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经济体国家商贸流通业产业支撑与发展地位研究

2017-03-09丁晓光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丁晓光

内容摘要: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持续受到关注。同时伴随着发达国家需求侧的持续萎靡,具有较强外部依赖的新兴国家如何转型,新兴国家之间如何合作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2002-2012年的新兴11国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商贸流通业进出口产业支撑网络的整体特征和产业位势,并根据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支撑和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在区域贸易中发挥需求侧作用,加强与其他新兴国家经贸合作并推动新兴国家在商贸流通服务领域扩大产业合作规模和领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 社会网络分析 产业地位 产业支撑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经济低迷期,尽管在2014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回暖预期上调但经济信心未能持续,2016年世界银行再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估,主要针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中萎靡不振的商业部门。与此同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再次被下调,但相对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期实现了六年来的首次上调。随着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逐渐成形,盡管国际对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强,但由于部分新兴国家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部经济,导致其经济增长严重受到发达国家需求萎靡的拖累,因此不同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调整的过程中受影响的情况截然不同。以巴西和俄罗斯为主的资源出口型国家,受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下挫,尤其是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持续走高。可见,单一的外部依赖型经济在国际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往往暴露出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因此,新兴国家要克服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外部冲击,并寻求新的发展通道,亟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刘英基等(2015)认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加快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在产业支撑、需求扩大和加强相互经贸合作等方面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加强区域合作。

新兴经济体国家间的贸易合作长期以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互补性,比如中国与巴西的贸易合作通常集中于轻工业制成品贸易和原材料贸易领域,中国主要从巴西进口大豆和矿石等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而同时向巴西出口服装等轻工业制成品。但是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下挫、国际需求市场萎靡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等趋势的加强,单一依赖的贸易关系将难以维持,同时也造成了多个新兴国家出口部门的同步萎缩。然而,新兴国家国内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可拓展的空间,尤其在服务部门与制造业部门间,各国产业结构的差异为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创造了可能,因此各国可通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互补贸易来实现合作共赢。

本文将创新地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针对新兴国家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支撑以及分行业发展地位情况进行考察,进而为实现新兴国家间产业合作升级和中国加快商贸流通业海外市场开拓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和对策建议。本文首先针对新兴经济体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然后阐述网络模型和分析指标的构建方法,并对数据来源和指标测算结果进行说明,最后进行了总结评述。

相关文献回顾

通过对已有针对新兴经济体开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早期学界主要关注新兴经济体中的跨国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组织发展问题(Luo, 2001),而随着新兴经济体发展潜力的逐渐显现及其国际经济关联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兴经济体内部和外部的跨国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Yiu, Bruton和Lu, 2005)。然而,上述研究均以跨国企业为主体开展研究,未能够涉及新兴经济体贸易合作和产业分工层面的相关问题。

此后,随着贸易数据可得性的提升,学者们开始关注新兴经济体国家同世界各国经贸合作的相关问题,如学者Bown和Crowley(2014)采用实证分析,着重阐释了新兴经济体国家贸易政策对经济周期和汇率机制的影响效应。然而,此类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发达经济和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关系的论述,而尚未涉及新兴经济体国家间、各产业间的贸易合作问题。当然,国内学者关注到了新兴经济体贸易与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但此类研究仍然较少,且多数以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的经贸合作为研究视角。其中,洪世勤等(2012)运用产品复杂度的测算指标考察了中国与其余新兴国家的贸易发展动态关系。而付丽(2014)则主要讨论了新兴国家与中国主要产业间的贸易情况和各国贸易政策的动态变化。有鉴于此,可以发现此类研究的特点是关注产业间或国家间贸易合作的二模关系,而忽略了新兴国家间可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单模联系,这种单模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国家的同一产业间,也可能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间,使得产业间的交互、支撑和影响关系进行叠加而表现地更为有效。同时,考虑到国际经济系统(尤其是国际贸易系统)是层叠、交互的复杂关系系统(Bhattacharya et al., 2007),应当采用更为全面、系统的视角来对区域贸易和产业分工情况进行研究。Iapadre和Tajoli(2014)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针对新兴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且尝试刻画贸易的偏好选择来考察PTAs对区域贸易系统的整体影响。

