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制度环境及制度创新策略

2017-03-09芦亚柯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制度环境运行模式众创空间

芦亚柯

内容摘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众创空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几类主流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文章从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并提出了推动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关键词:众创空间 运行模式 制度环境

引言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强调要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2015年1月,“众创空间”这一概念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同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发展众创空间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国家也相应出台创新创业活动的资金、土地、科技服务等方面的政策红利,激发了许多创客的创新创业热情。在政策红利和市场虹吸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内掀起了发展众创空间的热潮,许多地区的众创空间都呈现了井喷式增长。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众创空间聚焦我国实体经济,在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承担了重要任务,能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引擎。在众创空间得到全国各地重视的环境下,优化我国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制度供给,也应成为未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国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可知,我国当前有29个省区市已经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众创空间及各类孵化器发展的相关政策或者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方案。以强效的政策支持为保障,我国各地众创空间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各类众创空间的数量已经超过2300家,其中,已有近500家众创空间分两批次被列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北京、上海、深圳已逐步形成全国创客文化圈的三大中心地带。

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孵化器,通过集聚各种创新创业的要素,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运行机制。我国的众创空间具有多种类型。根据参与者不同,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创业投资机构等为主的众创空间;根据服务阶段不同,有种子、创业、成长、成熟等阶段;根据业务模式不同,众创空间分为活动融合、培训辅导、产业链服务、创业生态体系等;类型方面,《中国众创空间发展蓝皮书》将众创空间分为6种类型,不同类型有各自的运行模式,具体见表1所示。

当然,在我国这几类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无法掩盖的问题。归纳可知,我国的众创空间目前主要存在三大共性问题:第一,综合性经营人才和资源配置受到限制,众创空间主体相对单一、基础相对薄弱,多主体互动模式尚未建立。第二,政府对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仍然不足,政策扶持的重心在于土地、资金等方面,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氛围营造有待深化。第三,众创空间的创新思维和运行模式有待提升,创融互动、创研互动、创政互动等机制未能有效构建,在探索新模式、新服务等方面有所欠缺。

我国众创空间建设的制度环境

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其核心就是要对创新资源有机整合,打造创新的生态体系。一是对创新资源有机整合,解决企业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协同互动、创新创业活动与市场相适应等问题。二是打造创新的生态体系,创新内容上要将产品或技术供给转化为市场需求,创新方式上要从单一或少数创新主体运作向大众化主体共同运作转变,创新空间上要从局部向跨区域跨行业转变。当前,我国支持众创空间建设的制度环境建设依然不完善,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政策因素和政府行为的偏差、创新创业体系法律制度不健全、众创文化教育与大众认同感缺乏等方面。

(一)我國地方政府政策因素和政府行为偏差

在国家激励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环境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要素不断流动,而引发这种流动的主要动力在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与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利益的代表,逐步演变为一类“准市场主体”,扮演了“代理人”与“自利者”这两重角色,政府行为的背后具有确定的利益博弈行为。由此,我国地方政府在众创空间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抢夺要素资源、争夺项目等行为,以推动经济发展为任务的地方政府不断演变成为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

1.政府与众创空间对技术的不同偏好存在“挤出效应”。政府对众创空间的支持是众创空间发展的一个动力,但这不是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动力还在于众创空间本身和地方政府对于技术的不同偏好。如果政府介入了本来属于企业投入就能够进行的研发创新领域,那么该领域便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政府插手研发投资领域,促进企业对研发资源要素的需求明显提高,同时研发的成本也因供求关系变化而有所上升,致使企业重视研发创新之外的盈利性项目,从而最终导致了企业的投资挤出。我国政府投资的弊端较多,包括资金监督管理不足、技术的“远期”偏好等,这些弊端直接导致政府效率明显低于企业,政府加大投入可能反而不利于提升研发效率。中国在分权体制下实行的是“锦标赛”制度,对众创空间的激励存在有偏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能有效选择内生的创新模式,从而在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不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2.地方政府为明确实现目标而实施“政企合谋”策略。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希望企业来协助政府实现其既定目标。我国现行体制下,对包括众创空间在内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大多属于有偏激励,当然企业也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而进行盲目研发创新,而不管研发投入产出效益。我国正式制度的缺乏,诱发企业形成强烈的动机,他们也企图通过与政府官员“打交道”而获取更多的政策性资源。许多学者的研究均表明。在制度建设滞后的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等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于是政治资本成为企业在市场和政府之间的一种积极反应。当前,国内众创空间大多承担了非生产性的政府功能,如扩大就业、稳定经济等。众创空间除了本身需要盈利外,还承担了一定的政策性负担。

3.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而形成了利益性博弈环境。在我国,不同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显著的利益性竞争关系。地方政府对于创新体系的建设存在明显问题,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利益性博弈以及制度壁垒约束明显,对创新资源自由流动起到明显的挡板作用,进而导致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出现创新资源过度浪费的问题。即使现在全国各地区市场一体化不断推进,但受到长期以来行政分割影响,市场分割也依然明显。这种市场分割明显增加了市场主体在国内跨区域经营的成本,我国众创空间的跨区域运营也面临制度约束。我国本土的创新资源本身相对缺乏,加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导致了创新动力被明显制约,不利于众创空间的发展。由此可见,要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发展,必然就要取消地区之间的利益性博弈,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渠道,加快促进众创空间之间、众创空间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接,不断满足众创空间对创新资源的需要。

(二)法制环境和众创空间创新驱动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市场发展程度影响创新资金可得性,从而影响众创空间的发展。法制环境和众创空间创新发展的适应性,将直接对众创空间的发展质量产生影响。

