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睾丸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2017-03-08韦进军黎军强林海明

微创医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精原细胞性癌生殖细胞

韦进军 黎军强 林海明 黄 欣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贵港市 537100)

睾丸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韦进军 黎军强 林海明 黄 欣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贵港市 537100)

目的 探讨睾丸生殖细胞瘤的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并对比其MRI特征。结果 26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精原细胞瘤13例,卵黄囊瘤3例,畸胎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胚胎性癌3例。大多数肿瘤病变具一定特征性MRI表现,MRI能准确定位病变病灶。结论 睾丸生殖细胞瘤的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MRI特征表现,结合信号、强化特点、周围情况、DWI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磁共振成像

睾丸肿瘤发病率极低,主要为生殖细胞瘤,约占睾丸肿瘤的90%~95%,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但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以精原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而非精原细胞瘤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1],所以术前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与CT及超声检查相比,MRI检查对患者无辐射损伤,且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更有利于判断肿瘤良恶性及病理类型,是目前临床优先选择的检查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6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术前经MRI初步诊断为生殖细胞瘤患者26例,年龄2~70岁,临床表现为睾丸胀痛及坠涨,部分扪及睾丸肿块,其中手术病理证实为精原细胞瘤13例,卵黄囊瘤3例,畸胎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胚胎性癌3例。病灶位于右侧阴囊11例,左侧13例,隐睾2例;伴淋巴结肿大4例,主要为恶性生殖细胞瘤,其中精原细胞瘤2例,卵黄囊瘤及胚胎性癌各1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3.0 T Siemens Verio MRI成像仪,体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仰卧位,两侧睾丸在同一水平面。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平扫, 横断面T1WI(TR 490 ms, TE11 ms)、T2WI(TR 4 000 ms, TE 98 ms),并行T2WIFS、T1WIFS序列(FS:频率选择饱和法压脂);矢状面T2WI(TR 3 500 ms, TE 74 ms)。冠状面T2WI(TR 4 000 ms, TE 85 ms)。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注射速率为2 ml/s。10期连续动态扫描(25~145 s)之后行延迟扫描(240 s)的横断面与冠状面。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b值分别为300、800, 并自动生成ADC-MAP。

2 结 果

2.1 肿瘤病理大体及类型 精原细胞瘤13例,其中10例表现分叶状或结节状;非精原细胞瘤中,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病灶呈分叶状,分别为卵黄囊瘤和胚胎性癌各1例。病例中全部精原细胞瘤和胚胎性癌均无包膜。

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13例非精原细胞瘤中,10例出现甲胎蛋白(AFP)升高,最高1 500 ng/mL;6例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升高,最高达600 mIU/L;2例伴盐脱氢酶(LDH)升高,最高为250 U/L。而所有精原细胞瘤中,1例精原细胞瘤β- HCG为0. 90 mIU/L,AFP为2.50 ng/mg;另1例精原细胞瘤β-HCG为28 mIU/L,其他精原细胞瘤AFP、β-HCG及LDH等肿瘤指标均为阴性。

2.3 MRI信号及强化特点 所有肿瘤均表现为睾丸体积不规则肿大。精原细胞瘤中:9例肿瘤信号不均匀,T1WI呈等、略高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其中 3例出现囊变,1例见出血信号,增强扫描10例不均匀强化,6例可见增粗肿瘤血管,4例纤维间隔样强化,扩散加权系列(DWI)后所有病例均呈高信号。非精原细胞瘤中:12例信号混杂、不均匀,5例呈囊性病变为主,3例出现脂肪成分信号,3例可见坏死、出血,增强扫描8例出现不均匀强化,均未出现纤维间隔强化,5例出血增粗肿瘤供血动脉,扩散加权序列(DWI)后6例呈高信号。

3 讨 论

3.1 睾丸精原细胞瘤 睾丸精原细胞瘤为最常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占总生殖细胞瘤的35%~50%,多为单侧发病,中青年好发。研究表明,生殖细胞瘤中,精原细胞瘤发病年龄较非生殖细胞肿瘤增大。病理上肿瘤细胞排列成小巢状或不规则致密腺泡状,肿瘤组织趋向相互融合,此外睾丸白膜结构能限制肿瘤浸润至周围组织[2],因此大部分肿块边界清楚,呈现结节状外观。精原细胞瘤巢常常表现为细胞排列致密,含水量低于正常睾丸生精细胞,在T2WI上其信号低于正常的睾丸组织[3]。有学者认为精原细胞瘤T2WI均质性低信号是区分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的关键[4]。个别肿瘤出现坏死、出血,因此信号不均匀。大多精原细胞瘤可见纤维间隔强化,Ueno等[5]研究认为纤维间隔强化是精原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基础在于肿瘤间质为纤细的纤维组织,其内含有微细的小血管。精原细胞排列致密,细胞外间隙狭小,水分子活动受限,因此MRI扩散加权成像表现高信号。上述与本组13例精原细胞瘤影像表现基本一致。根据肿瘤形态、信号及其特征性强化方式,结合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情况,可以提高精原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

