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行合一”的卓越写作人才培养
——兼论新形势下高校如何推行特色文化育人

2017-03-09贺卫国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河池知行合一卓越

贺卫国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

为大力培养具有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2010 年 6 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上述举措与纲领性文件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实践深度结合,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卓越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据。据此,地处桂西北的河池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校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践,深入开展校行合作与特色文化育人,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分析现状,统一认识

河池学院认真研究相关现状,细致梳理现有家底,最终达成了利用自身优势,从2014年开始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共识。

1.优良的写作人才培养传统。河池学院一直有着优良的写作人才培养传统,韦启良、李果河、韦秋桐、银建军、温存超、谭为宜、钟纪新、陈代云、周淑婷等一批又一批写作指导教师薪火相传,先后培养出东西、凡一平、田湘、何述强、黄土路等一大批作家,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誉为“河池学院文化现象”[1]。河池学院“构建写作社团活动课程,培养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写作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2项成果先后于2001年、2012年荣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2.众多的文化育人平台。据《桂教高教〔2008〕78号》文件,河池学院“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成为“自治区级高校教学团队”;据《教高函〔2010〕15号》文件,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据《桂教科研〔2010〕6号》文件,河池学院“文艺学”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广西高校重点研究基地”;据《桂教财务〔2011〕42号》,河池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广西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李河水曾经指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显然,河池学院拥有的上述学科专业平台,为“卓越写作人才培养”与特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强有力的社会需求。写作能力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生产力、竞争力与创造力。根据调查,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所聘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包括善听、会说、好读、善写等各项能力[3]。作为后发达地区,桂西北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2013年以来,河池市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曾到河池学院招聘卓越写作人才。2013年4月28日,河池学院知名校友、广西文坛“新桂军”代表作家之一凡一平之所以在给河池学院学生做讲座时提出“文学可以释放理想,甚至改变人生”[4],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4.统一思想认识。2014年,河池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探讨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的得失等方面问题。通过反复调研、讨论,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自古到今,文化都是育人之本,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大力实施文化育人,既是河池学院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继承河池学院办学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地方优秀资源的有力举措。

二、教师示范,做好表率

高岚认为:“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5]154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以来,河池学院不少教师继续弘扬以往的优良传统,带头写作,笔耕不辍,并结合写作人才培养开展理论研究,为营造良好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形成写作特色文化,推进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垂范作用。

1.出版、发表众多作品。2014年3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河池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设点、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系列丛书:谭为宜文集《紫云英花开了》,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歌曲等四辑,共24.5万字;温存超文集《三月雨》,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随笔等五辑,共17.8万字;钟纪新诗集《擂响太阳》,包括抒情诗、朗诵诗、旧体诗词、歌词等四辑,共27万字;陈代云诗集《小作品》,共16万字;周淑婷的长篇小说《林妖》,共25万字。2014年至2015年,以温存超、农迎春等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在《广西文学》《南方文学》《河池日报》《河池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等类别的文学作品多篇。

2.屡获文学类奖项。2015年1月,温存超获首届河池市刘三姐文学艺术奖,钟纪新获广西2014年优秀童谣奖;12月,在广西教育系统学习莫振高同志先进事迹主题征文比赛中,周佐霖的诗歌《学习莫振高校长先进事迹有感(二首)》、蓝振榕的诗歌《我相信,在天国你依然燃烧自己——悼念都高校长莫振高》双双荣获一等奖,贺卫国的诗歌《山涧——深刻缅怀莫振高同志》荣获二等奖。

3.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河池学院一些教师结合卓越写作人才培养,开展科学研究,编写特色教材,取得了不少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席战强主持“民族地区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实践研究”(2014JGA213)获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项目立项,温存超、陈代云等编著的广西高校特色教材《广西当代文学》2014年11月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欧造杰著《边缘地带的活力——广西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建构与发展》获广西2014年至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项目文学理论类资助,周淑婷撰写的论文《文学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2014年8月27日《文艺报》发表,等等。

三、校行合作,协同推进

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校政、校企、校行深度合作,走开放办学之路,有利于整合社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舞台,提高就业竞争力[6]144。近年来,河池学院在推行特色文化育人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做了不少类似的尝试。

1.校行深度合作。2014年以来,河池学院与广西文艺界深度合作,全方位开展协同育人。2015年上半年,与河池市文联合作,举办河池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年会,1位教师当选主席,2位教师当选副主席;2015年下半年,河池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河池市作家协会换届选举,1位教师当选副主席。2015年,根据实际需要,河池学院先后2次联合罗城县文联、东兰县文联,协同组织部分学生到罗城、东兰等周边区域进行主题采风,增长学生见闻;与《北海日报》《河池日报》等报刊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集中发表河池学院学生作品。2016年5月14-15日,潘红日、黄土路、杨合、庞白等10多名作家与我校师生围绕“读”“写”二字开展写作研讨,并进行深入的改稿交流[7]。2017年6月,桂学研究基地、广西文艺评论基地在河池学院揭牌[8],河池本土作家作品研讨会[6]、田湘诗歌研讨会[6]在河池学院顺利举行。