总体而言,针对新兴国家间区域贸易和产业合作的研究热度正在逐渐上升,而网络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更有效和全面的视角来对具有复杂关系的产业合作和分工情况进行考察。因此,本文也将基于网络分析的研究基础,在区域贸易合作的框架下分析新兴国家间商贸流通业的支撑情况和发展地位,借此提出新兴国家间开展新型产业合作以及中国商贸流通业分行业产业链嵌入的相关对策建议。

网络模型与指标构建

为了厘清新兴经济体国家间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支撑情况和产业发展地位,本文采用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新兴经济体国家间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关联关系进行研究。本文借鉴姚星等(2016)对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网络建模方法,将投入产出的经济关联关系映射为单模网络关系并只关注以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的产业支撑网络,其中各产业部门为网络节点V,产业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为连边E,而部门间投入产出流量则为边权W,因此得到网络图G=(V,W,E) (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映射后的网络会从列向和行向划分为进口和出口产业支撑网络。此外,由于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网络是近乎全连通的网络,其中包含了过多的冗余信息,因此本文为了过滤冗余信息,保留有效的边和边权关系,将其进行等级网络转换,借鉴Peres et al.(2016)的方法,本文构建TOP5网络(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有效边)。从网络分析的视角出发,本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整体分析,以商贸流通业为主体分析包含其余行业的产业支撑网络特征,二是网络节点分析,即关注商贸流通业分行业的产业发展地位。

(一)网络结构指标构建

通过考察产业支撑网络的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判断以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的区域贸易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情况。本文考虑采用网络密度、平均路径长度和聚度系数(也称为传递性)和互惠性作为考察网络结构的指标。首先是网络密度,其主要衡量产业支撑网络对网络中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密度越大则产业分工联系受区域贸易的影响就越大,其测算方法如下:

其中M为网络中节点数, di为节点度。其次是平均路径长度,主要刻画了节点间的距离(或称分散程度),其测算方法为:

其中 lij为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一般采用广度优先算法计算所得)。此外是聚度系数,主要衡量网络的集聚情况,这里反映产业集聚程度的整体表现,测算方法如下:

其中 τΔ表示网络中三角形数量, τ表示为网络中三元组数量。最后,计算网络中双向边占边数的比例,刻画新兴国家商贸流通业与其余产业支撑关系的互惠程度:

其中E 为网络中连边个数,而为双向边数量。

(二)中心性指標构建

为了更好地刻画新兴国家间商贸流通业分行业产业发展地位的动态演化情况,反映各分行业的产业分工和合作位势,可通过中心度指标对一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和控制能力进行考察。因此,考虑到特定产业对其余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控制能力,本文主要选取介数中心性指标进行考察。介数中心性的主要思路是认为节点的“重要性”与其所处的网络位置有关,因此刻画特定产业部门的“中介”作用,其计算方法为:

(5)

其中假设产业部门j和k之间存在捷径个数 gjk,j和k之间存在的经过i的捷径数目为 gjk(i),衡量第三方控制关联的能力指标为bjk(i) ,那么bjk(i)= gjk(i)/ gjk 。通过将其标准化即可获得相对介数中心性指标(见式5)。

数据选取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采用EORA 26数据库中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网络建模和分析,数据库包含了1990-2012年间187个国家和地区的26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同时该数据库也很好地涵盖了本研究所选取的新兴11国(即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的样本数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研究剔除了循环回收和复进出口部门的交易数据。同时,考虑到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在2001年12月,因此本文将样本的窗口期选为2002-2012年。

(二)行业分类

本文研究主要考察新兴国家间的商贸流通业整体以及分行业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对行业部门分类进行界定。首先经过剔除后的EORA 26数据库中包含24个产业部门,借鉴吴怡和蒋雨贝(2016)的合并方案进行产业分类后得到6个产业部门:批发贸易业;零售贸易业;酒店和餐饮业;运输业;邮电和通信业;金融中介和商业服务业。

