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曲谱的变迁

2017-03-06山东李丹

金秋 2017年22期
关键词:黄钟琴谱乐谱

◎文/山东·李丹

孔子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定为六经。秦焚书之后,《乐经》亡,剩下五经。《乐经》中是否有乐谱,后人就不得而知了。

中乐理论的第一块里程碑是“宫、商、角、徵、羽”五声的确立。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凡听徵,如负豕……凡听宫……”《管子》成书年代虽有争议,但至少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第二块里程碑是制定十二律吕,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在公元前六世纪,周景王(前544—520年)已向他的乐官问及什么是十二律,什么是七音。现存的律吕谱是以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风雅十二诗谱”为最古。该谱的形式,是在诗歌的旁边配上各律吕名称。如:关黄清在黄钟,关南吕河姑洗,睢林冲之太簇,鸠南吕洲黄钟(黄清即黄钟音的高八度)。

律吕字谱初始是敲击器的手法谱,其中有直接以钟命名,如黄钟、夷则、林钟、应钟。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编钟,举世闻名,被誉为古代音乐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向世人展现了战国初期高度发达的音乐文化和工艺技术。演奏如此大型、完整、复杂的乐器,肯定是非有乐谱不行的。高难度的钟尚能创造,编写乐谱就更不在话下了。可以断言,律吕字谱早在周朝就存在了。

音乐史家认为,宫至羽的音调从低向高上行,揭示了宫商五音系由歌声进化而来的规律。人的发声器官是最美妙的天生乐器,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歌声必然会以原始的形式产生。由此推论,宫商字谱要比律吕字谱久远得多。在宫商谱和律吕谱之前有“歌声曲折”和“诗歌声曲折”的名称出现。《礼记·投壶》篇中,对鼓的节奏已有简练的记录,这些资料虽未构成乐谱,但极大可能就是乐谱的雏形。

高雅的古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修身之具。琴谱在古谱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内容也最丰富。现存有三千多首琴曲,六百多首曲目,一千七百多条文字资料和三百多首歌词分类编目。历代琴家在“琴论”方面也有极丰富的著述。如明初的《神奇秘谱》、明代的《西麓堂琴统》《琴书大全》《浙音释字琴谱》,清初的《琴苑心传》等。

唐代以前的琴谱,是用文字记述弹琴的左右手指法和各音在某弦某位,称为文字谱,如:“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现存最早文字谱是流落在日本的唐代手抄卷《碣石调幽兰》。唐代曹柔认为文字谱太繁琐,于是把原来的文字谱简化缩写,用若干减笔字组成指法符号,创造出一种新的谱式,称为减字谱。古琴谱由于记录详细,点滴不漏,因而能最有效保留古乐曲的原形。用千年古器演奏千年前的乐曲,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除了古琴,其它任何乐器都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完美。

关于琴谱最早的产生年代,宋以来不少文献都有如下的说法:制谱始于雍门周、张敷,因是别谱,不行于后代。赵耶利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奋,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曹柔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见《太音大全集》、《琴书大全》)。

雍门周是战国时人,史籍中有关于他音乐活动的记载,却没有关于他制作琴谱的记录。因此,他制作的琴谱是什么样子如今已不可确知。张敷为南朝时宋人,与名琴家戴逵同时代,《宋书》和《南史》中有他的消息,但他制作的琴谱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无从见到了。可以肯定的是,雍门周和张敷所制作的琴谱都不同于后来广为流行的减字谱,是“别谱”,“不行于后代”,也就是说被历史淘汰了。而赵耶利是唐代人,他的谱尽管“名参古今”“意取周备”,但仍然“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什么叫“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呢?就是说,琴谱时常写了两行,却连一个乐句都未写完,说明这种琴谱很不简便。

应用最广、最为普及的是“工尺谱”。因用“工、尺、上、乙、士、合”等字记谱,故而得名,节奏用“板眼”标明。“工尺谱”有可能来源于吹管乐器的手法谱,如“四、一、六、五”是吹管乐器觱篥、笛子的指孔数目。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的《唐人大曲谱》就是“工尺谱”的早期形式,称为“燕乐半字谱”。原谱于1905年被法国人伯希和盗走。

古籍中论及“工尺谱”的,要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最早。卷六中云:“……下四字近太簇,高四字近夷则……”工尺谱的形式非常丰富,大致包括燕乐半字谱、蓑衣式谱、一枝香谱、南音谱、西安鼓乐谱、山西五台山谱、北京智化寺谱等等。

南宋姜夔所作《白石道人歌曲》,在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用的谱式称为俗字谱,是由工尺谱简化而成,板眼也自成一格。因为近代人对宋俗字谱还不全懂,所以译本错误紊乱也特别严重。

华夏民族语言丰富,因而孕育出一些独具色彩的特殊乐谱。有流行于广东潮州一带的“二四谱”,这种谱用“二、三、四、五、六、七、八”的数字形式记谱,用方言吟唱,节奏符号与工尺谱的“板眼”相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宗教音乐中,有一种用曲线表示音调高低的“曲线谱”。道教的部分乐谱和藏族、蒙族的喇嘛教就是用“曲线谱”记录乐曲。

不仅如此,古乐器的专用谱也有精彩的内容。锣鼓谱以像声词,如“扎、匡、正、净、龙冬……”记谱,它的原始形态大概在公元前十世纪就出现。近代流行的排箫谱、琵琶谱、筝谱是在工尺谱的基础加上表示该乐器的指法和弦位符号。较著名的有《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清乾隆己巳1749年刊本)、华秋革《琵琶谱》(清嘉庆戊寅1818年刊本)、《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乙未年刊本)、《养正轩琵琶谱》(1926年刊本)。

梅兰芳传有一本《云锣谱》,在乐器专用谱中颇具特色。此谱不但详细标明各个锣的音律和音高,还记录了锣的规格尺寸。在乐谱中说明乐器的结构是极少见的。

总而言之,中乐古谱是先哲留下来的一笔财富,隐藏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用现代手法再现古代音乐,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黄钟琴谱乐谱
山之高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李鱓滕县解组及其与滕县北门里黄氏之交往
《蔗湖琴谱》考①
乐谱:放飞梦想
沉默
不一样的钢琴谱
《黄钟》2018年总目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基因密码乐谱