2.构建双导师制。河池学院充分利用本校与校外写作方面的优秀资源,建立“双导师制”,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养卓越写作人才。具体做法是:聘请本校多名擅长写作者为写作指导教师,同时聘请10多名作家为校外写作指导教师;选拔一批学生重点培养,每2-3人安排一名校外作家进行悉心指导,每5人安排一名校内指导教师跟踪辅导。写作指导教师和学生通过面对面、网络联系、推荐阅读书目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关系,抽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为学生义务看稿、改稿,推荐优质稿件到相关报刊发表,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3.用好“名人效应”。河池学院通过聘请作家、记者做校外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到校与学生互动,让广大学生领略名家风采,提升“卓越写作人才培养”影响力。2013年至2016年,先后聘请杨衍瑶、韦启承等多名作家、记者上写作实践课;邀请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毕淑敏,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凡一平、潘红日,来宾日报副社长罗勋,河池日报社副社长田敏等20多名文艺界、新闻界行家里手为学生做写作讲座或与文学社团举行沙龙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四、知行合一,重视实践

2013年4月28日,河池学院知名校友、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东西在给河池学院学生做讲座时提出:“读书和写作并重,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写作才能更胜一筹。”[4]为了推行特色文化育人与“卓越写作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到知行合一,河池学院文传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但也不忽略理论教学。

1.课堂教学。河池学院中文类专业都开设文学理论、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新闻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各专业在强调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写作特色,适当增加写作研讨与训练、经典作品阅读等实践教学的比重。语言类、文学类、写作类课程也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开展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课外实践。河池学院鼓励并资助学生社团办刊、办报,较大的文学社都配置有专用的编辑室,并经常性举办作品研讨会。目前,仅文传学院学生就主办、协办有南楼丹霞文学社、堆云文学社、空谷文学社、山花文学社等文学社团,连续出版《南楼丹霞》《堆云文学》《空谷》《视点》等社团刊物,并且“每年都在文学社团中举办文学沙龙、文学晚会等活动,举行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举办诗歌节、散文节、艺术节,或带领社团与校外社团进行联谊交流活动等等,让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增强团队感情,交流写作心得,提高写作水平。”[11]

五、效果明显,声誉初显

自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以来,河池学院大量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兴趣都明显提高,部分学生崭露头角,初显峥嵘,“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基于‘知行合一’的写作人才培养探究与实践”荣获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2]。

1.出版或发表作品。2014年至2016年,河池学院学生发表了大量文学、新闻作品。其中,仅文传学院学生就在人民网、《河池日报》《北海日报》《河池学院报》等报刊、网站发表了2200多篇。比较典型的例子如:2014年5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楼丹霞20年作品选·小说卷》《南楼丹霞20年作品选·散文卷》《南楼丹霞20年作品选·诗歌卷》;2015年6月,罗城文联主办的《丹凤》杂志夏季号隆重推出汉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14名学生的作品[13]。

2.网络文学大赛获奖。2015年,广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广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第一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本次大赛分为长篇小说、散文随笔两个组别,有20个省(区)的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主办方共收到来稿2210篇,最终评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优秀奖10篇。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黄秋金撰写的散文《落雨·蛙声·粽叶》荣获散文随笔组三等奖。评委组认为:“文章以雨、青蛙、粽子三个意象为线索,串联起一幅自己心中独特的广西画卷,新颖且具有代表性。作者的切入点独到而形象,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内涵,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散文。”[14]同时,网络文学大赛设组织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河池学院荣膺组织奖二等奖。

3.其他比赛获奖。2014年至2016年,河池学院学生共在省级以上写作类比赛中获奖40多项,比较有代表性的获奖如:2015年12月,在广西教育系统学习莫振高同志先进事迹主题征文比赛中,陀木连的散文《遇见校长爸爸,遇见阳光》、黄秋金的散文《暖光 长存》获得二等奖,黄林萍的散文《叶虽落 香永逸》、韦元乌的散文《老莫》获得三等奖;2016年9月,梁银羽、卓梅君的新闻作品荣获2015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10月,陈玉聘的作品荣获《红豆》系列校园文学创作全国征文大赛大学组二等奖,许明波、陈念、覃美玲三人均获三等奖;11月,关淑铭的剧本获2016年广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原创大赛一等奖。

