢化妆品,外表向女性方向改变,但他们的本质不会改变。词、诗、赋,究其本质的特性是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更何况词的本色并非那么神圣的不可侵犯!夏承焘说:“案词之初体,出于民间,本与诗无别。”(《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任何一种文体,在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后,没有一种文体的风格是凝固不变的,正因为它们会改变,才保证了各种文体的活力。况且艺术本就无疆界,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手法也不应该有界限,因此可以在各种文学体裁中通用。“若刘禹锡、白居易之《浪淘沙》《杨柳枝》《竹枝》,以及张志和、颜真卿之《渔父词》,亦近唐绝。”(夏承焘《四库全书词籍提要校议》)。此期的词与诗之关系就如胚胎之与母体一样,二者还不能截然分离。

苏轼与秦观两人的词法异多于同,本文分别从三个角度简要阐述:一是整体结构角度,二是词体性角度,三是背后意义角度。

1 结构上:“蒙太奇”与“线性”

张炎在《词源》卷下中云:“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是对秦观词作结构的肯定。从结构角度来看:秦观“以赋为词”采用一种“蒙太奇”式的创作手法。将众多意象排列、组合在一起,时空的转换往往没有逻辑可言,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这里把梅花、冰雪、春风、园景、街巷这些意象全部列在一起,由梅花稀疏、冰雪正在消融突然就转到春风吹拂,时空转换速度之快,刚写到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又想到昔日到金谷游玩的园景,基本无逻辑性可言。《踏莎行》里雾、楼台、月、桃花、孤馆、杜鹃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追求意象的深邃幽美。

徐华在《以赋为词·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一文中评价苏轼的以诗为词主要以单一的叙事为主,词中的景物是叙事的背景,从而引出叙事的地点以及人物。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以汹涌的长江为背景,交代赤壁战场之所在,再接着写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苏轼的“以诗为词”可以说是一种线性结构,他的创作手法的一大特点便是他引“诗序”入词,《水调歌头》中便将“诗序”引入词中,用这样的序来交代自己创作的缘由,成为词的开端。紧接着词的前半部分用来写景、写人,词的后半部分主要起到抒情的作用。词的前后部分虽然没有分段模式,但由于句式的排列和组合上能够看出明显的分界线。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与词的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相对应,两段之间前后相互照应、前后递进。意象不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每个意象都有特定的描述性的词,凸显其意蕴深长。这里的乱石穿空,意象是石壁,前有“乱”修饰,后又有“穿空”的动态描写,描绘出陡峭的石壁直耸入云,形成一个有意味的画面。只是它没有给人过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是有规律、有逻辑、有画面的线性结构。

2 词体性上:“男音”与“女音”

《秦观的赋作赋论及以赋为词》中提到秦观在意象和色彩的运用上非常讲究。在意象上经常用到如斜阳、飞花、芳草、流水等,意象颇为丰富;色彩上使用“青骢”“红袂”“碧水惊秋”等脱俗色彩词。在秦观笔下,美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追求着一种樽前花间的女音情怀。张耒曾评价秦观以赋为词的词作辞藻华丽,如同苏轼戏言秦观学柳永一样,叶梦得《避暑录话》载:“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苏轼认为秦观的词与柳永相似,而认为不够血气方刚。李清照在《论词》中评论秦观以赋为词的词作说:“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

与秦观相比,苏轼的以诗为词画面感略显暗淡,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彭玉平在《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满江红》等词作,或劲拔雄健、或磊落恢宏,字里行间涌动一派苍凉悲愤、勃郁不平之气。假使苏轼生于盛唐间,词体之气象必不亚于精深博大之唐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卷”字构成了整首诗暗淡的色彩画面,像卷一张白纸,格调苍凉悲壮。《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也提到“卷”字,可见苏轼的词体性以暗淡出绮丽。

3 意义上:“人生态度”与“感悟人生”

