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学通用术语》文化负载词音译浅析

2017-03-09赵雅平王烁郑玉娇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国家标准

赵雅平 王烁 郑玉娇

摘要:术语对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及对外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灸学术语来源于古代,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人文色彩浓厚,英译难度较大。国家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GB/T 30232—2013) 在刺法灸法部分收录了较多文化负载术语,其英译多采取保留拼音的翻译方法。文章选取了毫针特殊刺法、飞经走气四法以及复式补泻法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规范针灸学术语提供支持。

关键词:《针灸学通用术语》,国家标准,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1.008

Abstract:Term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erms date from ancient times, and inevitably carry traditional culture factors to some extent, which leads to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There are many terms loading much Chinese cultures were indexed in National standard, General Nomenclatur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GB/T 30232—2013), which were mostly translated in the form of pinyin.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terminolog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 analyzed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some fields in GB/T 30232—2013, such as filiorm peculiar needling methods, four methods of Feijingzouqi, and compound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Keywords:General Nomenclatur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national standard,cultural standards of terms

引言

术语作为特定学科中表示概念的名称,其规范使用对于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术语的外译对本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学术传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与交流中,中医的光芒日渐显露,在世界范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灸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大量的针灸医籍被翻译后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针灸学科中有大量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这些术语在翻译过程中颇有争议。笔者以国家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GB/T 30232—2013)中毫针特殊刺法、飞经走气四法及复式补泻法的英译为例进行研究,以音译法的运用为主,探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为进一步修订国家标准提供支持。

一中医术语英译现状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不仅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要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这样一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和哲学理念的医学在向世界传播的时候,必然要依靠外语作为媒介,所以把中医术语正确地翻译成英语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课题[1]。目前,在中医术语英译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使用拼音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比如“阴”“阳”“气”分别译为yin、yang、qi,“三焦”译为sanjiao。由于语言的不对等性,中医学科中的许多术语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含义,拼音就成为了一种保留中医文化的翻译方法,以避免勉强译成英文单词后造成词义偏颇。国外许多教材喜欢直接使用汉语拼音,越来越多的国外中医师和学生认为拼音能更加原汁原味地体现中医的内涵[2]。拼音翻译虽然避免了文化负载词的误译,但拼音本身并没有传递任何文化含义。对于国外学者来说,拼音只是一连串的拉丁字母,而且不能按照他们的母语读法来读。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发音的差异,汉字中的某些發音对国外学者来说极易混淆,如ji、qi、xi 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没有太大分别。除此之外,声调也是重要的限制因素,不能准确区分声调也会导致误读。

二文化负载词音译法在《针灸学通用术语》中的运用

1.毫针特殊刺法是针灸治疗中非常重要也较为常用的部分,包括缪刺、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刺法。《针灸学通用术语》收录有关毫针特殊刺法的术语共33条,其中使用拼音翻译的有28条,如“缪刺”译为miu needling,“输刺”译为shu needling,“浮刺”译为fu needling,“子午捣臼法”译为ziwudaojiu method。

下面试比较《针灸学通用术语》中五刺的英译与其他词典的翻译,进而探讨这些术语的翻译方法。

在《黄帝内经·灵枢》(以下简称《灵枢》)卷二第七《官针》篇中记录有: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令针伤多,如拔发爪,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刺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开刺,一曰岂刺。四曰合刺,合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以下为《针灸学通用术语》中五刺的翻译:

6.2.46.4.1半刺ban needling

6.2.46.4.2豹文刺baowen needling

6.2.46.4.3关刺guan needling

6.2.46.4.3合谷刺hegu needling

6.2.46.4.5输刺shu needling

在该标准中五刺的英译方法较为统一,格式均为pinyin+needling。在针灸英译著作中,“针刺”可被译为pricking、needling或puncture。此处五刺采用拼音加英文单词的结合的翻译方法一方面遵循了翻译的原则,另一方面也保留了中医文化。其他九刺、十二刺也同样用拼音加英文单词翻译,虽然保持了一致性,但是过多使用拼音会造成外国学者学习以及发音的困难,且拼音本身不会传达任何实义。

“半刺”命名的由来难以得到确切考察,根据《灵枢》中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半”则由可能指针刺之浅,与其他刺法相比深度只到一半。在其他词典中,译为half needling/puncture或(extreme) shallow needling/puncture。half needling/puncture 采用直译法翻译,shallow needling/puncture 为意译,相比于拼音翻译,这两种翻译方法更为清楚明了,表达含义更为具体。

2.飞经走气四法指“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苍龟探穴法”和“赤凤迎源”四种催气手法,在该国家标准中分别译为qinglongbaiwei method、baihuyaotou method、cangguitanxue method和chifengyingyuan method。

