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策略

2017-03-09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金士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方法数学

北京市密云区第一小学 金士怡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刚刚踏入校园的孩子,在他们试探前进的过程中,思维等各方面正处于萌芽时期,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还不成熟,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允许他们出现问题。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低年级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

一、通过做游戏,编儿歌等形式,解决学生汉字积累相对薄弱的问题

刚刚成为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识字。不识字就成为他们解答问题过程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当我面对这个问题时,开始也有一些困惑,是在数学课上教汉字的笔顺笔画呢?还是讲解题思路呢?例如:4、6、10、5、7从左边数,第3个数是( ),从右边数,第4个数是( )。学生不认识“左”和“右”,就辨别不清方位。我想出一个主意,课前对孩子们说:“我们先玩一个‘冰宝’的游戏吧。”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冰宝、冰宝……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学生说的同时,我将“左”和“右”板书出来。问:“你们看,左的下面是什么字呀?右呢?”然后我们又在认识左右的基础上,玩了“伸出你的左手来”“摸摸你的右耳朵”……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孩子们在欢笑中认识了左右,分清了方位。

二、通过组织竞赛,对比实践等方法来集中观察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数学的观察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数学活动所必备的且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于新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还不能完全有目的、有计划、积极的进行这种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一)利用课堂小竞赛逐步消除抄错数现象

抄错数是低年级学生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经常将36抄成63或把上一道题的数字写在这一道题上。每次,我都有意识的带领学生分析重点词句,将他们的感知方向集中在一个观察点上。另外,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竞赛。比如,在黑板上写一排数字,23、56、44、65、32、17每组从第一位开始每人抄写一个数字,直到最后一位。简单的比赛,使学生做到了眼、脑、手协调并用。

(二)从指读入手,逐步上升到浏览检查,解决丢题不做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丢题不做好像是学生做事马马虎虎。实际我们深一步想想,这也是他们观察无序的表现。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首先教会指读,每当做完练习,都要求学生用手指从第一题开始检查,补缺补漏。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查的习惯基本形成,再逐步将指读上升到浏览。这样,丢题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通过观察实物,亲身体验,解决将相似的符号或概念混淆的问题

六、七岁的儿童,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情绪性,注意的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且观察事物通常只注意外在的直观形象,看不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特点。主要反映在能注意数学符号的大概轮廓,却不易发现符号的细微差别。比如,在使用“>”和“<”时,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谁,分不清楚。这时,我就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它们类似的特征并放在具体的题目中进行对比观察,把符号的使用方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教给学生,“喇叭吹大数,尾巴扎小数”帮助学生记忆。再有,对于相似的数学概念,学生区分起来也比较困难。比如,区分“圆”和“球”时,我采用了以实物为主并与图片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看、比,对“圆”和“球”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脱离实物,展示图片,引导观察、比较,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三、通过标注关键词,规范语言格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词汇积累少,对一件事的叙述还处于乱而无序且不严密的阶段,更不要说用准确、严密的数学语言来完整地表达问题了。所以,在低年级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说”。比如应用题的教学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最好时机。我在讲解每一个应用题时,先要求学生在充分读题的基础上,明确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买本的事”“坐船的事”……然后去分析数量关系,标注关键词,“比…多…”“比…少…”“相差”最后按照“第一个条件是( ),第二个条件是( ),问题是( ),已知( ),能求出(),用( )方法计算。”这样的语言表达看似比较死板,其实这是对数学语言的一种规范训练。长期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选择判断能力

要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选择判断的能力,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妈妈拿100元去超市买东西。买鱼花了25元,买肉花了41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元?”需要他们从已知条件中选择与所求问题相关的条件。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只有他们亲身经历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于是,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了买东西的情景,他们很快做出了判断并正确解答。

五、鼓励创新,从多渠道、多角度考虑问题,铲除从众心理的消极作用

“从众”有积极的作用,容易带动全体学生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从众”也有消极的作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面对问题,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对,其他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喊对。那么,在课堂上怎样利用从众的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呢?

(一)鼓励一题多说

往往一个问题一个学生说过以后,其他学生会进行模仿。每当这时,我都会说:“谁还有不同的说法?”他们很自然的会避免重复,探索创新。

(二)鼓励一题多解

同一个问题要让学生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体现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如教学“退位减法”时,31-18,有的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用笔算方法,有的用连减方法,还有的方法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很独到,像31-20+2=13、30-20+2+1=13。

所以,我们教师既要善于利用从众心理,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更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低年级学生除了会出现以上问题,还可能会出现许多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教师面对问题时采取怎样的态度、方法与对策。我想,我们一定要把培养“人”的意识贯穿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主动去发现问题,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方法数学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