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南子》国家治理哲学论析

2017-03-07杨守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淮南子君主圣人

杨守戎,徐 琴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肥 231131)

《淮南子》国家治理哲学论析

杨守戎,徐 琴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肥 231131)

集汉代黄老道家之大成的理论巨著《淮南子》,以其包容的情怀、宏大的视野、“务为治”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构建了贯通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哲学,试图为新兴的统一帝国做理论上的准备。其“物物平等”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因循自然、社会之道的无为而治主张,“务在安民”的民本思想,“立法禁君”的公平、正义观念,以及“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的变法改革精神,无疑对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淮南子;国家治理;哲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善治”目标[1]。治理理论在本质上是对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一种反映,它旨在促进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期达到最优化状态和效果[2]。汉初集黄老道家之大成的鸿篇巨制《淮南子》蕴含丰富的国家治理哲学,对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建设无疑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一、“物物平等”的生态共同体理念

所谓生态共同体是指自然、社会和人类组成的能维持稳定和平衡的生态整体[3]。在这个共同体中,自然、社会和人类既同源又同构,既相互平等又相互感应。

(一)自然、社会和人类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本原“道”上

《淮南子》继承了老庄“道”的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之,认为自然、社会和人类等宇宙万物都源于“道”,尽管宇宙万物纷纭复杂,种类众多,但根本上都是“道”的体现,都共同来自一个根源——“道”:“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4]15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切最终都能回溯到“一”,“一”就是维系这个共同体的“道”。“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啕,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4]99“道”作为规律或法则,既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又内在于具体事物而为“德”,制约着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4]1因此,宇宙万物中的每个个体都是“道”的体现,万物皆出于道,均在“道”的基础上统一并相互感应。“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则无一之能知也。”[4]102把握了道,也就把握了一切。

(二)自然、社会和人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在《淮南子》看来,自然、社会和人类都是“阴阳合和”而产生的:“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4]55因此,从根本上讲,人与自然万物没有实质的不同。从道的角度看,万物都是平等的,都属于物。《精神训》说:“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又何以相物也?”[4]102既然人是物,物也是物,那么人与物之间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就不存在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关系[3]。对于生态共同体而言,两者同等重要。

(三)自然、社会和人类不仅同源,而且同构互感

所谓同构,即有着相似的对应构造。“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 ”[4]102天地有日夜、社会有治乱、人有生死,天地有五星和五行,社会有五德,人也有五脏,等等,这表明自然、社会和人类同属一类,且相互对应。进一步地,《淮南子》认为自然、社会和人类相互感应。“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 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4]67“故先王之法:畋者掩群,不取鏖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凖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4]139因此,自然、社会和人类应该友好相处,互不伤害,共同维护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

总之,《淮南子》在继承老庄“道”论的基础上,引入“气”的概念,通过同源、同构、互感的论证,将自然、社会和人类纳入一个宏大的有机生态共同体中[5],尽管有些思想还很朴素,但却为其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表明了当时人们高超的思维水平和宏观治理水平。

二、因循自然、社会之道的无为而治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总规律,体现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万物生生灭灭、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在人类社会,则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循的基本准则,是道这个总规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体现[6]。《淮南子》指出,“唯体道能不败”,主张“是故举事而顺于道,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4]33。落实在国家治理上,就是要“以道治国”,也就是像道一样实行无为而治。由此,无为而无不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治理的最高追求。对于“无为”问题,《淮南子》在吸收儒法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思考与论证。

(一)赋予“无为”以积极的内涵

《原道训》曰:“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4]11“不先物为”是指不要在事物发展时机没有成熟之际就轻举妄动、胡乱作为。“因物之所为”是指因循万物的自然生长本性或规律。“不易自然”是指不违背自然的本性、自然的法则。“因物之相然”是指因循事物发展或事物之间固有的相关法则。总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人们摈弃个人主观欲望和偏执,遵循事物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去做事;所谓无治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遂物之情,顺物之性去辅助事物,从而达到治理事物的目的[7]。《修务训》又曰:“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留,待其自长,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4]276可见,“无为”是鼓励人们在尊重客观法则或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循理而举事”便成为《淮南子》“无为”思想的重要内涵[7]。这是对先秦道家思想的一大发展。

(二)明确了无为的主体

在老子那里,无为是体道、得道者的无为,亦是圣人的无为。唯圣人做君主方能治理天下。因此,《淮南子》指出所谓“无为”应是君主之“无为”。“主道圆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有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方者,运转而无方,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 ”[4]131也就是说,君主应行贵“虚无”、贵“因循”、贵“后”的无为之道;臣子应行言论得体、处事恰当、职责分明而不推诿、以建功立业的有为之道。因此,作为君主应该“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喻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过策,举无过事”[4]127。即君主治理天下,应实行无为而治。君主只要心中有数,不动声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事不必亲力亲为,让臣下尽职做事,就能以逸待劳,百无一疏,举事成功。可见,《淮南子》的“无为”其实质在于:君无为而臣有为;君主集权而臣下行权。这是对黄老道家“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思想的发挥。

