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2017-03-08林江鹏罗君杰

关键词:金融学湖北学院

林江鹏,罗君杰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关于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林江鹏,罗君杰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湖北经济学院的“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作为唯一入选省级“培育试验计划”的经济学门类项目,对培养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总结了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然后概括了该模式取得的成果并总结出其经验借鉴,接着分析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突出本校特色、加强校际合作、完善培养制度、强化自学能力等相关建议。

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工作成为许多高校的亮点和热点。从中科大的“科大少年班”到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我国在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但成效依然差强人意[1]。并且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计划往往聚焦于理工类学科,对于当下热点经济学类学科涉及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端经济人才的供给。湖北经济学院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金融学相结合,成功申报湖北省普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成为湖北省高校培养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田,对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所以本文将以湖北经济学院 “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下文简称“金融创新班”)为例展开思考。

一、培养模式的特色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湖北经济学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培养模式,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科学遴选,合理竞争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创新班在招生时贯彻科学、严格、公开、公平的遴选原则,力求选拔出最具潜质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一方面在遴选学生时文理兼顾,并提升报名门槛,如英语和数学这种关键学科设置最低分数要求,最后通过面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研究能力,保证遴选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考核淘汰制度,形成良性竞争,将金融创新班第一、二学年综合成绩考核排名后10%和5%的学生转入普通班级,同时安排同年级普通班级的优秀同学进行递补。

(二)知识、思维和视野的国际化

湖北经济学院在创新拔尖人才培育试验中,通过各种方式拓宽金融创新班学生的国际视野,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引进和选用国际一流教材,推荐20本相关学科国际前沿中英文书籍供学生补充学习,并在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授课或英文授课,推动学生知识层次的国际化。其次是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金融创新班授课,如美国迈阿密大学Michael Connolly教授讲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专业课,美国拉文大学的Adham Chehab教授讲授《公司理财》课程等,这种专家授课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理论和案例,促进学生学术思维的国际化。最后是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利用赴美社会调研、海外游学、跨国名企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视野的国际化。例如学生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游学,接受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

(三)课程整合优化,理论结合实践

金融创新班一是注重整合课程体系,结合本科教育特点,在核心课程中强化经济学进阶学习,并加强数学、统计学工具应用学习,打好学生的学术研究基础。二是采用“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即一门学科由多名优秀老师共同授课,每位老师都只传授自己的精髓,从多个角度让学生获得精华学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邀请业界专家授课,让金融主管部门、大型金融企业、金融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业界精英走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实务工作,激发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四是加强校企合作,建成了包括世界500强金融机构在内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0余个,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就业平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尊重学生自由,注重科研培养

金融创新班鼓励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允许学生申请弹性学制并自由选课。其中自由选择的课程达到20%以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创新本科导师制,从全院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和考研等方面实行四年全程指导。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帮助确定学习目标、指导选择专业选修课、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和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等等,做到了个性定制培养。在本科学生科研领域,金融创新班一方面创新了学分制度,对在学术研究、学科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六个方面取得高水平成绩的学生认定给予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于综合素质培养的活动;另一方面对有意愿进行科研项目的学生给予支持,帮助其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比、国内外各大科学赛事等,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

二、培养模式的成效与经验

湖北经济学院自开办金融创新班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认可,对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培养模式的成效

金融创新班培养的学生没有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竞赛、科研创新项目等,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仅在2015年这一年之内,金融创新班就有34%的学生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或项目立项,一共多达27项,其中国际级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10项,涉及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论文、社会实践、数学建模、英语、计算机、营销、金融知识等众多创新实践领域。这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导师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各类金融机构和众多高校的认可。最终金融创新班目前的两届毕业生取得了就业率100%和金融机构从业率100%的亮眼成绩。还有许多学生选择去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学业,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这些数据与学校同期其他专业本科学生和金融学专业普通班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创新班对学生综合素质、国际化视野、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已经初具成效,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

(二)培养模式的经验

从金融创新班培养的两届学生来看,湖北经济学院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学生选拔方式多元化

金融创新班在选拔中与其他大多院校相同,设置了高考英语和数学科目成绩限制,限定了选拨范围,但可能将一些“偏才”、“怪才”拒之门外,产生选拔以成绩为主的缺陷。因此,湖北经济学院给这些学生提供机会,允许高考单科成绩特别优异或科技创新、竞赛、文体等方面拥有特长的报名,并提高面试成绩的比例。最终通过多元化的选拔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2.国际化水平培养的多元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预测,我国国际化人才队伍在金融从业人员中的比重要从2015年的4.9%提高到 2020年的10%,达到51万人以上。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创新班十分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重点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视野入手进行多元化培养,从三个维度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其中采用双语授课、国外知名学者讲学、暑期国际名校游学等方式突破了学校自身的平台限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同时推广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的课程教育,加强英语课程学习,鼓励学生参加雅思、托福等考试,进而留学深造等手段,是在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3.评价体系多元化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不同,仅仅通过传统的绩效标准考量学习效果是不科学的评价手段,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动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金融创新班从更多的方面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核心课程分数、科研竞赛成果、文体活动参与情况、专利发明的获得、学术道德的遵守情况等等。特别对创新和科研成果方面进行强调,促使学生积极科研、勇于创新,从而达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的。这种合理的评价体系,既有正面引导的作用,也有反向激励的效果,成为了学生走向拔尖创新的一种无形动力。

4.对培养路径的多元化

湖北经济学院不断探索金融创新班的培养路径,力求从多种角度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一是金融创新班一直坚持小班教学,将学生维持在30左右,集中全校优质资源集中培养,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种方式便于本科导师制的开展,让优秀导师只培养一到两名学生,真正发挥导师的作用,避免流于形式。二是弹性的培养制度。金融创新班给予学生选课的自由,只要满足学分要求,学生科研跨专业,甚至跨学院进行选修课学习,满足了学生的个人喜好,同时拓展了学生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了集全校之力进行培养。

