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笔墨内美

2017-03-07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歙县黄宾虹书画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原籍安徽歙县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县,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因潭渡村有滨虹亭,中年更字宾虹。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黄宾虹的先祖黄凤六就是一位知名的新安派画家,“滨虹亭”三字就是他用隶书所书。父黄定华,字鞠如,虽是商人出身,但好吟诗、作画,尤其善画梅竹。

黄宾虹5岁开始读书,老师赵经田是位多才多艺的秀才,会弹琴,也会画山水兰竹。黄宾虹在师长和父亲影响下,从小喜欢绘画和篆刻。他6岁时便开始临摹家藏的沈廷瑞的山水画册。后来又从倪逸甫学画和篆刻,11岁时,仿《飞鸿堂印谱》等学篆刻,已能临刻邓石如印谱十多方。12岁回原籍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并于歙县临摹董其昌、查士标等诸家真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画更加用心,凡遇名家作品从不放过。14岁时,考取金华丽正、长山两书院。16岁肄业于丽正书院后,便外出游览名山胜水,寻师访友,曾到杭州西湖、金华北山、安徽黄山、九华山以及浙江永康等地。

20岁上,在父亲的催促下,黄宾虹再次回歙县应县试。落榜后,决计放弃科举这条路,以书画、金石考证等自己喜爱的技艺立身存世。他于1885年回到潭渡村居住,仔细研究前代名家的作品,画了大量的习作,对沈石田、董其昌、石溪、石涛等人画作反复揣摩,又认真研读了黄氏祖先的著作。这一时期虽不太长,但使他既领悟了各家的长处,把握了各家的特色,又对各家之不足有所发现,为他后来在艺术上的长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886年,黄宾虹补廪贡生,在人文荟萃的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署录事,此间曾师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并浏览了很多金石书画,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其中,郑珊所画山水,沿袭龚半千的艺术风格,自然浑厚,用墨独具匠心,对黄宾虹后来的画作影响很深。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危机。维新派力求革新图强,黄宾虹也深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关心国事。1895年,康有为在京师发动“公车上书”,黄宾虹致函康梁表示支持,并阐述他个人的见解。同年在上海,通过朋友介绍,与谭嗣同得订文字之交。此时的黄宾虹,已不像少年时那样,只痴迷于艺术了。他认为“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开始关注国家命运。他在继续吟诗习画的同时,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舞剑,并常到岳营滩(相传是岳飞扎营的地方)去习马练武,期能有朝一日效命国事。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黄宾虹获悉谭嗣同被害之事,痛愤不已,作挽诗一首以悼英杰。有人向官方告发黄宾虹与维新派有不寻常的关系,黄闻讯后,于1899年春天经上海潜赴河南开封,年末才重回歙县。

1906年,黄宾虹到许承尧在歙县办的新安中学堂教国文,与陈去病、许承尧、江炜、汪律本等过从甚密,并组织了“黄社”,寓纪念明末清初之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之意。黄社以议论诗文为名,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反清色彩。1907年,黄宾虹又秘密为同盟会筹款,被人告发,直指他是“革命党人”,被清政府下令通缉。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逃到上海,在上海一直待到1937年。

在上海的前20年,他主要从事编辑工作。1907年到1911年间,他担任《国粹学报》编辑,协助邓实、黄节等编辑《国粹学报》《国粹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这些书刊都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倾向。他在《国粹学报》上发表的著作,已充分显示了他在金石书画方面的造诣,使他兼具了学者和画家的双重身份,这时他已进入中年。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黄宾虹兴奋不已,手制白色大旗,以示庆祝,并积极为倾向革命党人、宣传孙中山学说的《真相画报》写稿、画插图,先后在上面发表了山水《焦山北望》《海西庵》等画,并撰写了《论上古三代图画之本原》《论两汉石刻图画》《论东坡开文人墨戏画》《论徐熙黄筌花鸟画之派别》等文,探索国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及流派的演变。袁世凯上台后,《真相画报》被迫停刊,黄的探索文章暂时中断,但他已在对国画的历史发展和流派演变的梳理中得到许多启发,又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绘画实践,从中加以印证、比较,使他的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这些努力,为他后来的笔法论、墨法论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1915年,黄宾虹在《上海时报》工作,筹安会成员谢连荪来拉他北上为袁世凯称帝效力,黄不为所动。

这一时期,除了从事绘画和篆刻之外,黄宾虹还在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等处工作,得到机会欣赏了不少古今名画,参加编印了《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主编过《艺观》双月刊,兼任过《国画月刊》编辑,还编纂了《美术丛书》和《金石书画编》。尤其是和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费时十余年,全书160余册,汇集了中国的大量美术论著,内容包括书画、雕刻、青铜、玉石、文艺、词典等类,尤以书画类为多,堪称一座艺术博物馆。

在上海的后十年,黄宾虹离开出版机构,开始了教授生活。上海各美术学校先后聘请他去教授国画和画论,他曾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又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到各地去讲学。就其艺术道路而言,他任编辑期间是他师传统的阶段,而这后十年,他在传艺授徒之余,纵情于祖国的秀丽山川,是师造化(大自然)的阶段。当时他虽已年过六旬,但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曾先后登临山东的历山,漫游江苏的虞山、太湖,上浙江的天台和雁荡,又去江西游匡庐,入福建游武夷,入广东登罗浮、游越秀……在真山真水间寻求画法的来源和奥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宾虹不仅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绘画和著述工作,还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和华东分院教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等。他每天兴致勃勃地开会、作画、著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55年,在他90岁诞辰时,华东文艺界为他举行祝寿会,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荣誉奖,称他为“中国人民的优秀画家”。同年3月25日,黄宾虹因患胃癌病逝于杭州,葬于西湖南山公墓。逝世前,他嘱咐家属把自己一生历尽艰辛所存的书籍、字画、金石、拓本、碑帖以及自作书画、手稿等共一万零一百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政府将其生前居住之杭州西湖栖霞岭19号辟为“黄宾虹纪念馆”。

黄宾虹未曾少年得志过。他花费几十年“整理国故”,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后期师法自然,终成一代大家。

猜你喜欢

歙县黄宾虹书画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歙县找寻王茂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