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2017-03-10杨丽艳赵敏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杨丽艳 赵敏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杨丽艳 赵敏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形势愈发严峻,不容忽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将生态文明思想引领到了新高度。从理论渊源及现实诉求、内涵、时代价值三个部分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紧密融合,通过构建起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民幸福。

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渊源;内涵;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非常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先哲的思想。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习近平引用古代的治理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来表达他的生态文明观。这是习近平在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结合历史发展、结合现实国情形成的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科学的辩证总结。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立足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现实,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发展。

1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形成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诉求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传统生态文明智慧的吸收借鉴

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造就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华民族向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先秦时代政府就规定“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的代表思想“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及孟子主张的“不违农时”等思想都把人和自然当作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墨子的“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的“圣王节用”观和《周书》上“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等思想都传递了节俭爱物的思想。这些圣贤先哲的思想不仅要求人类善待自然,更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其中蕴含着的自然朴实的生态智慧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奠基石。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撑与依据。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重点阐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不仅具有社会属性更是具有自然属性。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以自然为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界可以说是人的无机身体,没有自然界人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人在自然界中肆意地发展却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此,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不应该为战胜自然而感到自喜,因为每一次的获胜,自然界都会对人进行报复。虽然人类获得利益,但是往往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出人意料的,并让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就是自然给人的惩罚。列宁在《土地问题和“马克思的批评家”》等著作中表达了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思想,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人性的贪婪,提倡节约勤俭,并阐述资源循环利用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为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夯实了理论基础。

1.3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

中国共产党一直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国后,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倡植树造林,提出了保护环境的政策主张。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着手环保法制建设,80年代初期率领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首次从法律上为保护生态做出努力。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生态保护,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些都代表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不断地加强,步伐在不断加快。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回应了人们对现实生态文明的诉求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态问题是各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难题。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已经接近地球承载力的极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频发的雾霾和重大水污染等一系列的恶性生态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如果不改变现状,可持续性发展则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谈。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不仅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会对国民的健康带来危害。过去人民求温饱,现在开始盼环保,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转变为食品要安全、空气要洁净、环境要优美。习近平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深刻地指出:“要认清当下的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与艰巨性,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不仅是为我们自己负责,更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只有处理好环境的问题才能走向新的社会主义文明阶段,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要得到总体上的改善”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2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内涵解读

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观

习近平早年间在构建闽东经济发展战略时就指出,闽东经济未来的发展关键是“林”,林业不仅能美化生活环境,更能在保持水土、滋养水源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林业不仅能够优化当地的投资环境,而且还能间接地带动闽东经济向前迈进,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效益。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时提出浙江要建设生态省,不仅要GDP,还要创造绿色GDP,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把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把重心放在发展循环经济上。换言之,就是把过去“暴饮暴食”的粗放发展模式转变为“细嚼慢咽”的发展方式,彻底抛弃“发展速度情结”,要不断地释放社会发展潜力。

习近平认为,保护环境与保护生产力二者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障该地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指明了生产力与自然环境即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刻联系,认为发展经济究其根本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能本末倒置。他提出要严格遵循科学原则,在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2.2 “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的生态政治观

对于政治,习近平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生态政治观就是将生态和政治的相互融合,力求通过先进的政治理念、完善的政治制度使生态更加友好;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社会使政治更加成熟。生态政治观要求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的系统思维角度出发,不仅将人看作社会关系中的人,更要将人看作自然环境中的人。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像“大跃进”“全民炼钢”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忽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行为不仅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也会导致经济困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影响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美好愿景,该文引起了全国人民广泛的共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就是当下解民生之忧、谋民生之利的政治目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守住环境安全底线是利剑高悬、重过千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文明意味着保住生态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免于生态环境的担忧,这就是“很大的政治”。

2.3 “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观

马克思基于人类发展的视角提出了生态社会观理念,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与人之间必须要构建起和谐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属于全社会的公共事业,在落实具体生态建设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力量,无论是组织单位,还是社会个体,都应该在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政府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社会上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完成的任务。

