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7-03-09杨洪举

南北桥 2017年4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精神建议

杨洪举

【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我国对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突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人文精神教育。本文就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 人文精神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89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再合适不过。所谓人文精神,具体来说是指人类的文明素养、文化精神,包括个体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所持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评价人是否全面发展的最根本标志。

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实践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培养薄弱、学生自我培养意识薄弱等。笔者认为,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对地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等进行改革,将人文精神更自然、更契合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视角展开生命品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1.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地理教学的根本要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地理学科文理兼备、内容丰富,不仅包括特定地理常识,同时还兼具物理、文学、数学、历史等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而初中地理作为学生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地理知识学习效果的优劣,人文精神的培养事关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

2.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养成地理审美情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内容

1.加强学生现实危机感。地理作为兼具多门学科内容且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祖国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加强学生现实危机感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地区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状况、人口发展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种因素中对问题进行考虑和分析,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建立社会服务的使命感,使学生敢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

2.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落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环境保护意识萌芽较晚,并且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了赚取高额利益,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致现目前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资源稀缺、土地沙漠化、耕地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广泛存在,人类生存面临着严重威胁。为此,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应当作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念。

三、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应当是增强学生爱国意识、环保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等。具体来说:1.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我国辽阔的领土、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等地理知识,进而产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2.加强学生对于我国政策的了解程度,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认识我国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民族政策、人口政策等多项法律法规,使学生能够对我国国情以及国家战略有一个初步了解,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做到一切从国情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1.情境法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法,即通过设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心理体验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感知,使学生在生动的场景画面中自主学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灵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地理课堂人文精神培养中,有利于渲染学习气氛、发掘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体来说,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做到取材生活实际,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将抽象教学具体化、生动化,同时运用设问、矛盾式提问法等配合设置相关问题。

2.渗透法教学。所谓渗透法教学,即打破相关学科知识间的界限,将各学科知识有效结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部分地理知识内容过于抽象、乏味,若教学方法失误,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兴趣丧失,而一个良好的导入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加强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地理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语文、政治、历史等科目息息相关,将渗透法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即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抽象原理,将抽象的原理具体化,化难为易,增加学生的接受能力,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考;同时,挖掘学生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加强研究性和实践性教学。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将学生喜好、特长等因素有机结合,从现实中选取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即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资质、能力等,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探索汇总体会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自身高质量的人文素养水平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前提条件,为此,只有当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表达、反思能力时,才能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知识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为此,教师首先应当完善自我人文素养,其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将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人文精神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