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7-03-08韩红柳王飞通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施恩贫困生均值

韩红柳,王飞通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韩红柳,王飞通*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贫困生不知感恩事件不断发生,社会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认知、情感、行为3个维度出发,对贫困生感恩和感恩教育状况进行实证研究。调查发现,高校贫困生整体感恩状况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不知感恩;知恩、感恩水平远高于报恩和施恩水平,即贫困生感恩重体验轻行动。依据调查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在逐年加大,目前,几乎所有贫困大学生都能得到资助。受社会上人情冷漠、道德滑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一化的影响,贫困生不知感恩事件时有发生,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使用的“贫困生感恩和感恩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是根据感恩的内涵、感恩教育的特点,参阅相关文献资料[1~3],结合专家意见制订的。问卷第一部分是对贫困生感恩状况的调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维度[4]了解贫困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状况;第二部分是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状况的调查,从实施主体、教育方式、教育观念3方面了解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

将苏北3所高校(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贫困生档案库内随机抽取的500名贫困生作为调查对象。500名贫困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个体感恩状况越好。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贫困生感恩状况调查结果

2.1.1 贫困生总体感恩状况 对感恩各因子,即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因子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知恩和感恩因子的均值分别为3.718和3.655,报恩和施恩因子的均值分别为2.789和2.529。感恩和知恩因子均值在3以上,报恩和施恩因子均值在3以下。结果表明,大部分贫困生具有感恩意识,小部分贫困生会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而多数人没有感恩行为。

2.1.2 不同感恩对象的感恩状况 从感恩对象出发,对感恩各因子的均值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贫困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因子均值分别为4.232和3.764,对老师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因子均值分别为3.826和2.786,对朋友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因子均值分别为3.490和3.578,对国家、社会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因子均值分别为3.134和2.557,对自然的感恩意识和行为因子均值分别为3.237和2.485。结果显示,贫困生对不同感恩对象的感恩意识因子均值较高,均在3以上,其中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水平最高,说明绝大多数贫困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对国家和社会心存感恩的贫困生相对较少。在感恩行为方面,贫困生对父母和朋友的感恩行为因子均值较高,均在3以上,其中对父母的感恩行为均值最高,说明大部分贫困生对父母和朋友的感恩能付诸行动;贫困生对老师、国家、社会、自然的感恩行为因子均值较低,均在3以下,其中对自然的感恩行为因子均值最低。贫困生对不同感恩对象的感恩意识因子均值均高于感恩行为因子均值,说明贫困生感恩存在“知行分离”。

2.1.3 结果分析 以上结果表明,贫困生知恩、感恩水平较高,报恩、施恩水平较低,知恩、感恩水平总体高于报恩、施恩水平,即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强于感恩行为,说明贫困生感恩品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总的来说,贫困生感恩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贫困生整体感恩状况虽然较好,但仍有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2)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脱节,即知行不一。虽然部分贫困生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帮助,但其报恩和施恩行为与感恩意识并不相符,即重体验轻行动。这一结果也佐证了目前高校贫困生感恩行为缺失的事实。

2.2 贫困生感恩教育状况调查结果

从3个方面对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施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教育实施主体、教育方式、教育观念。

2.2.1 对教育实施主体的调查结果 认为高校辅导员是感恩教育主要力量的均值为3.926,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主要力量的均值为2.975,认为专业课教师是主要力量的均值为2.153。调查结果说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贫困生感恩教育中起一定作用,其中辅导员发挥的作用最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最小。

2.2.2 对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 以说教形式进行感恩教育的均值为3.822,将感恩教育融入贫困生实践活动的均值为2.462,在资助工作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均值为2.180,对受资助学生感恩情况是否有监督与反馈机制的均值为1.025,将传统文化融入感恩教育的均值为1.993,通过宣传励志成才学生的感恩事迹进行感恩教育的均值为1.839。以上结果说明,学校感恩教育以传统说教为主要形式,相关实践活动较少,学校感恩教育氛围不浓,尤其是贫困生感恩事迹宣传甚少,影响了贫困生感恩教育效果。尽管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结合,但还缺乏系统性,尤其缺乏监督措施和长效机制。高校教师很少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进行感恩教育,未能发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作用。

