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

2017-03-10黄裕章

关键词:欠发达院校区域

黄裕章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福建 南平 353011)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

黄裕章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福建 南平 353011)

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依托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产业布局和人文环境,其社会服务的内涵、组织形态和特点不同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和一普通高校。当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一方面面临社会服务开展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又面临社会服务开展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鉴于社会服务中资源信息共享、组织管理、服务路径的重要性,从建设一个资源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统筹三类管理、重点创新四种路径等方面提出社会服务新模式。

高职;欠发达地区;社会服务;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深、经济周期缩短、金融危机频发、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李克强同志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1]这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服务功能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政策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2]。

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依附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产业布局和人文环境,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有自身特点,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于自身发展的社会服务模式。

1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迫切性

1.1 开展社会服务是提升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

2006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4]李克强同志提出:“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5]。”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这是企业、行业、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欠发达地区因地域缘由,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运作模式的吸收和引进比较迟缓,人才引进更加困难,这就使得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凸显。企业也迫切希望区域高职院校成为企业发展的智力服务中心和人才加油站。以福建闽北为例,在对闽北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技术改造需求方面的调研发现,福建南纺、中国银行南平分行、南平市残疾人联合会、南平市第一医院、南平电信以及南平诸多的中小企业对人员素质提升(礼仪服务、管理人员管理工具应用等)、技术改造、新招人员的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旺盛,对新技术(如:数字技术、“互联网+”、微商推广)的需求迫切。这些需求若能够得到满足,对于与这些需求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满足这些需求过程中也是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过程。因为只有在社会服务过程中,才能领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真正需求点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要求,才能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2 开展社会服务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扩大生源的重要渠道

2004年以后,国家推行职教发展战略,高职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从规模上看,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6]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数据,至2011年底,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总招生人数达到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7]然而,近两年来,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高职招生良好势头难以持续。“山东省约5万招生计划落空,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人报考,‘零投档’一时将高职推向了风头浪尖。广东、河南、河北甚至江苏这样的教育大省,均出现了招生难现象。”[8]福建省的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因区位劣势、品牌效应等原因首先出现招生难的问题,这也迫使这些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以有效拓宽生源渠道。

开展社会服务,通过为区域所在的企业、事业单位、当地居民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方式吸引学员。这种模式所形成的生源将成为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并称为“常态生源”。当前发达国家的社区学院,其生源也是主要通过为当地的社会服务所形成的。以美国的阿拉莫社区学院为例,2011年该院约50%的生源是非学位课程学生,培训、技术咨询、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继职业教育、转学教育、继续教育外的重要形式。[9]

2 当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认识偏差

当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意识,但对开展社会服务的认知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服务更多地视为“副业”,而非“主业”。即教师参加社会服务是校内教学之余的“副业”,是可让位于“主业”的、可做可不做的。很显然,这种观念把校内教学与校外社会服务对立起来,没有真正认识到也无法很好地体现“社会服务”与“教学”的协同本质——教师通过社会服务不断增值于教学,从而创造更多的教学价值、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反哺于社会服务对象。

第二,将社会服务等同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这种观念使得一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把社会服务定位在企业生产服务、生产配套、直接介入流通领域环节,放大了不可控的因素,背离了高职院校作为公益机构的性质。

第三,将降低教师校内教学量作为手段而非结果。这种思维往往把校内教学量管控作为保证和实现教师社会服务的关键手段,但事实上这种观念本身就存在“本末倒置”的错误。降低校内教学量不是提升教师社会服务的管控手段,而应是管控的结果。因为校内教学量与社会服务量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真正的逻辑应该是如激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在社会服务中把社会服务对象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社会服务对象的场所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校内教学量提升的结果。

2.2 路径偏差

当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的路径方面几乎沿用照搬现有的普通高校的服务社会的传统、单一模式——继续教育、学历提升上。在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方面也几乎相同——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没有正式的管理部门,而是直接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做法,把它归入科研部门或者继续教育部门,既没有确定学校的目标任务,更没有下达二级院系的目标责任;既没有管理措施和办法,更没有组织检查考核和总结评比。对社会服务的教师既没有科研积分奖励,也没有创收收入的分配奖励和职称评定、晋升激励机制。这就使得社会服务处于“勇兵散打”阶段。事实上,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面临的区域产业、区域文化、人文素养不同于其他地区,路径照搬、套用必然会造成“排斥”反应,造成社会服务不良的效果。