以“青龙摆尾”为例,《金针秘传》中有:“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又云:青龙摆尾行气,龙为阳属之故。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该术语用“青龙摆尾”来描述摇动针柄来催行经气的手法,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在国家标准中,“青龙摆尾”完全采用拼音表示,是一种保留传统文化特点的方式,但同时拼音过长容易影响到术语的使用。科技名词应当简单明了,使人易懂、易记、易写、易用[3]。采用拼音翻译时,对于没有中文基础的中医学习者,用汉语拼音易引起误读和歧义[4]。在其他词典中,这一术语的英译采用直译法居多。例如,在《实用汉英中医词典》(张奇文,孙衡山)中译为green dragon wagging tail method,在《新汉英中医词典》(方廷钰)中译为green dragon tail shaking method。按字面对译,这种东方情调化翻译保留了中医语言中独特的哲学色彩和特有的文化信息[5]。直译法直接传达了术语字面含义,也可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但在目的语中的表达效果不及源语。“青龙”在中华文化是传说中的灵兽,具有积极向上的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只作为一种凶残的野兽出现,鲜少用作比喻意义。音译法与直译法各有其利弊,拼音可保留传统文化特色,但使用过长过多容易造成学术交流的困难;直译法以源语为导向侧重文化的直接传播,但难以表达其源语中的效果。

3.复式补泻法包括“三才法”“烧山火法”“透天凉法”“热补法”“凉泻法”“进火法”“进水法”“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等术语。

“三才法”译为three layers,属于意译法。该术语中的“才”与现代汉语中“才”的含义不同,此处指针刺进入腧穴的深度,分为浅部、较深部、深部三层,因此译为three layers较为准确地传达了术语本义,但不足之处在于“三才法”指的是行针的针刺手法,此处的英译并没有体现出刺法的含义。

“烧山火法”与“透天凉法”分别译为shaoshanhuo reinforcing method和toutianliang reducing method,均采用音义结合法翻译。reinforcing和reducing与该标准其他术语中“补”和“泻”的翻译保持了同一性;“烧山火”与“透天凉”保留了拼音译法。其他词典的翻译多为直译或意译,例如《英汉汉英中医词典》(Nigel Wiseman)将“烧山火法”译为burning mountain fire method,“透天凉法”译为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新汉英中医学词典》(方廷钰)的译法也运用直译法,“烧山火法”译为burning mountain needling,“透天凉法”译为cool sky needling。这种以源语为中心的翻译方法可以保留术语的中医特色,在《英汉汉英中医词典》的翻译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汉英双解实用中医词汇》(王宝祥,董雪梅)、《实用汉英中医词典》(张奇文,孙衡山)和《汉英双语中医大辞典》(原一祥)均采用意译法来翻译:“烧山火法”译为heatproducing needling;在前两本词典中 “透天凉法” 译为coolproducing needling,在原一祥所编词典中被译为Coldness due to Heavenpenetrating。意译法的使用不受源语形式和风格的束缚,直接用目的语将源语含义表达出来[6]。中医学中富含修辞手法的术语若采用直译法翻译,在目的语中缺少对应的文化现象,读者很难完全体会其中的真正含义。用音义结合法来翻译这两个术语在保留中医文化特色的同时兼顾释义,不足之处在于shaoshanhuo和toutianliang对于毫无汉语基础的学习者来说并不代表任何含义。

“阳中隐阴法”与“阴中隐阳法”在该标准中采用音译与直译结合法翻译,分别译为yin occluded in yang和yang occluded in yin。有些术语反映该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在别的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可选择音译[7]。另外,“阴”“阳”使用拼音翻译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翻译方法,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而且“阴阳”本身释义复杂深奥,也不适合再重译。长期使用已约定俗成的译法,改译反而会造成混乱[8]。直译法在此处的运用使术语显得晦涩难懂,但源语中的术语也是如此,采用释义法解释翻译反而会造成术语过长,影响学习交流。类似的,“进火法”和“进水法”在该标准中也采用直译法,分别译为insertingfire method和insertingwater method。中医学中的“火”与“水”翻译为fire和water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在此处代指温热感和凉感,在含义上有较强的关联性,采用直译法也不会引起歧义。若采用意译法,就不能传达术语本身承載的文化特色;采用拼音翻译,就不及直译法简洁明了。

三结语

针灸术语的规范工作在词典编纂、教科书编写以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中均有所体现,但术语名称及英译名都存在着差异。《针灸学通用术语》对于文化负载词的术语英译以保留拼音为主,兼运用意译法和直译法。音译法可作为术语的中医文化特色的特殊标志,但是并不能恰到好处地传递文化内涵,也难以表达术语的真正含义。同一类的术语都用拼音表示,容易引起误读和混淆,对于没有中文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更加晦涩难懂,且拼音过长会增加文化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障碍。已约定俗成采用音译法的术语,继续保留拼音是比较可取的翻译方法。相对复杂深奥的文化负载术语可采用音译与意译或直译结合的方法,以兼顾保留中医文化特色与传达术语内涵。

参考文献

[1] 方廷钰,陈锋,包玉慧,等.中医翻译历史和中医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5,17(6):26-29.

[2] 沈晓雄.中医英译中的“简”与“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851-852.

[3] 张蕾.中医国际化与中医药术语英译标准化探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5):73-75.

[4] 杨建宇.略论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和方法[J].光明中医,2003(4):48-50.

[5] 李永安.“东方情调化翻译”在两套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中的体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1):1570-1572.

[6] 彭昌柳.从文化视角探讨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8):62-65.

[7] 王朝辉,林岩,陈淑芬,等.中医名词术语的分类及其英译的标准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2):107-108.

[8] 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8(4):63-70,96.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国家标准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
最新出版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