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把握好“教与放”的尺度
—— 以《花草地》为例实践与分析

2017-03-09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幼儿园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期
关键词:纸团作画花草

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幼儿园 戴 慧

一、设计思路

《花草地》取材于画家吴冠中的作品“花草地”,作者用水墨画的方式,展现了春天草地的姹紫嫣红,花儿争相斗艳的美丽意境。作者以大小不同、色彩不同的点来展现花草的意境,表现出春天色彩的丰富。

为把握好教与放的尺度,将幼儿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获取,活动开始的设计境界,以蝴蝶姐姐的口吻自然地引出主题,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对作画方法的探讨,并把作画方法渗透其中。把美术活动化为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改变了讲解的枯燥,使之趣味化,吸引幼儿。最后鼓动幼儿尝试试用纸团进行创作,激发幼儿大胆表现花草地的绚丽多彩,使幼儿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快乐中。

二、第一次活动实践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的过程中感受花草地鲜艳的色彩美;

2.尝试用大小不同的纸团进行拓印,体验共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纸团;红、黄、蓝、绿、粉红颜料;干枯草地背景图一幅;《花草地》PPT;反穿衣、湿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蝴蝶图片

作品欣赏

1.出示花草地图片,幼儿看看说说;

2.配乐欣赏;

3.讨论交流。

幼儿创作

1.引出问题;

2.解决问题;

教师示范;

(2)提出要求;

(3)幼儿创作“花草地”,教师观察指导。

(四) 作品展示

三、分析与反思

《花草地》取材于画家吴冠中的作品“花草地”,作者用水墨画的方式,展现了春天草地的姹紫嫣红,花儿争相斗艳的美丽意境。作者以大小不同、色彩不同的点来展现花草的意境,表现出春天色彩的丰富。

为把握好教与放的尺度,将幼儿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获取,活动开始的设计境界,以蝴蝶姐姐的口吻自然地引出主题,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对作画方法的探讨,并把作画方法渗透其中。把美术活动化为娓娓动听的故事形式、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改变了讲解的枯燥,使之趣味化,吸引幼儿。最后鼓动幼儿尝试试用纸团进行创作,激发幼儿大胆表现花草地的绚丽多彩,使幼儿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快乐中。

水墨画“花草地”最大的亮点是用看似随意的彩色小点、绿色和灰色的短线,生动地表现出繁花似锦的花草地,巧妙地把艺术作品的特点作为教材的重点,渗透于整个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欣赏名画,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大胆想象,充分感受,这一环节为目标一服务;第二环节的幼儿表现为目标二服务。两个环节比例得当,目标达成度较好。

教师配乐小结,对孩子们零碎的回答进行了梳理,运用故事式的小结,不仅凸显了花草地的美,还加深了孩子对话草地色彩美、布局美得理解。

借助情景,使活动完全溶于一个发展的情境中,一气呵成,孩子的参与性很高。

四、调整

从整个过程和幼儿的表现来看,我让幼儿对真实的花草的基本形去校园内的花草地有了亲生的体验和感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把幼儿作画前要让其在布局方面给予语言的引导,丰富画面及布局上的不足。适当的做调整,生成的教学活动,初步感受同伴间互相帮助一起观察和体验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留给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等等。操作前要让幼儿对于画面的布置有流动性和合作意识,那么画面将更为丰富。

五、第二次活动实践

活动目标:

1.在看看、猜猜的过程中感受花草地鲜艳的色彩美。

2.尝试用大小不同的纸团进行拓印,体验共同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纸团;红、黄、蓝、绿、粉红颜料;干枯草地背景图一幅;《花草地》PPT;反穿衣、湿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蝴蝶图片。

作品欣赏

1.出示花草地图片,幼儿看看说说;

2.配乐欣赏;

3.讨论交流。

幼儿创作

1.引出问题;

2.解决问题;

(1)教师示范;

(2)提出要求;

(3)幼儿创作“花草地”,教师观察指导。

(四) 作品展示

六、活动后的反思

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法,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联想和创造。此外,绘制花草地 环节也将绘画的技巧,如绘画顺序、颜色等巧妙的传达给孩子们。是帮助幼儿大胆、自信绘画的一次尝试。

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我做到清晰明了,在第一环节中让幼儿直观的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

这样很顺利的进入到第二环节,通过让个别幼儿尝试,有了亲生的体验和感知,根据实际情况把幼儿作画前要让其在布局方面给予语言的引导,丰富画面及布局上的不足。适当的做了些许的调整,生成的教学活动,初步感受同伴间互相帮助一起观察和体验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留给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等等。操作前要让幼儿对于画面的布置有了流动性和合作意识,那么画面就丰富些了。在了解基本形状、大小、物体色彩、疏密等方面的同时,推进幼儿对画面的观察和表述、表达。

从幼儿绘制的作品来看,幼儿已然注意到物体的大小、色彩、疏密,画面的布局等,引导幼儿在空间和画面的把握上,通过情绪的调动让幼儿在画面的布局上有了经验上的提升和较为自如的合作意识。比起自然结束,本次环节增进幼儿间相互帮助意识的提升,是习惯养成上,正确引导途径之一。

在美术活动中也要让孩子主动地学,绝不意味着老师放弃教的权利,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努力使美术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美术化,美术教学生活化,促使幼儿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再次我们要去观察孩子,在适时的时候给予帮助。老师要退后,孩子要冲在前面,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支持者而不是教授者。最后改变老师教孩子被动学的模式,转变教师在活动组织中的策略方法,学会在活动中“教与放”的度,使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猜你喜欢

纸团作画花草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爱护花草
快走,带刺的“纸团”
勿摘花草
指纹来作画
花草春夏
纸团作怪
沉睡的花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