(三)阐明了君主无为的途径与策略

1.君主要公而无私。这是实行无为而治的前提。《诠言训》说:“无以天下为者,必能治天下者。”[4]214君主要公而无私,不能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公而无私是“道”的品德,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君主的品德。《淮南子》从古之立君主的目的论述了君主应该把无私作为自己的天职。《修务训》说:古之立天子“非以奉养其欲也”[4]276,而是为了消除强欺弱、勇侵怯、富欺贫等不公平现象,所谓“立天子以齐一之”,就是实现平等公平之意。《主术训》说:“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以自私,而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4]134。作者还反复说明,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有物还是公共的财产是能否治理好天下的前提。“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小人在上位,如寝关曝纩,不得须臾宁。”[4]146所以理想的君主须具备圣人的德行,方能效仿天道实行无为而治。

2.君臣异道。这是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和关键。对于君臣关系,《缪称训》认为:“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4]155君不与臣争功,“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生之气也。 ”[4]135《本经训》则指出:“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为。”[4]116“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4]133在《淮南子》看来,君与臣有别,君本臣末,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一人无为,而能使众人有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实现问题才容易得到解决。

3.以法和仁义治国。这是实行无为而治的保障。既然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如何确保君臣异道的实施呢?

(1)要以法治国。“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4]136法是天下的度量标准,具有客观性、公平性,是君主治国的准绳。法制产生于道义,道义产生于众人的需要,是合乎民心的,因而法还具有正义性,是国家治理的要领。法律面前贵贱平等,反对国君擅断。“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4]137顺应民意制定的法律,君主不要随意废掉;禁止人民做的事情,君主也不能去做。“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4]138

(2)以“仁义”治国。《淮南子》虽然很重视法,但更把仁义视作立国之本。“仁义者,治之本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4]142。《淮南子》把仁义礼乐置于法度之上,认为仁义的作用远非法度所及:“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4]305在《淮南子》看来,对民众实施“仁义教化”,提高民众道德素养,是“以法治国”的前提。

(3)要善于借“势”用“术”,这是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 《淮南子》说:“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4]138所以,君主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权势驾驭臣下,移风易俗,令行天下;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用“术”。“故有道之主,……循名责实,官使自司。 ”[4]140君主唯有“循名责实”,才能令臣下各守其位,尽其职责。

4.君主还要善于“因众人之智”,这是实行无为而治的根本。

(1)要知人善任。《主术训》认为:“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者非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4]135君主贤明,知人善用,则国家治;反之,则国家危。所以,君主选拔官员必须慎之又慎。对于人才的选用,必须人尽其材,物尽其用,“无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4]136

(2)要凝聚众人智慧治理国家。《淮南子》提出君主要“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4]132,善于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凝聚群臣的力量和智慧合力治国,不能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君主应把握治国总原则,明确大方向,既要谨言慎行,又不能沉湎于具体事务之中。因为“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4]132,反而容易引起混乱。同时官员要“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4]129,保证国家政令的顺利实施。

5.君主要“务在安民”。这是实行无为而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淮南子》认为:“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木固,基美则上宁。”[4]313民为国之本,民心向背关乎执政根基。因此,《淮南子》十分关注民生问题。《诠言训》指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4]213为此,《淮南子》提出了它的安民主张。

(1)利民、富民。民是国之本,《诠言训》说为治要省事、节欲、反性、去载。治国有常,而以利民为本。《主术训》认为,“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威行也。”“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4]139利民、富民就要求统治者简政放权,提高管理效率,去奢去贪,减轻民众负担,勿夺民时,使人民安居乐业,民富才能国强。《淮南子》的这些主张无疑是对汉初黄老治国经验的总结。

(2)“因民”、“齐俗”。 《淮南子》根据“循理而举事”的原则,提出了“因民”、“齐俗”的政策。关于因民,《淮南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并非一味地改变民性,而是在熟悉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劝善禁奸,从而使民众听从教化和号令。“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4]208关于齐俗,《淮南子》主张用“道”作为衡量一切习俗的标准,认为一切习俗都是自然、平等、合理的,应该充分考虑民众的意愿,尊重个体和区域的差异性,创造一个既能调动民众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更加宽松、清明的社会环境。《齐俗训》说:“故事周于世则功成,务合于时则名立。”[4]180所谓“圣王”是能够宽容慈爱、体恤民情、顺应民意以实现民众愿望的人。因此,只有懂得“因民”的人才能实现“安民”。应该说,《淮南子》清醒地认识到,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仅仅靠中央集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同的区域有自己的民风民俗、自然特征以及各种特殊状况,应该因地制宜,顺应民情和民俗而治。显然,作者是以“齐俗”来反对中央集权专制,建议保留“分封制”。