4.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河池学院自推行“卓越写作人才培养”以来,人民网、作家网、新浪网、中国高校之窗、《河池日报》等大量媒体多次报道相关信息,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例如:2015年,河池学院学子在第一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中取得佳绩,《河池日报》进行专门报导[15],搜狐网、广西新闻网、广西电视网、贵州网、中国柳州网、新民网、广西文明网、河池网等多家网站竞相转载;2015年10月9日,河池学院文传学院举行《启良集》作品交流会,人民网进行报导[16];2015年底,河池学院启动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计划“1+n”模式,《河池日报》进行报导[17],中华教育网、广西高校思政教育在线[18]等多家网站转载;2016年5月14-15日,河池学院召开卓越写作人才“1+n”培养模式研讨会,《河池日报》[19]、搜狐网[20]、中国高校之窗[7]等媒体相继报导。2017年6月11日,田湘诗歌研讨会在河池学院举行,人民网、新浪网、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诗网、诗歌中国、世界陶瓷网、广西文联网等媒体竞相报导[21]。

六、结语

“特色文化是大学办学的重要组成和显著特征,蕴含着大学的发展理想和核心价值,体现着大学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对学校培育人才、凝心聚力、树立形象、扩大影响、促进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22]河池学院利用自身优势,知行合一,开展卓越写作人才培养,对教师有凝聚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为新形式下高校如何推行特色文化育人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1]黄杰瑶,刘昆.高校如何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广西“河池学院文化现象”透视[N/OL].光明网,2014-11-24(6)[2017-09-30].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11/24/nw.D110000gmrb_20111124_3-06.htm.

[2]李河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载体的作用[N].人民日报,2013-07-22(7).

[3]金钱伟,孙有康.人才市场需求下的《大学写作》改革与实践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1):137-140.

[4]江佩嶷,王那,曹远芳.我院校友东西、凡一平回校讲学[EB/OL].(2013-05-01)[2017-09-30]. http://www.hcn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7&id=236.

[5]高岚.通过教师“下水作文”提高写作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M]//周光明.生命化教学:我的课堂我做主.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6]朱跃.郑辟疆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7]李利华,钟承蔚,杨荣艳,等.河池学院召开卓越写作人才“1+n”培养模式研讨会[EB/OL].(2016-05-18)[2017-09-30]. http://www.gx211.com/news/2016518/n5102364428.html.

[8]贺卫国.广西两大研究基地正式落户河池学院[N].河池日报,2017-6-16(7).

[9]贺卫国.河池学院:本土作家齐聚一堂,共商文艺创作大计[N].河池日报,2017-6-13(7).

[10]陈代云,陈伊琳,杨咏媛.广西诗人田湘诗歌研讨会在河池学院举行[EB/OL].(2017-06-13)[2017-09-30].http://gx.people.com.cn/n2/2017/0613/c179462-30323384.html?from=timeline.

[11]谭为宜,覃永县,陈代云,等.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写作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J].河池学院学报,2013(3):107-111.

[1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的通知(桂教高教[2017]37号)[Z].2017-06-18.

[13]陈代云.罗城县《丹凤》杂志推出文传学院14位同学的文学作品[EB/OL].(2015-09-07)[2017-09-30].http://www.hcn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8&id=5738.

[14]杨冰,廖献,卫颖涛,等.第一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落下帷幕[EB/OL]. 广西新闻网.(2015-10-20) [2017-09-30].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1020/newgx5625a058-13764999-1.shtml.

[15]蒋宽,韦柳. 注重人才培养 推动文化建设——广西网络文学大赛揭晓 河池学院荣获多个奖项[EB/OL].(2015-12-04)[2017-09-30].http://www.hcnu.edu.cn/index.php?m=content&c= index&a=show&catid=69&id=6374.

[16]郁阳平.河池学院举行《启良集》作品交流会[EB/OL].(2015-10-13)[2017-09-30]. http://gx.people. com.cn/n/2015/1013/c179462- 2677 6846.html.

[17]陈伊琳. 河池学院邀请名家指导学生文学创作——启动卓越写作人才培养计划“1+n”模式[N].河池日报,2016-01-05(7).

[18]河池学院邀请名家指导学生文学创作[EB/OL]. (2015-01-10)[2017-09-30].http://jcyk.myclub2.com/d/36f47e3a-b3e5-42c1-9775-2f0cf1c27ef8.html.

[19]蓝振榕.河池学院召开写作人才培养研讨会[N].河池日报,2016-05-20(7).

[20]蓝振榕.河池学院召开写作人才培养研讨会[EB/OL]. (2016-05-20)[2017-09-30].http://m.sohu.com/n/450654315/?_trans_=000115_3w&qq-pf-to=pcqq.temporaryc2c.

[21]陈代云,陈伊琳,杨咏媛.田湘诗歌研讨会在河池学院举行[N/OL].人民网,2017-06-13(3)[2017-09-30] .http://www.hcn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9&id=10363.

[22]郝翔. 以特色文化构建育人体系[N].光明日报, 2014-09-30(13).

猜你喜欢

河池知行合一卓越
河池学院办学特色推介·音乐与舞蹈学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梦幻老君山
山路颂歌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