2.2.3 对教育观念的调查结果“学校在资助工作中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感恩状况而非学习成绩”的均值为3.018,说明学校教育已逐渐从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过来,更多地关注贫困生思想状况,这也是学校教育取得的成效之一。“老师经常向我们传授感恩知识”的均值为3.249,“感恩只是对施恩者回报”的均值为3.486,“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毕业后要好好报答父母和社会”的均值为3.627,说明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观念和方式有所改善,感恩教育提高到了一定层次;二是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已初步结合,感恩教育方式方法更新,教育更有针对性;三是辅导员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感恩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资助工作相结合。但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感恩教育课程缺位,未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二是贫困生感恩教育方法缺乏长效性和时代性,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三是感恩教育理念落后。感恩教育并未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其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如认为感恩教育是一种知识传授而非情感体验和道德内化,认为只有受惠者具备相应能力时才能谈及感恩,认为感恩仅仅是对施恩者的感恩体验和报恩行为,未认识到回报社会、自然和其他个体也是感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贫困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感恩意识,但相对于目前资助全覆盖的现状,其感恩水平仍低于受资助水平;贫困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存在不一致性,感恩意识水平高于感恩行为水平,即“知行不一”;另一方面,虽然目前高校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教育理念和方式有所改变,但仍存在教育内容匮乏、教育观念滞后、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这说明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仍需加强,以提升贫困生感恩行为水平,这就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3.2 建议

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建议加强贫困生感恩认知、情感、行为教育,实现知恩、报恩和施恩的良性循环。

3.2.1 加强贫困生感恩认知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知恩是感恩的前提,感恩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受助者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并非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将感恩意识内化为自身情感和行为。

首先,帮助贫困生树立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高校应针对贫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自立自强教育、道德教育。(1)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任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典型事例对贫困生进行教育。(2)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能够准确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心理问题和思想偏激的贫困生及时进行疏导、教育。(3)将教育融入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贫困生进行志愿服务,将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使贫困生在实践中增强对教育内容的认同。

其次,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一方面,正确看待贫富差距,使他们认识到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贫富差距会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困生对此应该有客观、理性的认识,不要因过多的抱怨而产生极端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正视自身困难。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可以通过个别谈话、讲解脱贫致富典型事例、邀请励志成才典型开专题讲座等方式,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依靠知识的力量改变贫困状态。

最后,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实现了“没有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教育贫困生不能把资助当成施舍,更不要视为理所当然,产生“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自然的赐予之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之恩应心存感激。

3.2.2 加强贫困生对感恩教育的情感接纳 感恩教育的第二个任务是在认知层次基础上,使受助者产生感恩之情。

首先,建立毕业生和在校贫困生互助平台。李亚婕[5]研究发现,95%的毕业10年以上的高校贫困生愿意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高校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为毕业生和在校生搭建交流平台。毕业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就业或勤工助学机会,设立助学金或奖学金。这样,既增加了教育资金的社会来源,又实现了毕业生报恩、施恩的意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在校贫困生的感恩情感接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人的行为发展,特别是精神成长需要榜样示范。高校可挖掘典型感恩事例,尤其是受助大学生的感恩事例,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资源,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对在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直观、感染力强、学生接受度高,其效果远优于枯燥的说教。另外,也可组织学生观看与感恩有关的电视节目、公益广告,如“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最美乡村医生”评选等,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引起共鸣,激发感恩情怀。

最后,将经济资助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高校可将贫困生感恩教育贯穿于经济资助全程,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实现对感恩的情感接纳。申请资助初期,高校可根据申请理由和平时表现了解学生的感恩状况;评定过程中,广泛宣传各项资助的来源和意义,评选励志典型、诚信典型和报恩典型,并用各类先进事迹教育激励学生;资助后期,要跟踪被资助学生的表现,对于出现奢侈消费、忘恩负义、不守诚信的学生进行教育,增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建立诚信档案和受助学生感恩评价体系,作为开展经济资助的依据。

3.2.3 增强贫困生报恩和施恩能力 感恩的第三个任务是提高贫困生报恩能力,这也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

首先,完善高校资助模式。目前,无偿性补助占相当大的比例,有偿性资助、奖励性资助项目相对较少。高校可以在政策允许基础上,将无偿性补助奖励给品学兼优、懂得感恩的学生,并组织获得资助的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加大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校内贷学金等有偿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贫困生可与用人单位或国家签订相关协议,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通过自身努力回报他人,改变部分学生认为资助理所应当的态度。

其次,提高贫困生核心竞争力。高校通过组建贫困生自助、互助型团体,开展相关活动,提高贫困生组织协调、人际沟通等能力;主动联系就业单位,推荐贫困生到用人单位勤工助学或实习,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搭建贫困生创业平台,鼓励贫困生利用国家政策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贫困现状,回报社会。

虽然高校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贫困生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只有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才能改变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

[1]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5):387-389.

[2]汤琪.研究生感恩心理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谢振旺.大学生感恩特质的量表及实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4]吴艳丽.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李亚婕.增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76-78.

(*通讯作者:王飞通)

G526.5

A

1671-1246(2017)15-0124-03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66)

猜你喜欢

施恩贫困生均值
英雄的沦陷
英雄的沦陷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沉重的感恩
沉重的感恩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关于广义Dedekind和与Kloosterman和的混合均值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