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

2017-03-09广东省韶关市实验小学袁丽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草读书课文

广东省韶关市实验小学 袁丽娟

一、教师高度重视,强化初读

强化初读,就是在开始讲解一篇新课文之前,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和文本从容对话。教师耐心细致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画下自己不懂的词语或句子。

初读环节笔者放在课前,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如笔者在教学《小麻雀》这篇对孩子成长具有现实意义的童话故事前,要求学生把初读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并标记出能体现主人公个性的词语或句子以及有哲理性的句子。当初读结束时,有的学生读了三遍,有的已经读了四遍,有的甚至读了五遍。学生在初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有所领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部分学生还形成了150字左右的读后感。通过耐心指导和学生坚持练习,学生慢慢掌握了初读的学习技巧,养成了初读的良好习惯,让初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保证时间充裕,培养朗读

在初读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根据学生学龄、学情和教材特点,教师可安排不同时长、不同时段的朗读时间。朗读不仅要有充分的时间,方式也要正确,要求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做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如笔者在教学现代诗歌《小草之歌》时,在课堂上用了20分钟让学生围绕“诗歌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这个问题采用分组读、男女混合读、集体读的方式朗读,然后才叫学生一一汇报自己的朗读成果。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朗读,大部分学生已经充分体会了小草的奉献精神,读出了小草的自豪感。这种形式不仅保障学生有充分的朗读时间,也能培养学生读书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三、善于创设情景,以演助读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在阅读教学中也是适用的。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跟着教师学。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采用表演式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入情景,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第二课时时,就采用了排演课本剧的教学形式。他首先要求学生熟悉课文,读熟课文,尤其要把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读熟练,将自己想象成狐狸或乌鸦,读出对话的语气和语调。然后于老师自己和一名学生进行了示范表演。表演声情并茂、动作到位,读得活灵活现。在表演的过程中,于老师适时做了适当的评价和点拨。接着由学生进行合作表演。于老师借此促读、促背、促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理解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这种排演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争吵》、《倔强的小红军》时,就尝试让学生分别通过扮演安利柯和克莱谛、陈赓和小红军的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在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深入情境,深深感受了人物的个性与情感交流。

此外,笔者有时还会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学习欣赏观看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录音录像,使学生在学习他人的排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中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四、联系学生实际,引导迁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的词语和句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将自身体验迁移到理解词句上来,从而打开思路,解决学习难题。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句话和学会使用“经过……终于……”这两个词,于老师就采用了引导迁移的方法。他询问学生:我们班有没有原来学习不好,经过努力得到提高的?立刻就有学生说自己的字原来写得不好,经过勤学苦练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而且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勤学苦练的真正意义。通过采用引导迁移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课文读得更有情感,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阅读教学,提高自身的阅读教学能力,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猜你喜欢

小草读书课文
小草的烦恼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小草也会疼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