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03-09天津市南开区阳光小学许宏宸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天津市南开区阳光小学 许宏宸

当代中小学生活泼生动,求知好学,花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中,心理不稳定,思想不成熟,他们的性格心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无不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行为特殊的孩子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若不加以引导,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班级教育的成效。据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小学的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学校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教育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队伍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成员,更是积极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的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当中去。而任课教师则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3.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4.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1.用爱走进孩子的心灵

德国的盖贝尔说过:“爱是奇迹,是恩泽,是天降的甘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灵相互沟通,是良好的教育效果的保证。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将心比心,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体验,从而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孩子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应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把自我教育的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帮助孩子认识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

2.用心呵护孩子的心灵

心理健康教育要把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差异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排除烦恼、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随着外来工子弟的增多,教师的教育方式走向一种既统一融合又多样化的趋势。每个家庭教育方式各异,孩子的起步不一,而这差距跟家庭经济情况是有很大联系的。部分家长因受社会风气和自身知识的影响不能对孩子言传身教。有的则是家庭结构失调,由于外出务工,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在家的老人管不住孩子,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温暖的亲情。还有部分家庭父母离婚导致家庭变故,这些都会让孩子很难形成健康心态。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用心、细心地呵护,让他们能在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不要让经济负担也成为孩子的压力,更不要使之成为一个烙印。

3.用行动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网络整体,不能割裂开来,不能各弹其调。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育人环境,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此外应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沟通,使学生在校有人教育,在家有人教育,走出社会同样有人教育的有效德育教育网络。

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氛围、生活环境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父母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心理品德、生活习惯、情绪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思想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好坏鉴别力不强,最易受外界影响,家长的任何不文明言行和落后思想,都会让他们耳濡目染,最后形成坏的习惯,根深蒂固,影响一辈子。所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也是社会人,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无时无刻不和社会融为一体。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促进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心理感受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