政府应该扮演起主导者的角色,运用一切能力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第一,建立完善的生态问责制度,把生态与资源节约纳入到政府目标责任与考核体系当中,有效激励官员树立生态政绩思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第二,针对各市场主体建立一套引导激励的制度,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社会公民共同为生态文明做贡献,形成生态文明统一战线。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建立资源节约型政府,对未来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完善更加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制度,引导企业自觉地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推进企业形成生态责任意识;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调节沟通、缓和矛盾的纽带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出力;拓展公众渠道,聚集广大民众的智慧,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广泛的活力。第三,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运用司法、行政及市场的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处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统筹协调各方的发展利益,对生态脆弱的地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2.4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化观

“生态文化”一词来源于西方,是指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凝练出的生态理念、规划制度及物质。如今 全国恶劣生态事件层出不穷,“雾霾”“曲靖铬污染”“北京咳”等等,这些事件的背后体现出我国生态文化上的落后,人民对生态环境意识的缺乏。可以说,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文化层面上的危机。习近平提出,生态具有完整性、发展性等显著特征,在建设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要以生态文化理念培育作为支撑与核心。衡量生态文化建设是否取得进展,应该具有宏观眼光,从社会各个领域出发,进行整体衡量。生态文化的衡量方式就是要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否到位,各种行为准则与价值理念是否深入到民众日常行为当中。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要在全民中宣传生态文化,提高我国民众的生态意识,只有在把生态文化扎根我国社会文化当中才能彻底改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后的现状。习近平指出,构建与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政府和媒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对绿色GDP观念进行宣传普及,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面积极的舆论导向,要让生态文化扎根群众心中,构建起尊重、保护、顺应自然的思想,形成主流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活中,应该践行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形成低碳消费思想与模式。

2.5 “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生态制度观

目前,造成生态问题累积性困难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制度的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但还没有完全地覆盖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往往是社会事件倒逼法律法规的完善。主要表现在:公益性质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缺少政府的制度支持和保护,不同级别、区域的政府对生态保护责任与义务并没有明确清晰的划分,缺乏监管,惩罚力度弱。对此习近平指出,要想恢复生态环境,必须把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尽快立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 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的生态保护法制体系不仅要囊括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考核评价机制,同样也包括责任追究制度、生态管理制度等内容。在落实具体工作过程中,发现损害生态环境的做法,必须要严格追究相关部门与人员责任。发挥法治的作用就是要运用法律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发挥法律的强制性、教育性和引导性作用。生态文明与法治思维紧密关联,要将法律思维与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系统建设之中,并且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真正体现生态建设法治化。

3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时代价值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念,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原则指导下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以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实为基础,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困境具体实践调查所得的结论;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坚持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实现社会群众最大幸福为发展动力,对改善我国的社会生态环境,转变生态治理的思维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是必然趋势。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文明观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将我国当下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到社会发展考虑范畴内,从整体上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说,这是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发展。习近平基于多重视角阐述了生态文明观的内容,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其中包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思想理念及其发展路径等,不仅具有科学理论价值,重要的是在方法上具有指导性全局性,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以及建设民主和谐文明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陈业新.儒家生态意识与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9]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0]郭金杉,徐朝旭.构建和谐社会与哲学理论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2]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7-19.

[13]贺东航.习近平的绿色情怀——习近平林业思想述论[J].林业经济,2014(12):20-21.

[14]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03):29-33.

[15]刘超.习近平生态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卢宏业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YANG Li-yan , ZHAO Mi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As a countr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untry, after years of hard working,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n the meantime, the ecological situ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and i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lead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to a new height. Briefly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the realistic deman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Xi Jinp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closely,and only by building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we achieve the dream of happiness of people.

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oretical sources; Connotation; Value of times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47

2017-03-27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化视域下的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研究”(QC2013C075);中央高校基金项目“城镇化视域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培育问题研究”(2572015CC06)。

杨丽艳(1979—),女,黑龙江伊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X24

A

1674-6341(2017)03-0132-03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