三、培养模式的不足

湖北经济学院的金融创新班虽然取得了些许成绩,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依然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与学校特色联系不足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创新班的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合理的选拔方式和考核制度、一流的师资和广泛的国际交流,整合优化的课程体系,自由探索的教学方法,这些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强力保障,但是难免与其他高校的培养模式具有趋同性。例如查阅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项目等高校资料,大多都是选拔方式、考核方式、师资和国际交流、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几个主要内容来论述,与湖北经济学院相差并不是很大。因此,金融创新班的开办并没有充分联系本校的历史沉淀和教学特色,导致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缺乏可辨识性,特别是缺乏与本校特色的联系。

(二)省内高校校际合作不足

从与省内高校的合作来看,湖北经济学院院与武汉地区的三所部属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都与上述三所高校有定期的学术、教学交流。但金融创新班的培养过程仍然停留在以本校为阵地,并未与上述合作高校建立起共同协作的联合培养机制。虽然湖北经济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项目,但是并未对本科教育产生太大的影响,金融创新班的培养过程并没有得到很多的帮助与提升。这也说明金融创新班在与省内各专业院校,甚至国内的友好合作院校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如果学校继续舍近求远重点发展与国际高校的合作,强调与国外名师或高校的交流,而忽视了国内高校间的合作,就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导致学生对学科前沿的理解脱离国内实际。

(三)培养制度可操作性不足

从湖北经济学院制定的《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来看,尚存在一些制度条款粗放模糊的问题,只有一些大的框架,却未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导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例如经费保障方面提出:在设立专项经费之外还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经费中划拨试验班建设经费。但是并没有制定例如专项经费设立方案、项目经费的划拨额度计划、建设经费管理制度、经费使用预算规定等细化内容。虽然在实际中这并没有影响金融创新班的经费使用,但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长此以往难免会出现一些随意性、临时性的不规范行为。同样的,在金融创新班培养制度的学术氛围营造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虽然培养制度中强调了学术沙龙、名家讲坛、高管论坛等形式的学术氛围营造方式,但并没有根据金融创新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如讲座论坛开展的频率、内容的有效选取、专家学者的甄选等等。如果不进一步细化相关制度安排,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难免沦为空想。

(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

金融创新班的教学模式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掣肘,即重“传授”而轻“启发”。在实施中体现为有些任课老师虽然讲课讲得风生水起,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关注较少,导致有些学生掌握了课程知识,却没掌握如何“学会学习”。虽然金融创新班的学生都成绩优异,但是部分学生更像是应试人才,老师安排学习的多,自己主动学习的少,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或能力,不利于将来步入社会时进行自我知识更新。这既有任课教师观念陈旧、课程理解不足、引导水平有待提升的原因,也有金融创新班学生自我认知偏差、自学能力不足、科研水平有待加强的原因。由于金融创新班的开办过程中系统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培养的拔尖创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层次不齐,整体平均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针对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创新班的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一)突出本校特色强调金融实践

在美国,许多著名高校都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以实践为教学核心,安排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工厂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它试图使用包括文科课程和实用学科一起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导人,而不仅仅是技术人员”[2];斯坦福大学结合自身科研与地方发展的需求,利用硅谷这一特殊的 “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3]。因此,湖北经济学院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中,应该突出学校特色,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可以继续加强与大型金融企业的合作,扩展定制班、精英班、特训班的规模,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实现学业与就业,能力与岗位无缝对接。最终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让课本知识走进实践的课堂。同时紧抓学校“科研服务地方”的宗旨,将拔尖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与湖北省金融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湖北省、武汉市等地方性研究项目中去,在实践研究中增强学生对本省金融行业的理解。并根据本省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积极开拓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让更多的金融人才留在省内,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提升金融创新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二)加强校际合作服务本省发展

在金融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湖北经济学院要在巩固深化与国际名校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人才流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虽然湖北经济学院每年都会召开一下金融方面的学术会议,与其他高校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是要避免这些校际合作停留于学校层面的会议交流,而是要建立更加深入的合作联盟。从学生层面来看,可以利用网络联盟的方式共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召开网络会议等,激励和促进拔尖人才的成长。下一步还可以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开展师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工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从老师层面来看,应该按照培养的需求,安排任课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既能探讨相关课程的学术发展,也能考察优秀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培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升师资水平,为金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结合学校实际完善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资源利用和教学改革三个方面是金融创新班人才培养制度的重中之重,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保障。湖北经济学院要在现有培养制度的基础上,细化学生培养规定、导师工作职责、科研保障制度、教学资源分配等内容,让现行的培养制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为培养制度的改进和更新留有余地,便于在拔尖创新金融人才的培育实验中及时总结,并进行调整。湖北经济学院可以结合国内外的成熟做法,开展一些制度的小创新,例如如麻省理工学院制定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保障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4],只有结合实际设立一些具有成效的新制度,才能适应金融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四)强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本科导师制,保证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在强调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品德、生活以及心理的指导,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指导型教师,指导型教师应该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有较深的理解,并能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以鼓励学生自学和创新为主导。三是完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对学生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考察方式,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自学。如从课外书籍和参考书阅读量、作业理解程度、相关资料的论证讨论、是否提出新观点等方面来评定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5]

[1]高晓明.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张森.MIT视域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环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3]李祖超.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4]孙鑫.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5]马仲岭.本科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

本文系2012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我校国家级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路径选择与机制创新——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339

林江鹏(1970-),男,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金融学湖北学院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