2.3 资源束缚

提供社会服务需要组织人员开拓市场,研究确定社会项目和开发社会服务资源库,需要安排教师和运用校内相关的设施设备等许多工作内容。当前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按照专业归属于不同系部,即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按照学科(或者专业类别)松散分布,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将不同的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项目团队,而企业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尤其是技术应用研发方面的项目正是需要这种由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人才组成项目团队来解决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这种教师资源管理状态不利于社会服务的开展。另外,校内相关的设施设备如教室、宿舍、实验实训室、教学行政设备、后勤用房、行政用房、学术报告厅和体育馆等可用于社会服务的资源,“一是分散或束缚在学校的各个部门;二是学校缺乏科学的分配和使用标准,一些部门大量无偿占用、多多益善,甚至实行部门保护主义,不对其他院系开放;三是大量闲置和可用于社会服务的资源缺乏经营责任和相关人员的落实”[10],也不利于社会服务的提供。

2.4 能力不强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确实存在能力不强的客观事实,主要原因有:一是欠发达地区因区位劣势、待遇差,服务人才引进非常困难;二是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继续教育或下企业的要求,但没有实质的考核、实施标准,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在执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只是走过场,使得教师自身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

3 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福建省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证为案例,构建社会服务创新发展新模式,即建设一个资源信息的综合管理平台,统筹三类管理,重点开展四种途径的社会服务(简称为:“一三四”模式),从而实现全校资源大整合、教师潜能优势大激发,形成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高职社会服务新常态。

3.1 一个管理平台

当前世界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众多的信息渠道传播着世界各地的信息资讯。一个信息成为一种资讯、一种资源的时代,信息管理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企业、社区居民有社会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有提供社会服务的资源;一方面学校资源分散成为闲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服务需要资源整合管理。这些矛盾的解决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能够把需方与供方整合在一起,实现供需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必须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3.1.1 供需信息对称

当前,企业或者区域居民对需求服务更多的是通过朋友圈的询问或者行业间资讯传达来实现需求服务的满足。如:某企业需要寻找某个工艺的技改项目,企业往往会通过行业渠道了解相应的服务商来为其服务。并从区域外的地方聘请服务团队,而很少通过区域高职院校的渠道来实现。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是由于渠道不畅通。而管理平台的建立则使得企业直接可以将需求的信息发布在管理平台的技术改造需求服务端。高职院校也由此不定期地将专业相关的技术研究项目发布在平台上以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立项、攻关,从而实现供需信息的对称。

3.1.2 信息资源真实

管理平台的信息资源必须经过第三方认证,即必须在信息平台发布前的注册中提交相应的认证材料。注册人是企业或单位的,必须提供相应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认证信息;注册人是个人的必须提供居民身份证,从而保证信息的真实。当然管理平台需要进行正常的维护和管理,具体的营运方式可以采取政府牵头、职业院校维护管理的方式进行,具体运作细节还需仔细斟酌进行。

3.1.3 充分体现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不仅是地域自然状况文化,还包括风土人情,乃至区域内典型企业、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文化。管理平台要是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这样就会使得管理平台变得有血有肉,成为区域内众人皆知的门户交流社会服务平台。这就需要在平台构建时,要认真琢磨平台模块、内容和功能的路径和实现方式,认真分析各种可行性方案。同时要把文化传播融入于平台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中,真正实现社会服务与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升。

3.2 三类管理

“三类管理”指的是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和资金管理。社会服务要顺利开展离不开这三类管理。三类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项目的有序开展,调动项目责任人、项目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以使其使用好项目资金。在开源节流的前提下,增加项目负责人、项目团队成员和学校的收益,实现三方共赢。

项目管理可以采用项目管理负责制。从项目意向达成开始,根据项目特点,相关教师可以采用内部竞标、学术委员会评标的方式最终确定项目责任人项目管理。对于项目管理要明确权利和义务,给予其科研分、职称评定中的继续教育折算分、经费补助比例、项目团队成员选择与组建的权利。同时也要明确其项目完成情况奖罚措施,签订项目责任书。项目完成情况可以分为四种情形:项目合同达成、项目合同执行过半、项目合同完全执行、项目跟踪执行。对于每种情形分别细化评价考核标准并提供相应的配套经费。

人员管理方面围绕项目管理委托制展开,由项目管理组建团队,控制成本,从而实现项目推进与项目再开发。对于项目管理有多项项目的,可以采用并行推进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为了配合项目的开展,尽量在校内课程任课中实行AB角教师任课制,即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门课由两位教师任课。另外学校要出台配套措施,作为项目团队成员的教师在完成教务处安排的教学任务外,给予项目组成员更大的支配时间的自由。

资金管理方面,要出台社会服务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合理厘清项目所获资金的校、系、项目团队的分配比例,明确资金使用的管理程序,实现资金监管到位、资金使用程序规范、资金激励机制通畅的目的。

3.3 四个途径

重点开展四个途径的社会服务体系:培训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校园产品制作技艺体验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

