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材活用·乐毅破齐

2017-03-07张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燕昭王贤臣小人

张璐

[“溯”材展示]

樂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乐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

(《史记·乐毅列传》)

[ 运用方向]

1. 不宜偏听偏信,要明辨是非。燕昭王不听奸人谗言,不因他人反间而不信任乐毅,并斩“言者”,这才是真正的明辨是非。

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欲得彼心,必以己心相换。因为昭王对乐毅充分了解与信任,乐毅才能专心治军,建功立业。完美的合作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

3. 果断是决策者的必需品质。小人的谗言,使君臣之间的嫌隙已出现。但燕昭王果断地斩杀小人,明确立场,树立威信,震慑暗流,将这一事件有惊无险圆满处理,更彰显了果断气魄。

4. 要学会审时度势。赵王赏识自己,便冲锋陷阵,为其建功立业,而惠王与自己有隙,自身难以保全,强行留下势必爆发矛盾,这时的乐毅离燕去赵国是最好的选择。

5. 境界决定眼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小人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乐毅攻城不下,必有名利之图,殊不知如乐毅者,视名利如浮云,唯其所图,不过以忠报国,以诚报君。

6. 遇知己,才不会让满腔抱负转眼成空。乐毅遇到燕昭王,方以破齐之大功传于青史;而遇燕惠王,却只能远走赵国,不亦悲乎?

[ 习作片段]

古往今来,多少贤臣因谗言被诛?多少国家因奸言而亡?帝王身边多小人,欲国强,则不应偏听;人人周围有流言,欲己明,则应明辨是非。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正因小人多进谗言,而人多易偏听偏信,所以有了忠良之士的这番告诫。

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容易为他人之言所迷惑,听信谗言的“燕惠王”越来越多,而明辨是非真相的“燕昭王”则越来越少。

要想不轻易为他人之言所迷惑,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事有自己的思考与辨别。如今,多少人因一个真假未知的报道便开始激愤地批评跟帖?多少人将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并坚信不疑?又有多少人将别人的观点评价复制到自己脑中,失去了自我?他们随波逐流,不加思考,不辨真相,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复述他人观点的机器,他们的思想被左右,内心自然不会澄明。

金融大亨索罗斯亦曾说:“要想有所收获。必须略去无关的信息,而应立足于自身,找准目标。”所以只有学会思考,学会甄别,才能在信息的洪流中找到正确的信息,才能有助于辨明是非。

[ 亮点评说]

片段从乐毅一事切入,延伸至古时帝王应亲贤远佞,又拓展至现实生活中,兼具思想深度和时代感,又引用了古今名言,整个论证很有力度。

猜你喜欢

燕昭王贤臣小人
用人之道:请君子 治小人
东周列国志(14)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一个故事挽回名誉
木勺小人
一个故事挽回名誉
论“要吃饭,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