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一笑事件”几点核心问题

2017-03-07金锦萍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助者罗尔慈善

金锦萍

估计罗尔自己也未曾想到,通过微信公号给患病女儿筹集医疗费用的举动引发了轩然大波,各种揭黑、质疑和责难纷至沓来。网络的威力再次让人瞠目结舌,诚然让人不禁感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本文无意做出道德评判,只是想从规则层面客观分析此事,梳理一下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谁有求助的权利?]

法律无法、无意也不该禁止人在陷入困境时求助的权利,也无法对于“陷入困境”做出具體界定。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对于困境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只有山穷水尽才是,有人可能认为降低生活质量便是。尤其在家人身患重病之时,无法替亲人承受病痛,更会希望以足够财富来保障治疗。

但是,别忘了有一种法律之外的规则一直在那里:公众对于困境的理解是“耗尽了私人资源的山穷水尽”。疾病本身不是向公众募集款项的充分理由,而“疾病+贫穷”才是。因此当个人向公众发出求助信息时,不仅要表明疾病的存在、支出的庞大,还要说明求助人经济窘迫无力支付。这些信息对于资助者判断是否掏钱事关重要。对这一规则的违反不一定违法,但是舆论反扑的威力你会因此充分领教到。

[罗尔是“卖文”还是求助?]

严格而言,罗尔和小铜人之间是一个附条件的赠与合同,也就是罗尔所言的“卖文”。但是问题在于,若真为带有商业营销目的的“卖文”,那么卖点就应该是文章的知识性或者文采让读者折服并因而转发,但是本案中此文之所以被大量转发,并非文章自身给予读者的知识增量或者精神满足,而是因为读者出于对作者处境的同情。这已经悄然将“卖文”改成了“求助转发”。于是对于本事件的批评的另外一个焦点也因此浮现出来:借助“触发泪点的悲情求助”,商业营销是否“带有血色”?小铜人本来想让罗尔有尊严地接受其赠予款项,但是事情至此已经发生悄然变化:小铜人的商业营销直击伦理底线。所以无需指责民众不该道德绑架,而是因为这种营销就是本身借着道德的力量在运行,怎能不受其约束?

该微信公号还设置了打赏功能(明确表示所有打赏都将转赠给罗尔用于救女)。转发之余,有不少读者直接打赏数额不等的资金,几乎天天达到微信设置的上限(5万元),甚至有读者按图索骥将资金打赏到罗尔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转账至罗尔的微信。这些打赏资金已经不在罗尔和小铜人的协议之中了,而是读者对于罗尔“个人求助”的回应。

[还该不该相信个人求助信息?]

这取决于你自己。很多时候,助人方式(无论是慈善捐赠还是直接赠予)无所谓高低上下,纯粹取决于资助者(捐赠者)的意愿。网络社会中的信息本就真伪掺杂,怀有同情之心帮助他人的义举永远值得赞美和嘉许。傻傻的善良胜过聪明的冷漠。相信的依然会选择相信,只是会更加谨慎,会选择更加安全的表达爱心的渠道。尽管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其中治理结构良好、执行力强、透明度高的慈善组织会逐渐赢得公众信任。如果都不相信,或者你也会选择自己办一个慈善组织试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2016年12月24日早上,罗一笑去世了,没能站住和我们一同步入新的一年。随着小笑笑的离去,希望此事就此平息。在此让我们深入反思公益慈善制度的改进,让公益常识成为公益共识,使得事件能够有一个虽然悲伤却略圆满的结局。

猜你喜欢

资助者罗尔慈善
接近正义:第三方资助国际投资仲裁的风险规制
慈善义卖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送给妈妈的水晶胸针
资助者应具备“资助者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