3.2 睾丸非精原细胞瘤 该类型肿瘤发病率较低,发病平均年龄比精原细胞瘤小,病理类型较多,包括卵黄囊瘤、畸胎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瘤、胚胎癌、表皮样囊肿等,其中卵黄囊瘤、胚胎癌恶性程度较高;畸胎瘤分良恶性,良性多见;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根据肿瘤组织成分组成有不同良恶性表达及倾向,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本文着重对畸胎瘤、卵黄囊瘤及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等常见病理类型的肿瘤进行分析。

3.2.1 畸胎瘤 女性卵巢好发,少见于男性睾丸。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小,2岁之前发病多见,本组病例最高年龄8岁。分成熟性和非成熟性畸胎瘤;病理分囊性和多房性,内含软骨、神经及各种类型上皮细胞[6],因此MRI信号表现混杂,典型肿瘤内含脂肪组织及钙化成分,脂肪组织于T1WI、T2WI呈略高信号,压制序列信号减低,容易诊断。当肿瘤缺乏脂肪组织、无钙化时,与囊肿、表皮样囊肿鉴别困难;当肿瘤呈囊实性成分,信号不均匀,实性成分出现周围组织浸润,提示恶性畸胎瘤的可能[7]。

3.2.2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在成年人极少见,3~5岁以下的婴幼儿好发,是小儿最常见的睾丸恶性肿瘤,又称内胚窦瘤。源于原始胚层组织的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肿瘤。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病理分布特征多为疏网状、巢状结构以及腺管-腺泡样结构,部分可见乳头状排列及内胚窦样结构[8]。因肿瘤有包膜限制,肿瘤对周围组织侵犯不明显。临床上常表现为较大的无痛性睾丸肿块,MRI上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信号混杂,边界清,T1WI低等信号为主、T2WI呈混杂高信号;出血呈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包膜明显强化,瘤体呈中心性渐进性强化,可见增粗睾丸动脉。因此,当患者年龄较小,肿瘤较大,边界清,信号混杂,MRI表现可见完整包膜合并出血信号,增强呈中心性渐进性强化,特别是血清AFP明显升高时,应考虑睾丸卵黄囊瘤。

3.2.3 胚胎性癌 好发于20~45岁青壮年,属于高度恶性生殖细胞瘤,约占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3%~35%,临床表现为睾丸肿胀、疼痛。病理上由分化细胞组成,有滋养层、内胚层、中胚层等早期不同的胚胎性结构。因胚胎性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常突破白膜侵犯附睾及精索。常伴出血、坏死,MRI亦表现混杂信号肿块,边界不清。因此,如患者为青壮年,睾丸疼痛症状明显,MRI肿块信号混杂,伴出血信号,边界不清,侵袭性生长倾向,伴血清AFP明显升高时,应倾向于胚胎癌的诊断。

3.2.4 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主要见于青年男性,源于原始生殖细胞的少见恶性肿瘤,占生殖细胞瘤的32%~54%。由一种以上生殖细胞肿瘤成分来源构成,大多数由两种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组成,由胚胎癌和畸胎瘤混合,混有卵黄囊瘤,或含不同比例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成分比较多见[9]。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常伴血AFP和HCG升高,故恶性程度较高,生长速度较快,肿瘤易发生缺血坏死。MRI表现信号混杂多样。当发病患者为青年,睾丸肿块体积较大,质地较硬,MRI表现为出血、大片坏死的混杂信号,有时见脂肪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伴血清AFP及HCG升高时,应考虑到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综上所述,对比其他检查,MRI软组织分辨力具备明显优势,可有多参数及任意方位成像。睾丸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临床病史,可明显提高睾丸生殖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对于影像表现复杂及不典型病例,确诊仍须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的检测。

[1] Kreydin EI,Barrisford GW,Feldman AS,et al. Testicular cancer: what the radiologist needs to know [J].AJR Am JRoentgenol,2013,200(6):1215-1225.

[2] 李德忠,张建针,成喜欢,等.睾丸精原细胞瘤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4):570-572.

[3] Mustafa FK,Price EB. Atlas of tumor pathology: tumors of the male genital system[M].Washington: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1973:7-84.

[4] Johnson JO,Mattrey RF, Phillipson J. Differentiation of seminomatous from nonseminomatous testicular tumors with MR imaging[J].AJR Am J Roentgenol,1990,154(3):539-543.

[5] Ueno T,Tanaka YO,Nagata M,et al. Spectrum of germ cell tumors: from head to toe[J].Radiographics,2004,24(2):387-404.

[6] 刘毅生,沈家亮,陈德基.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8):606-610.

[7] 李 敏,蒋 涛.睾丸肿瘤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9):820-823.

[8] 魏 仪,吴盛德,林 涛,等.61例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4,13(4):267-270,278.

[9] 埃布尔.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科和遗传学[M].冯晓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8-279.

R 737.21

B

1673-6575(2017)04-0554-03

10.11864/j.issn.1673.2017.04.33

2017-04-02

2017-06-05)

猜你喜欢

精原细胞性癌生殖细胞
枸杞多糖保护小鼠GC-1spg精原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的研究进展
小鼠精原细胞分化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鞍区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
SRSF2、HMGA2和Caspase-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及其前驱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睾丸特异性基因TDRG1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提示生殖细胞瘤为原始生殖细胞起源
294例老年人腺样囊性癌的统计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