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2016-06-30雷春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雷春

摘 要: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的印记。本文从贾平凹小说《浮躁》的葛浩文译本为切入点,探究葛浩文对原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由此归纳总结出文化负载词的四大常用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转换法等。运用这四大策略,能使译本在保持原文语体风格和文化色彩的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从而将中国文化较为顺利地介绍到国外,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浮躁》;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众所周知,语言之间既相同也不同,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翻译活动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其实质可以看成是将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文化。翻译语言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转化过程。翻译文学作品能将一种文化较为顺利地介绍到另一种文化中。但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那些承载着一定文化信息的词汇往往需要译者运用一些翻译策略,对原作做一定的修正,使原作中的文化能够很好地适应译入语文化,使其被广大的外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文化的传播上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通过对贾平凹的乡土小说《浮躁》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分析和研究,将探究译者采用了何种翻译策略使其译本符合译入语文化,也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并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

一、《浮躁》及译者葛浩文

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坛大家,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浮躁》是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贾平凹在中国文坛的实力派地位。该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1988年更是斩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缩影—商州的社会现状,是新时期带有标志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他非常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因为他翻译过大量这类作品,数量之多海外汉学家中无人可比。夏志清教授称葛浩文为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也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1]《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被认为是成功翻译的典型,而葛浩文也被称为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最成功的译者。贾平凹在《浮躁》中使用了许多乡土文化负载词,这使得如何将《浮躁》这一具有浓厚陕西民族色彩的小说翻译成英文变得极具挑战性。本文将聚焦于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传达这些文化词语,以便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二、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其常用翻译策略

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反映了某个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积累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活动方式。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的便成了一个难题。若文化负载词翻译得不好,不明白原作语言和文化的译作读者便会觉得作品晦涩难懂,相反,若翻译得好,译作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原作中的文化。纽马克在奈达对文化负载词分类的基础上略作了修改,主要包括:(1)生态文化负载词,(2)物质文化负载词,(3)社会生活文化负载词,(4)宗教文化负载词,(5)语言文化负载词。

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项翻译活动都有一些原则指导。”[2]翻译原则是是客观存在的,运用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翻译活动,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著名翻译家泰特勒(A. F. Tytler)在1790年《论翻译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著名的泰特勒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原作文化色彩可以使译作加分不少。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译作保持原作的味道呢?这就需要译者处理好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处理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中常用的翻译策略主要包括:(1)直译法,(2)意译法,(3)音译法,(4)转换法。

三、《浮躁》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浮躁》译者根据译作读者文化认知语境以及自己对于原作的理解,对小说中的各类文化负载词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主要有(1)直译法,(2)意译法,(3)音译法,(4)转换法。葛浩文借用不用的翻译方法,在译作Turbulence中成功再现了原作《浮躁》的艺术意境和文化气息。

(一)直译法

直译法即是在语言条件许可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 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就是必须遵循“字字对应”的原则。在形式上,译作保留与原作一致的形式和风格,内容上,完全再现原作中民族特色和文化色彩。“在不影响译作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为保证原文的文化色彩和表达效果,直译法还是比较好的选择。”[3]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语体风格和文化色彩。下面请看译例:

例1.“冤有头,债有主,谁害死你找谁去!”[4]

"Everybody has enemies, and everybody pays his debts". Go look for the men who did this to you. [5]

例1中,金狗和他的父亲把田中正从河里捞出来,他们以为他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还活着,金狗父亲把田中正当成鬼了。在汉语里,“冤有头,债有主”作为一个谚语,意思是指冤有冤头,债有债主,比喻了解事情,必须找主事的人。对这句话,葛浩文采用直译法,结合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下,意思非常明确,不会使译作读者产生困惑或者迷惑的感觉。通过直译法,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语体风格和文化色彩,还将原文中谚语表达的涵义很好地传达给了读者。这样,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谚语的实际意义。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也就是说,“意译”主要从内容和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要求译文自然流畅。特别要注意的是: “意译”也不等于“信口开河,不着边际的翻译”。小说中有许多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负载词,如果直译,读者必然理解困难,会引起读者的困惑和不解。于是葛浩文在《浮躁》中乡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意译法,根据译作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译语语境,将这些文化语词翻译成读者熟悉的意象和表达法,符合译入语文化,关注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这样就能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体会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下面请看译例:

