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体验学习关爱学生发展

2017-03-09北京市房山区阎村中心校刘亚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期
关键词:建构情境过程

北京市房山区阎村中心校 刘亚静

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只有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学生发生以上学习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疲于跟进老师的思维,囫囵吞枣地装着知识,这样的认知只停留在知识的躯壳。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心灵的体验感悟,这样的知识才能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深处;才能在日后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才能彻底改观课堂上这种低效学习状况。

一、创设情境是体验学习的前提条件

(一)体验感悟数学要有轻松愉悦的心境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的过程,一般学生只需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其能力可发挥80%~90%。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容的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智活动处于幸福的体验状态,最佳效果去感悟数学。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提问是“请同学们……”“我们……”,学生的回答是“我(们)认为……”“我同意……”等平等、商量、交谈式的语言,教师始终用亲和的态度面对学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的作风,将师生关系拉到了平等的地位,消除了学生心理上的忐忑感。

(二)体验感悟数学要有适宜的问题场

《论语》中有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营造有利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学材之间的立体交互活动。在诸因素中,学生的主体活动是第一位的,学生只有在情绪舒展、心情放松但又不乏思维性状的情境中,才能静心体验学习过程、感悟知识。所以在学习活动中尽量减少“指令性”成份,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智力环境的开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建构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

二、“做数学”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我们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一)“做数学”――体验显性知识的内蕴 构建个性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显性的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和隐性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认知心理学认为,教材里的知识结构(显性的数学知识)是客观存在的,要使这种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而这个建构过程绝不是象复印机那样直接“复印”上去,而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个体的主动参与及内心体验,逐步感悟、同化新知识,并充实、完善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做”起着从认知到建构的桥梁作用。

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新知学习一开始就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去画圆,先是不给任何工具,点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圆,在画不圆的情况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个组提供了图钉、细绳和一支铅笔,让学生分组画圆,结果有的画得很圆,有的仍然没画规范,我就让画得较圆的组介绍自己是怎样画的,注意了哪几点才画好,又让那些没画好的组说说自己哪一点没做到或没做好,通过一番反思,再引导学生小结,要想把圆画得标准,得注意两点,一是先固定一点,二是得把线拉直,水到渠成之时老师就告诉学生(如果有学生知道这些概念,也可让学生替代老师提出):这固定的一点就叫圆心,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这教学片断没有直接提出圆心、半径等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去记去画,而是先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真切地体验了圆心、半径等概念的本质意义及作用,而概念的出现只是给已理解的意义赋以名称的标签,是学生亲身研究结果的展示,他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是学生亲力亲为,他们会有种成功的内心体验,也会更加用心投入学习。由于是“做”在导之前,学生在“做”中亲心体验了诸概念的形成过程,感悟到概念的真正内涵,从而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知识建构。

(二)“做数学”――体验隐性知识的精髓 积淀个体思维活力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数学思想方法(即隐性数学知识)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没有也不能作为专门内容来教学,它的形成,不能干巴巴地纸上谈兵,要有机地渗透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数学活动(即“做数学”)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能由老师陈述完成,要让学生在亲身“做数学”的思考中感悟,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亲历过程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新课标中学习目标的定位则把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并把过程性目标分为经历、体验、探索三个不同层次。经历是过程性目标中的初级阶段(感受阶段),探索是高级阶段(主动研究阶段),体验则是由经历走向探索的载体,没有个体的亲身体验,经历中的感受将被中止,探索活动将成无源之水,无法有效深入开展。淡化体验的作用,过程性目标将无法实现,而体验的实施也只能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才能有效完成,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往往还存在着一例一教或一类一教的现象,这种教学虽然发展了学生的解题技巧,但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没有发展他们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其实,数学问题是数学运算的具体情境赋予,数学问题其内部的根本关系在于数学运算的基本意义。

猜你喜欢

建构情境过程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护患情境会话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