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17-03-10张金福

关键词:利益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张金福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张金福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探析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正确处理好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利益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综合各方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教育。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多次联系国家政权的兴衰成败、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等重大问题,论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度重要性。习近平特别指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度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15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这些重要论述凸显出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度重视。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对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1.1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也告诉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因而,培育一批真正信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强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程度、信仰程度、坚持和实践程度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通过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能够实现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的价值认同,实现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坚持,培育出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赢得发展机遇,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发生联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加之一些西方国家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通过文化产品、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在我国蓄意传播其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的一些所谓“普世价值”以及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和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导致一些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相互攀比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传播新自由主义思想来宣扬其所谓的“平等自由”,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可以说,西方国家蓄意渗透其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严重干扰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等价值观念。通过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充分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2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利益多元化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

1844—1856年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形成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的根源在“利益”,意识形态代表着相关的利益。利益最初由私人利益表现出来,但“私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2]在马克思看来,私人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的过程,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意识形态与利益息息相关,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总是为了维护其所代表的利益。马克思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本和谐、统一的利益结构被打破,加之社会转型期人们利益诉求的增加,造成了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局面。每一个阶层都有其“特殊利益”需求,并潜移默化地将其“特殊利益”上升为意识形态层面,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影响意识形态教育。

2.2 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世界交往的日益密切,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伺机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在我国广泛传播,造就了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削弱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西方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造成了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一些高校大学生因缺乏价值辨别力和判断力,思想容易被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如,西方社会思潮中所宣扬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恶意制造,其目的是推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依托唯心主义,通过“告别革命论”,恶意诋毁、攻击新民主主义革命,污蔑、诽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极力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形式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认清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真面目,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2.3 新传媒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成本之低、更新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等特点和优势迅速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手机微博、手机微信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使用,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方式。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新媒体将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不断传播到高校,影响着和谐、纯洁的校园,从而弱化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冲击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加之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发布自己的言论,一些敌对势力借机蓄意利用互联网发布一些抹黑社会主义、抹黑共产党成就的言论;通过其科技优势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其所谓的“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理念,从而影响着认知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 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3.1 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的利益需求

意识形态其实是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的根源在于利益,有助于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在社会各阶层中,每个人自身现实的需要决定了其个人利益需求,因此,在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时应客观考虑每个人的利益需求,这样才不至于使意识形态教育变得抽象、空洞。充分保障高校大学生合理利益诉求的实现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顺利实现。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每个人由于家庭出身、经济资源占有、兴趣爱好等不同,导致每个人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一个有利于生活、学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是每个高校大学生最基本又却必不可缺的利益需求。可以说,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身生活、学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是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充分保障高校大学生利益需求实现的过程中,要科学认识到保障高校大学生利益需求不是崇尚个人利益至上。意识形态教育不回避利益问题,但这不应该是狭隘的个人利益,而是“从纯物质利益扩大到思想政治利益,从单纯的个人利益扩大到家庭、民族、人民和国家,也就是说,把利益的‘个人计算’和‘社会计算’结合起来”[4]。在这种计算中,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得到和解,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得到协调。

3.2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和本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的深层次的研究。马克思人学理论为我们深层次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教育高校大学生要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教育的客体是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人,因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主体主体意识强,具有抗拒传统说教方式的倾向,这些现实问题对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构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机制,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教材的使用上,要及时更新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结合大学生最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大学生。同时,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形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二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建设,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以将大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解答回应,做好正向引导。三是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要凸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倡导对人要关爱,肯定人性,注重人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通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教育

对知与行辩证关系的讨论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知行合一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传统道德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优美品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核,是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为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基础,因此要想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深入人心,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家风家规”教育,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性格塑造和思想养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的家庭教育倡导一个人要诚实,要与人为善,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这些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所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关键的第一步作用。其次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塑造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学校教育具备培育大学生“三观”形成、性格塑造的师资条件和环境优势,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最后对社会教育来说,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外在补充,在学校教育中大学生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以社会实践为辅,而社会教育是锻炼大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途径。社会因其成员的结构复杂,因而社会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受众进行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方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可以更好地引导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

[1]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01).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0.

[4]侯惠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评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13+717.

责任编辑:卢宏业

O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in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Jin-fu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s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the qualifie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 but also the realistic need to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new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challeng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correctly handling the need of interests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struct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ism;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lead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Marxist ideology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35

2017-04-08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一带一路’与国际经济秩序演变研究”(15YJCGJW001)

张金福(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641

A

1674-6341(2017)03-0101-03

猜你喜欢

利益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