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视域解读

2017-03-10周芳琳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理论

周芳琳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当代视域解读

周芳琳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理论指导。审视当代中国精神生产,发现其存在着精神生产发展滞后、精神生产商业化、道德滑坡问题严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中,应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出发,通过解放精神生产力、提高精神产品质量、弘扬核心价值观等方式,化解精神生产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困境,推进精神生产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精神生产;精神产品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扬弃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精神生产思想基础上创立的思想理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建设、精神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应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出发,分析社会转型期中国精神生产的现实问题,探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方法路径。

1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基本特征

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散见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剩余价值论》《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以及知识生产、理论生产、观念生产等精神生产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这些生产活动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产生了,至今仍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1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范畴,“某物品是否应生产的问题即物品的价值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生产该物品的劳动时间……甚至精神生产领域也是如此”。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在社会生产中,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经济结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存在,也是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得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结论。此外,马克思还论述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在联系,即最初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相互交织的。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此外,马克思认为,应从历史维度考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与中世纪的精神生产就截然不同,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物质生产环境之中。

1.2 精神生产反作用于物质生产

马克思认为,虽然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有着决定作用,但是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也有着反作用。以文艺复兴为例,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再如,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软实力成了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成了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些都体现了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的重要意义[1]。

1.3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均衡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艺术“绝不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也绝不同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均衡是极为常见的,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创造了其后两千年内少有的文化局面,古希腊时期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越了中世纪欧洲,等等。再如当前中国物质生产快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提升,但是精神生产却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公众的精神需要[2]。

1.4 精神生产受市场规律影响与制约

马克思认为,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生产会逐渐变成工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并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此外,马克思也认为,随着物质生产的全球化,精神生产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所有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各个民族的相互交往、相互依赖越来越严重,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精神生产也呈现出世界性的发展局势。

2 精神生产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精神生产的现实困境

2.1 精神生产落后于物质生产

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往往是不均衡的,有时精神生产会落后于物质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精神生产却比较落后,精神产品质量低劣,能够传之后世的文化精品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从微观层面上看,我国的精神生产结构不合理:精神产品总量过剩,文化精品匮乏,低俗、庸俗、粗制滥造的精神产品肆意泛滥,原创性精品极为少见。

2.2 精神生产市场化、庸俗化

在马克思看来,娱乐化、商业化是市场机制下精神生产的发展逻辑,也带来了大工业时代精神生产的现代性困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利益原则等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精神生产呈现出娱乐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并会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占有率为标准、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精神生产体系。如今,我国精神生产就呈现出“文化工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出现了文化传媒集团、东方文化集团、皖新传媒等文化集团。随着文化产业化的深入发展,精神生产变成了“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作业”,形成了“创造需求”“引导潮流”的商品生产,精神产品也成了内在价值不高的“文化快餐”。此外,在市场机制下许多精神生产者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批判精神,违背了知识分子的社会道德和职业操守,常以色情、暴力、低俗的精神产品吸引大众眼球,以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文化产品误导大众消费,导致积极向上、理性健康的精神产品无人问津,而消极落后、粗制滥造的文化垃圾却肆意横行的局面[3]。

2.3 精神生产阻碍了物质生产活动

当前中国进入了“物质相对丰裕,精神相对贫乏”的发展阶段,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这些直接影响了物质生产的繁荣发展。比如,在经济发展中人们将经济利益、物质享乐等作为价值追求,忽视了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导致道德滑坡、制度失范、信仰虚无、诚信缺失等严重问题,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影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4]。再如,唯利是图、贪污腐败、堕落腐化、奢侈浪费等问题泛滥,瘦肉精、毒奶粉、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屡禁不止,这些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

3 精神生产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精神生产问题的求解路径

3.1 推进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均衡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对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人们往往更关注满足前者,而忽视精后者,从而产生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精神空虚、人生迷惘等精神生活问题。因而,应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精神生产力,不断增加电影、电视剧、动漫、戏剧等精神产品供给,以化解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应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益性精神产品生产,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服务需要;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精神产品的生产与再生产,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要。最后,精神生产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精神生产质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精神生产,创作更多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优秀精神产品。

3.2 化解精神生产庸俗化、低俗化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普遍趋势就是将一切纳入其体系之中。在物质产品接近“有限”饱和后,资本开始寻找新的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求”的方式,在资本生产媒介的作用下,精神生产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成了商业化、世俗化、娱乐化的精神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生产、艺术生产等逐步变成了受资本规律制约的商业生产,这些促进了精神消费繁荣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生产庸俗化、娱乐化等问题[5]。因此,应高度重视精神生产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趋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各种精神生产异化现象。比如,要将精神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克服文化市场化所产生的不良倾向;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色情、暴力为内容的精神产品,批判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引导精神生产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再如,针对精神产品良莠不齐的发展现状,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取缔宣扬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精神产品,以更好地规范精神生产活动。

3.3 以核心价值观指导精神生产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内核的价值体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因而,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生产的各个层面,不断提高精神生产质量,化解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信仰虚无等精神生活问题。比如,可以通过论坛、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实践,通过节目访谈、新闻报道、专题栏目等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提高精神生产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操守。

精神生产有着意识形态性、道德性、文化性等特征,只有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才能提高精神生产质量,生产出经典的精神产品。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先进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理论凝结,也是先进道德、先进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因而,在精神生产中,应将核心价值观作为内核与灵魂,创造符合核心价观的文化精品。应以核心价值观指导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生产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精神产品,以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6]。

精神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所以,应以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不断解放精神生产力,提高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的质量,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张华荣.精神劳动与精神生产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8.

[2]赵志红.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意义——回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

[3]覃志红.论马克思总体生产视域中的精神生产[J].河北学刊,2007(6).

[4]孙启军,张英姣.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6).

[5]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9.

[6]王鹂.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启示[J].党史文苑,2016(5).

责任编辑:卢宏业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f Marx′s Theory of Spiritual Productiontion

ZHOU Fang-lin

(Henan Quality Polytechnic,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The theory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and itis also the theoretical guide of socialist spiritual production. In view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iritual production, fi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pirit production and the serious problems of the moral landslide, which affect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seriously. In the socialist spiritual production, starting from Marx′s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ory, we should resolve the spiritual production constraints and development dilemma,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production in the ways of liberating the spirit of productivity, improving product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the core values .

Marx; Spiritual production; Spiritual product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48

2016-09-28

周芳琳(1982—),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A811

A

1674-6341(2017)03-0135-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物质理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