1.融资制度环境。众创空间运行的风险较高,它的运行与商业银行等的稳健经营不同,银行传统信贷不能作为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主要融资来源。而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也由于定位不同等限制,不能为众创空间建设提供充分支持,与国家提倡的政策支持不相吻合。在我国的众创空间,在技术创新的准备阶段,由于天使资金供给不足,国家的财政资金依然是主要资金来源;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也仍然以国家的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正是由于我国的信用和担保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众创空间的建设不能得到银行的重视,尚处于萌芽期的众创空间债券市场也使得场外的产权交易市场功能欠缺,从而导致我国众创空间的产业化阶段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现阶段,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不倾向于贷款给众创空间技术研发或改造,对众创空间的建设产生较大制约。

2.人力资本制度环境。众创空间与传统产业功能区的一个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只有较密集的知识和技术力量作支撑,才能发展众创空间,而这其中的重要角色便是人力资本。相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具有“异能性”,即人力资本的差异主要由人的知识、技能水平等因素决定。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对于解决技术和制度约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人力资本的形成方面,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包括我国在内。比如说,创新人才的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相分离,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培训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企业对人才创新的激励制度匮乏等,都是阻碍创新人才发挥创新积极性的重要制度约束。正是如此,我国众创空间的发展缺乏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

3.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在对待众创空间的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政府制定出台了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确实具有促进作用,但实际上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制度。我国科技创新制度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创新主体的研发活动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充分解决。二是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对接仍然缺乏有利渠道,导致科技与市场错位化。三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仍然没有被确立起来。目前我国众创空间内的企业在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方面仍然不足,在企业发展道路上仍然没有做到创新驱动,企业的“政策寻租”行为依然比较普遍。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制度仍然是继承政府自上而下的模式,通过政府行政来主导科技创新的运行,在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立项、监管、成果评定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干预。

(三)企业家精神和文化环境

文化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织的非理性与主观性色彩,企业家的文化观可能使企业认为只有特定的企业文化观才能造就良好的企业组织。创新行为本来就属于带来较强风险性的行为,可能每一次创新行为都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美国崇尚冒险求创新,创新文化演变成为创业文化,中小企业可谓“遍地开花”;在德国提倡严谨,对科学技术抱着尊崇心态,创新者很多为科学家、发明家;在中国则推崇“家”文化,力求稳定,而创新精神相对欠缺。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企业精神的不同,而只有将创新作为大众生活中的一种方式,才能打造以众创空间为核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众创空间是创新组织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其创新动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水平,而企业家文化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我国,由于求稳的文化色彩浓厚,企业创新的文化动力受到政府越位、缺位、错位体制约束而不能有效激发,导致企业在资源争夺方面下大力气,从而偏离创新轨道。

推动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的制度创新策略

要促进我国众创空间有序发展,加快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就要在充分明晰国家和地方支持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发挥政策集聚和一体化效应,推动制度体系不断创新。

(一)政府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

当前,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的制度创新一般都需要政府力量来实现,与制度的变迁存在密切联系。政府管理制度是众创空间发展的制度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承担了制度创新的决定性重任。因此,我国各地政府应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制度规范,加大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市场监管力度,并积极提供宏观层面的引导和公共服务,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首先,要加快改革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公开权力运行机制,给予大众社会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其次,要不断改革绩效评估制度。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为基础,构建多元、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再次,要积极改革问责机制。对问责的对象、领域、范围都要不断细化,通过法律制度体系,促进政府职能部门问责制度科学化。

(二)法律制度的创新策略

从法制环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众创空间的法制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设计了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机制、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一般都需要政策的积极支持,因此我国的法律制度亟待健全。

1.构建众创空间的财政金融联动制度体系。我国众创空间的各个创新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财政金融支撑,这也就需要在各个创新环节的过渡中具备充足的对接资本,因此资本的整合联动支持模式亟待构建。在众创空间建设的初期,财政资金如果可以发挥先导作用,便能有效、快速扩大风险资本,财政金融联动支持也是有效的保障因素。银行信贷资本可借助财政资金、担保资金等来化解风险,为我国众创空间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

2.构建以创新人才为主体的人力资本制度体系。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制度。以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研究中心等为载体,加快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团队。探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围绕我国各地产业需求,扶持大学生创业。严格遵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规律,鼓励众创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业态。根据众创空间成长需求,构建面向国内外的人才汇集体系,探索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训、创业保障、文化支撑体系。

3.构建众创空间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众创空间的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提升众创空间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我国各地政府要积极出台普适性支持政策,将重点聚焦在创业环境、创业成本、创业风险等方面。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积极构建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断整合创新资源要素,促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重塑社会创新文化认同的策略

要發展众创空间,必须重塑社会对创新文化的认同,建立全民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制,促使众创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强化教育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可探索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构建大学众创空间,对创新创业潜在人才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第二,要培养社会公民的创新创业意识。各地政府应联合企业,共同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宣传,积极营造社会创新创业氛围。第三,紧抓“互联网+”机遇,构建创新创业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供给和需求互动,进一步优化众创空间的环境,引导更多的社会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参与者,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果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陈越.多样空间促众创——浙江“众创空间”的三个样本[J].浙江经济,2015(16)

2.徐思彦,李正风.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研究,2014 (12)

3.顾.众创空间发展与国家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建构[J].改革与战略,2015(4)

4.中投研究院报告.众创空间在中国:模式与案例[J].国际融资,2015(6)

5.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

6.MARCO I,ROYL.The Keystone Advantage: 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4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运行模式众创空间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