(三)指标分析

通过上述行业分类和数据处理后,针对式(1)-式(4)进行计算得到新兴国家商贸流通业产业支撑网络的整体特征指标结果(见表1)。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出口产业支撑网络的密度略高于进口网络且能够保持稳定,表明区域贸易强度不高,还存在较大的贸易合作空间;平均路径长度较短,聚度系数较高,表明新兴国家间的商贸流通业区域进出口贸易呈现出“小世界”(Small World)特征,但由于平均路径长度逐渐增大而聚度系数不断降低,因此这一特征正在不断削弱,说明区域商贸流通业的支撑作用水平逐渐减弱;结合递增的互惠性系数来看,商贸流通业对其余产业部门的支撑模式开始从辐散型向对称型转变,产业间的双向支撑作用加强。

针对式(5)可以测算得到各产业部门的中心性结果,进而刻画新兴国家商贸流通业分行业产业发展地位(见表2)。结果表明:产业支撑网络在进口和出口层面存在明显的不对称,说明商贸流通业的支撑关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商贸流通业进口的优势主体集中于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巴西等国,并且自2008年后主要的需求来源国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同周边国家在旅游、金融和商品贸易上的合作不断加强进而引起的需求侧扩张;区域贸易中商贸流通业输出的优势主体国家集中在韩国、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国,并且各国的产业分工明确,但发展地位波动较大。不少新兴国家开展关注并加强区域内商贸流通业的贸易合作。

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2002-2012年新兴11国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运用网络分析方法的相关方法测算了新兴11国商贸流通业进出口产业支撑网络的整体和个体特征,结果发现:在整体层面,新兴国家间商贸流通业支撑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可拓展空间,产业间关联强度总体不高;但进出口产业支撑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特征,尽管这一特征正在逐渐减弱,但部分商贸服务业仍然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产业链分工的方式进行嵌入,加强区域贸易发展;此外,新兴国家间的商贸流通业支撑发展模式呈现出由辐散型关联向对称双向关联过渡的态势,随着商贸流通业同其他行业的双向支撑关系的加强,区域贸易的互补性特征将进一步得到巩固。而在产业个体层面,商贸流通业区域贸易的优势主体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其中新兴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而韩国则集中于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出口市场;再者,从进口层面来看,中国创造了区域贸易中最大的需求侧,并且需求结构和规模逐年扩张。因此,基于前述的结论,本文针对中国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参与区域贸易和产业分工做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国在商贸流通业创造的巨大需求侧一方面能够为其他新兴国家进一步减小对发达国家的外部依赖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外包低端价值链环节加快调整国内商贸流通业产业升级;二是优化区域贸易参与方式,抓住海外市场开拓的机遇,积极嵌入区域价值链服务环节,提高我国商贸流通业出口服务水平;三是通过产业的双向支撑发展关系,稳定区域贸易中的关键贸易关联,扩大与新兴国家间的经贸合作规模和领域,加强协作,实现“抱团取暖”的共同发展愿景。

参考文献:

1.付麗.中国与新兴经济体间的贸易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 2014(7)

2.洪世勤,刘厚俊,叶玲,程永文.拓展中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 2012(10)

3.刘英基,杜传忠,刘忠京.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5(1)

4.吴怡,蒋雨贝.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分工地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5.姚星,吴怡,吴钢.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服务贸易网络结构动态演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6(9)

6.Bhattacharya, K., Mukherjee, G., Saramaki, J., Kaski, K., Manna, S. 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Network: Weighted Network Analysis and Modelling[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 Experiment, 2007, 41(707.4343)

7.Bown C. P., and Crowley M. A. Emerging Economies, Trade Policy, and Macroeconomic Shock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4(111)

8.Iapadre, P. L., Tajoli, L. Emerging Countries and Trade Regionalization: A Network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4(36)

9.Luo Y. Determinants of Entry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 Multilevel Approac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1(38)

10.Peres, M., Xu, H., Wu, G. Community Ev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op1 Networks[J]. Plos One, 2016, 11(2)

11.Yiu, D., Bruton, G. D., Lu, Y. Understanding Business Group 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 Acquiring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sper[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1)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分析
展会品牌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网络结构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