例2.英英娘也不是七老八老了,模样又体面,她怎的多少年也不改嫁? [4]

"Ying ying's mother isn't past her prime, and she still looks wonderful, so why she hasn't remarried after all these years".[5]

例2中,七老八老作为陕西方言,形容一个人非常老。假设葛浩文将“七老八老”直译为“seventy or eighty years old”,显然这就不符合英英妈的年纪。相反,葛浩文用英语惯用表达法“past her prime”来表达,形容年华老去,或者大好时光已经过去。贾平凹用“七老八老”是想要暗示英英妈虽然人到中年,但仍然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葛浩文选取意译法,将这句方言译为“past her prime”,说明译者领悟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译文就更加贴近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译作读者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音译法

音译法即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原语的音翻译成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一般在译作中,地名,人名等都用音译法,因为这类词语属于地理文化负载词,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或短语来表达。这样直接采用音译,能使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原作文化。对于其他一些有特殊含义或民族特色的词语,则在音译的基础上加注释,补充说明,帮助读者理解。下面请看译例:

例3.你要做了当代陈世美,千人骂万人唾的。[4]

"If you want to act like Chen Shimei in the play, who abandoned his wife for another woman, the people will scorn you and spit in your face"! [5]

例6中,陈世美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个忘恩负义的人物,为了荣华富贵,抛妻弃子,为世人所不齿。因为陈世美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对于西方读者来说肯定会非常陌生,较难理解。葛浩文将陈世美音译为“Chen Shimei”,并加上注释“in the play, who abandoned his wife for another woman”。如果葛浩文不加上注释,译作读者只知道这是一个叫“Chen Shimei”的人,不知道这是谁,有什么故事或典故,也不知道这个人还代表着什么更深层的含义。葛浩文为其加上注释,使读者能够很明白和直观的知道陈世美就是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个人物,影射那些为了荣华富贵,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人。这样就能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中陈世美这一人物形象了。

(四)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转换翻译的视角或文化意象,将带有浓重民族特色和文化色彩的词语用目的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内涵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方法虽然使得译作和原作不能完全保持一致的文化色彩,却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轻松获取原作中相关的信息。在意象的翻译上,译作和原作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转换法,将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或意象转换成译作读者所熟悉的意象和表达,使得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原作中的文化色彩及其传达的意义。下面请看译例:

例4.韩文举又说:“怕不是染的!世事就是这样,翻来覆去,颠三倒四,贵人还是吃贵物,崽娃子到底吃恰恪。” [4]

"I doubt that," Han replied. "That's just how the world is: with all its twists and turns, no matter how topsy-turvy it gets, the chosen people continue to live on delicacies while little bastards like us still eat buckwheat noodles." [5]

例4中,在汉语里,贵人指的是非常高贵的人。如果直译,读者对这个词语可能会感到困惑,高贵的人在这里指什么,指贵族,有钱人,还是其他的人,读者并不能理解其真正意思。于是葛浩文将“贵人”转换译为“the chosen people”,选中的人,这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这个意象和基督教中上帝选中的人的故事非常接近,读者也非常熟悉。通过意象转换翻译,将难理解的、陌生的换成读者熟悉的。这样读者就能很好理解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贵人的实际意义和文化传递了。

四、结语

文学作品,想要被外国读者所认识,需要译者将其翻译成其他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地,而想要被世界的读者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则需要译者的译作符合译入语文化。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一大难点,译者需要调整翻译策略,将原作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语尽可能完整地传达给译作读者。贾平凹在《浮躁》中使用了大量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如果这些文化词语译者没处理好,译作必然是失败的。而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的《浮躁》被认为是成功翻译的模型。葛浩文在翻译《浮躁》中的文化负载词时主要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转换法等翻译策略,采用这些策略,使译本保持原文语体风格和文化色彩,完美再现原作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色彩,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对原作做了适当修正使译作符合译入语文化。从而将中国文化较为顺利地介绍到国外,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 Updike, J. Bitter Bamboo, Two novels from China [N]. The New Yorker,2005-5-09.

[2]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 王云红.《生死疲劳》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人文高地,2014:297.

[4] 贾平凹.浮躁[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5] Goldblatt, Howard, Turbulence [M]. Louisian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1.

[6]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7] Goldblatt, Howard, The Writing Life [N]. Washington Post.Sunday,2002-3-28.

[8]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9] 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6-17.

[10] 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2):44-54.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