三、“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的变法改革精神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淮南子》把对历史的认识当作对现实和未来认识的一种基本方式。《缪称训》说:“圣人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4]145作者认为历史既是一个进化过程,又是一个退化过程。从“道”的角度看,历史是退化的,最初的历史处于“混冥之中”,无礼仪之设,“逮至衰也,人众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生争,是以贵仁。”[4]117“上世体道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坏也,末世绳绳乎唯恐失仁义。 ”[4]144但是从“事”的角度看,历史则是进步的。《淮南子》并不主张回到遥远的古代,反而对孔、墨的复古之论作了尖锐的批评。“今儒、墨者称三代文武而弗行,是言其所不行也;非今时之世而弗改,是行其所非也。称其所是,行其所非,是以尽日极虑而无益于治,劳形竭智而无补于主也。”[4]204《说林训》还对政治上的经验主义进行了批评,指出“以一世之制度治天下”,如同刻舟求剑一样愚蠢,认为随时代变化而改革制度礼法是符合自然的。《泰族训》指出:“故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败扶衰,黜徭济非,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4]299顺应时代发展而改制,非但与积极的无为不矛盾,反而正是无为所要求的。

作为一种国家治理哲学,《淮南子》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因循”与“通变”的问题。因循与通变是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杨雄曾对两者关系作了精辟阐述:“夫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8]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就需要做出变革。通变首先要懂得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道理,《淮南子》认为“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4]192。机遇和时间一样来去匆匆,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但这个过程很微妙且有讲究,既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认真的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绝不是坐视不动。治理国家也一样,要文武交替而治,“一世之间,而文武代为雌雄,有时而用也。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文武更相非,而不知时世之用也。”[4]197文治、武功交替主宰时局,这是根据时势的变化而采用的不同策略。现在的尚武派非议文治者,或文治者非议尚武派,他们之间之所以互相指责非议,是因为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与武各适宜于一定时局,因此才会如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与老庄道家不同的是,《淮南子》反对墨守成规,主张社会变革。它认为统治者要想天下大治,就必须在保证民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变革[8]。《汜论训》认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 ”[4]196即是说,只要变革有利于国家和人民,为政者就没有必要受制于既有制度,应该废除不合时宜的“先王之制”。显然,《淮南子》的社会变革理论既继承了法家代表商鞅的变法思想,又扬弃了法家过分追求君主专制集权的国家利益、强力推行严刑苛政、无视人民利益的极端做法,主张国家的一切政策措施都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社会变革也应以“利民”为目的,因为只有“利民”才能“利国”,最终实现君主的无为而无不为[9]。

《淮南子》还认为圣人是能够很好地把握变革时机的:“夫圣人者,不能生时,时至而弗失也。”[4]97圣人虽然不能制造时机,但时机来时却能够不错过。“圣人者,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4]237作为圣人要懂得抓住时机,顺应时势治理国家,不能泥古不化,固步自封。“是故圣人因时以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 ”[4]102因此,“有道者,不失时与人;无道者,失于时而取人。”[4]226有道之人,能不失时机去帮助他人;无道之人,则丧失时机被人剥夺。显然,有道与无道的区别在于能否把握时机,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集先秦黄老道家思想之大成的理论巨著《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在吸收儒法墨阴阳诸家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贯通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其所说的“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4]318的著书目的。其“物物平等”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因循自然、社会之道的无为而治主张,“务在安民”的民本思想,“立法禁君”的公平、正义观念,以及“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的变法改革精神,无疑对当前我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1]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11-15.

[2]梁莹,高梅书.走出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困境的一种新思维——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 [J].理论月刊,2003,(8):119-120.

[3]章晓丹.《淮南子》的自然整体主义世界观[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60-64.

[4]马庆洲.淮南子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5]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6-107.

[6]周立升.周立升文集 (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119.

[7]许抗生.当代新道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7-148.

[8]纪国泰.《杨子法言》今读[M].成都:巴蜀书社,2010.

[9]漆子扬.汉代思想家刘安的新道家治国理念[J].科学经济社会,2007,(2):98-100.

(责任编辑:卢圣泉)

Analysis on"Huai Nan Zi"Philosophy of Governance

YANG Shou-rong,XU Qin
(Anhui Business Vacational College,Hefei 231131,China)

The masterpiece"Huai Nan Zi"is a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aoism in Han Dynasty,featuring tolerance, broad vision,way of governance and strong sense of mission,which went with the tid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With Taoism as the core,integrating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Mohism,the Logicians and Legalism,"Huai Nan Zi"constructed the governance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trinity of heaven,earth and man,trying to prepare for the unity of the empire in theory.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idea"everything is equal"follows the law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which emphasizes action through non-action.It also adheres to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legislation applies to the emperor too"--the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and the reform spirit of"governance measures should change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etiquette should also accommodate to the changing customs",so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is masterpiece will give us some enlightenment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ruling ability.

Huai Nan Zi;governance;philosophy

B234.4

A

1672-626X(2017)03-0109-05

2017-02-17

安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7-31)

杨守戎(1963- ),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徐琴(1971- ),女,安徽庐江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公司治理研究。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3.015

猜你喜欢

淮南子君主圣人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