3.3.1 培训服务体系

培训服务体系包括社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单项技能培训、企业员工素养提升培训等。职业院校要以分时间、分步骤方式有序建立培训包,最终实现培训资源库,及时在管理平台发布培训的进展、培训的结果与网络匿名评价。对于已经开展的社会服务项目要对教案、PPT及使用教具、视频等方面进行梳理,整合成一个培训包。培训包的内容包括培训名称、培训项目、内容、教案、使用的教具、视频、培训合同等。专业团队负责人也可以根据专业教师、专业特点、专业使用的生产性实训条件,确定拟开展的社会培训项目。建立良性发展的培训服务体系还要通过教师教学任务改革(如实行校内课堂与校外培训2∶1的教学任务下达)、规范宣传(在教师内部大力宣传“不能培训的教师不是职教教师的理念”)、晋级、职称评定指标要求(如晋升上一级职务必须每年承担校外培训课程10节以上的校外培训任务),从而最终解决培训没有项目、培训没有任务、培训没有师资、培训没有市场的问题。

3.3.2 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相比于培训服务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最薄弱且亟需突破和开辟的领域。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科技服务体系要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科技研究,要把重心放在与区域紧密结合的产业、企业工艺流程优化、企业工艺改造、实用技术应用方面,切实解决企业或单位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首先专业团队负责人要根据开设的专业成立研究所或者工作室。要把专业建设的定位从单一的校内人才培养变为校内人才培养与校外的专业技术应用开发相结合,树立没有专业技术应用与开发就没有结合社会需求办专业的理念。根据专业主干课程设立科技服务项目,根据企业需求成立项目服务团队,赋予教学团队教学工作和科技服务工作双重任务。

3.3.3 校园产品制作技艺体验服务体系

欠发达地区高职校园的实验实训中心往往依据当地产业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的,很多是生产性车间、厂房,其设施设备能够生产出与市场接轨的产品。产品制作过程不仅是产品生产过程,也是技术展示、文化传播过程,一旦这个过程与区域居民的消费、文化相吻合,则会产生极大的体验价值。高职院校应该挖掘这种价值,使其产生服务区域经济的巨大潜力,促进区域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以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制作技艺体验服务体系为例: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U趣校园产品制作技艺体验馆。体验馆由食品烘焙体验区、饮品制作体验区、服装制作体验区、建筑物创意制作体验区、产品销售展示区、产品拍卖区组成。这种集自制产品、制作技艺、餐饮、旅游四元互动、立体多维化体验馆深受区域居民的喜欢。体验馆的产品由1个单项产品或者2个以上的单项产品组成,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体验时间的长短进行选择。消费者消费时可以团队进行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对于消费者在体验、制作过程中所制作的产品可以选择自己带走,也可以放在体验馆的展示区进行销售,还可采用拍卖会的形式进行现场拍卖。当前对于逐步步入小康生活的区域居民来说,“健康、快乐、情谊”会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提供这些的体验馆也正切中这一诉求。另外,对于在蜜罐中成长起来的90年代以来的孩子来说,“合作、分享、快乐学习、健康、感恩”是家长和社会的期盼,体验馆的活动正好体现了这一宗旨。体验馆所传递的是“合作、分享、快乐学习、健康、感恩和休闲”的正能量,必然会获得区域居民的欢迎,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3.3.4 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一旦在区域成为稀缺,就会产生价值。高职院校可以将图书馆向学校附近的居民或企业开放。图书馆一般设有流通区、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学术报告区、自习区、网络中心、休闲区等。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的海洋、学术的殿堂、交流的中心功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要考虑对外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对象、信息服务的内容等,真正做到不影响校内学生的使用,同时又满足了区域居民文化需求。

4 结语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要认真分析所处的地域、人文、社会、经济环境,充分挖掘社会服务的资源,因地制宜地按照“一三四”模式构建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区域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加油站”“智力中心”和区域文化中心。

[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26/c1024-24474324.html,2015-08-02.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http://cxy.dyc.edu.cn/prostar/detail/509,2015-08-02.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2015-08-02.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2015-08-02.

[5]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26/c_119519602.htm,2015-08-02.

[6]李军,卞平.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三一模式”探索[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7.

[7]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2.

[8]周建波,闰志刚.高职教育:身份“纠结”背后[J].教育与职业,2013(1):43.

[9]施祝斌.美国社区学院全面服务社会的启示和借鉴——参加教育部“高职院校领导能力海外培训”感悟(一)[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

[10]马元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创收激励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65.

责任编辑:卢宏业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rvi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HUANG Yu-Zhang

(Min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ping 353011,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are attached to specific areas, specific industrial layout and human environment,its social service,histomorphology and characteristic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general universit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developed areas and general universities. On the one h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facing the urg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on the other hand, it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rvices.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sharing,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ath,we put forward a new model of social service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three types of management, and the focus on innovation.

Less developed areas; Vocational colleges;Social service; Innov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3.029

2017-04-04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服务能力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闽北为例”(JAS151092);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项目(FJJKHX15-079)

黄裕章(1977—),男,福建上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职业教育。

G646

A

1674-6341(2017)03-0083-04

猜你喜欢

欠发达院校区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区域发展篇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