苏轼的词作数量不多,但他将诗的表现手法融入到词中,打破了词的创作手法的藩篱,在我国文艺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认为他的词法典型意义在于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态度,他反对矫揉造作和过分装饰,但追求超脱却未能。著名的《浣溪沙》,词中人生伤感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鬓微霜,又何妨”;或者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都把埋藏在心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的观念和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苏轼看不惯词坛颓废之风气,毅然决然地选择冲破词的创作手法,苏轼所作的词被标举“壮”,并在观念上视“词”如“诗”,期挽词坛颓风。《浅谈苏轼的“以诗为词”》中提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认为与他的文艺观有关,苏轼论文艺最具有进取的精神,见解在于求新求变,“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希望在词的艺术领域,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笔者认为苏轼在词中求变即“以诗为词”的重要原因之一。

赋的手法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最基本的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直叙”的意思,看似寻常最奇崛。秦观发掘赋的结构方式运用到词中,其词的结构从单一形式到回环往复式的形式创造,使得他的词总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秦观的词作《望海潮》“梅花渐渐疏淡,河水渐渐溶泄”和《八六子》的开头一句“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便有赋的特点:首先以四句和六句的形式出现在词作中,其次讲究用赋的形式写词,但仍符合词的韵律。这里用“疏淡”修饰梅花,体现梅花凋零,变得稀疏浅淡。用“溶泄”来修饰河上的冰,不是一下子就化成水,是渐渐地融化成水。用“萋萋”修饰芳草,更是给人一种感伤的情怀。

《秦观的赋作赋论及以赋为词》中提出,当时的文人对辞赋很重视,秦观也不例外,尤其受到屈原《离骚》的影响,辞赋成为文人抒愤遣怀的工具。秦观将身世之感融入艳情的词作中,所以他的“以赋为词”大多用来感悟人生,《木兰花慢》《望海潮》《满庭芳》都是以少女爱情、大自然的景色以及居家闲适无忧的生活为题材,来抒发时间易逝、岁月如弹指一挥间。《望海潮》中词人感叹大自然永远保持着自己的风采而不褪色,而发出了对人的生命易逝的感叹。

4 结语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和秦观的“以赋为词”,除了表面上构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背后也隐藏着词人的观念和思想,所以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纯形式,而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苏轼的“以诗为词”体现了词人超凡脱俗、勇于革新的人生态度;秦观的“以赋为词”也铺陈直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没有过多的装饰,却也是一种装饰,只是这种无装饰的装饰,在笔者看来是最高的艺术造诣。

[1]张仲谋.宋诗:一种有意味的形式[M].江苏社会科学学报,2001(4).

[2]陈师道.后山诗话[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冷成金,注.苏轼词[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78.

[4]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201.

[5]徐师曾.文体明辨·诗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23—130.

责任编辑:李增华

Lexical: A form of "mean"——In the Case of Su Shi, Qin Guan′s Ci Poerty

WANG Yu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The song dynasty poet Su shi, Qin Guan widen art in the area of word, no matter from the aspect of content and form,which makes the creation of cí poetry of Song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state. Although Su shi and Qin guan are close, each of them has uniquelexical style. Su shi′s lexical method is "to the poem as word", Qin′s lexical method is "fu as the word" namely, they are later be consideredas the role of "decoration",and with no specific meaning,while in their works,it is an unique way of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of "form",and also includes the liquid property, complex concept, the meaning of the imagination, is also a kind of form full of meaning, it can arouse people′s aesthetic emotion, dominated the work life. From Qin, Su shi′s two "lexical"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we will be able to have certai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lexical" creation and positioning.

Lexical; Su shi; Qin guan; Meaningful form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53

2016-11-23

王月(1992—),女,辽宁兴城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I222.8

A

1674-6341(2017)03-0148-03

猜你喜欢

词法秦观意味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秦观:人生比诗词忧郁
秦观拜师
《秦观 踏莎行》
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算法分析优化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
纳凉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世界意味什么
语文学习方法之组词法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